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46章

作者:见月明

  “孩子没就没了,能保住大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况且朝廷早就有相关旨意,凡是遇到难产,必须以保护母亲的安全为主。”

  众人也纷纷应是,本来必死之局,能保住一个已经是神医了。

  至于朝廷的相关法律,大家之前并不知道,但无所谓,现在知道了也一样。

  那个产婆嘴巴张了张,最终还是闭上了。

  她也知道,有些事情还是不要公开说的好。

  又过了一会儿,浑身是血的桑文斌走出来,手里还提着一个透着血迹的包裹。

  大家都知道这个包裹里是什么。

  窦大冲这时也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立即命两名手下接过包裹,找了个谁都不知道的地方掩埋起来。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人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很简单的逻辑,在不动手术的情况下,如何把胎位不正的胎儿取出来?

  过程会很残忍很血腥。

  但还是那句话,母子必死的局面,能救回一个人已经是功德无量了。

  谁还管是什么手段?

  就连未出生孩子的父亲,都对桑文斌感恩戴德,其他人就更不会说什么了。

  发生了这种事情,将新生命诞生的喜悦冲淡了不少。

  这天苟飞跃照常来找祁子和求学。

  他就问了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为何朝廷要规定,遇到难产以保护母亲为主?”

  苟飞跃摇摇头道:“学生不知。”

  祁子和说道:“我之前和你说过,安平侯提出了人权二象性。”

  “这条法律,就是人权二象性的具体体现。”

  苟飞跃恭敬的道:“还请先生指点。”

  祁子和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叹道: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问保大保小,很多人都会弃大保小。”

  “尤其是大户人家,他们不缺妻妾多会选择保小,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因此惨死。”

  苟飞跃面露不忍,他虽然年幼却也知道。

  被人放弃生命,对一个心智健全的成人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恐怖。

  祁子和继续说道:“这条法律是安平侯力主制定的,当时很多人谴责他,认为他管的太宽。”

  “还有人说历朝历代都如此,朝廷不应该过问。”

  “还有人骂他放弃孩子的生命,是冷血无情。”

  苟飞跃露出愤怒之意。

  安平侯那可是贤臣,老百姓谁没受过他恩惠。

  那帮人竟敢骂他,肯定是坏人。

  祁子和顿了一下,给他反应时间,才接着道:

  “安平侯的解释是,历朝历代不管此事,那是因为他们不尊重人权。”

  “以前讲究君臣父子,男子对妻妾,父亲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支配权。”

  “也就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种思想,违背了天意……”

  “父母对子女的支配权,不得越过天赋予人的基本人权。”

  “没有人能替孕妇决定她的生死。”

  “未出生的胎儿不具有完整的人权,必须以母亲的人权为主。”

  苟飞跃连连点头,原来事情还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况且百善孝为先,如果弃大保小,就意味着孩子是背负着杀死母亲的罪名出生的。”

  “虽然孩子不是故意的,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让孩子背负杀母罪名出生,乃是对孝道最大的践踏。”

  苟飞跃忍不住说道:“妙,安平侯此言太妙了。”

  祁子和露出一丝笑容,说道:“是的,此言一出,再也没有人敢质疑他了。”

  “这条法律也因此得以确立,不知道多少母亲因此免于一死。”

  苟飞跃附和道:“功德无量啊。”

