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想一门双爵位,难度是非常大的。
反倒是王景弘,因经略日本有功,被晋封为东安伯。
虽然没有加开国,不具备分封资格。
可也勉强踏入了军功集团序列,况且有了一般爵位,才能更好追求封国不是。
西域方向也有一批人获得了爵位。
只不过因为统帅大军的是晋王朱棡,所以只产生了一个两个侯爵,并未有公爵出现。
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张靖运也获得了爵位,子爵。
老朱还亲自给他拟定了封号,定边子爵。
非但如此,老朱还写信给张定边,表扬他培养了个好孙子。
据说张定边接到喜报之后脸都黑了,大骂老匹夫不当人。
消息传回,老朱不但没生气,还高兴的多吃了一碗饭。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老朱这是真的太不当人了。
不过他心中却也叹息,老朱是真的老了。
人年龄越大,就越喜欢缅怀当年。
现在能让老朱感兴趣的事情不多了,和当年的老朋友们交流,算是其中之一。
当年的老朋友,哪怕是曾经的敌人去世,都能引起他的哀叹。
朱雄英也看出了这一点,寻思着把老朱当年的熟人,都召集到一起聚聚。
被陈景恪给阻止了:“咱们知道是为了让圣皇见见老朋友,别人可不一定会这么想。”
“况且那些人年龄大了,经不起折腾。”
“万一路上倒下一两个,那真是黄泥掉进裤裆