  这生动的一课,带给他的感触是巨大的。

  以前他只学了一些理论,今天亲身体会到了,理论是何如应用于实际的。

  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他今后的人生。

  又过了七八天时间,那两名顺产的孕妇已经能自由活动。

  难产的孕妇也能下地行走了,大家决定再次上路,前往传说中的那个古国。

第535章 可以跳过的一章

  因为大分封以及高层变动,陈景恪也变得忙碌起来,不得不为此减少了去洛下学宫的时间。

  虽然就算没有他,朱雄英也同样能把事情处理好。

  可朱雄英已经习惯了,遇到重大事情和他协商。

  而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遇到大事陈景恪要是不在,来请他的宦官能把腿跑断了。

  不要以为他去了宫里就能歇着。

  他不去宫里,躲在洛下学宫,就好似天下太平了一般。

  除了朱雄英,压根就没人来找他。

  而一旦他进了宫,各种事情就会纷沓而来。

  很多不需要他处理的事情,也都会来问问他的意见。

  内阁七学士、部堂大佬,更是没事儿也会找事儿来和他聊聊。

  尤其是勋贵们,遇到事情不去找礼部,也不是找皇帝,而是先找他商议。

  让他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

  之前就说过,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启动二次大分封,是为了让老将荣退,给下一代腾出空间。

  所以,这次分封的本质,其实就是权力更替。

  这可不是某个人从位置上退下来那么简单。

  比如徐达虽然已经不担任任何实际职务,可他依然是军方第一人。

  因为他的门生部下遍布全军,大家对他的能力和人品也都服气。

  这才是他权力的来源。

  同理,能走到国家级领导人层面,下面都有一大群人追随。

  他们的进退已经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会影响到一大群人。

  朝廷必须要安抚好失去主心骨的这些人,平稳的完成交替。

  否则如此大规模的更换高层,那就是取祸之道。

  不过还好,这次朝廷是以大分封作为利益交换,退出的人非常配合朝廷的计划。

  帮朝廷减少了大部分的麻烦。

  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敢掉以轻心,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大都督一职交给了镇远公顾成担任。

  他曾经是朱元璋帐前亲兵,负责擎掌伞盖,这可以说是心腹中的心腹了。

  但他可不只是会当保镖,军事、民政一样很厉害。

  在战场上屡立军功,洪武十七年起就镇守贵州,政绩也非常突出。

  在职期间,他体恤百姓、平等待民,当地土民对其非常信服。

  贵州土人不论有任何矛盾,只要他一出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

  这些年执行朝廷的教化政策,是各个边境省份做的最好的,成果不亚于沐英和沐春父子。

  贵州能这么快就获得治理,他居功至伟。

  之前核定军功,他先是被封为镇远侯,后来晋封开国镇远公。

  这次权力更替,综合考虑之后,让他来担任大都督一职。

  如此,老臣安心,新一辈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当然,让他担任大都督,还有一方面考虑。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明不会有特别大的军事行动。

  更主要的任务,是稳固已经占领的区域。

  顾成老成持重又懂民政,能更好的配合朝廷的计划。

  耿子茂被调任大都督府,担任水师大将军。

  梅殷担任禁军大将军,唐敬业担任骑兵大将军……

  林浩调任抚慰部,担任总抚慰大使。

  李景隆担任兵部左侍郎,主持兵部工作。

  仅仅大都督府和兵部,就有十一位主官进行了交替。

  但这还不算结束,新官上任难免会提拔一些自己器重的人上来。

  最终会有多少人被替换,还是未知。

  除了总部,地方各军也进行了大调整。

  比如南洋大将军郭英,因旧伤复发选择退居二线。

  他自感时日无多,加之长子郭镇能力平庸,就选择了分封。

  他这一系的位置就让出来了。

  刘楚才被调去担任了南洋舰队大将军,东海大将军被调任北海大将军。

  大明四大舰队,北海、东海、南洋、西洋。

  其中南洋舰队实力最强,北海其次,西洋再次,被夹在南北之间的东海舰队实力最弱。

  所以这次调动,对他们来说都属于高升。

  而他们调动后空出来的那些职务,则由新提拔的人才担任。

  说白了,朝廷就是要通过这种频繁的换家,削弱将领对军队的影响。

  而且,每个将领的风格不一样,作战思路也不同。

  各军互换将领,也可以起到技术交流的效果。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腐的作用。

  当然,这种高层互换,是很影响战斗力的。

  将领和士兵,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相互了解相互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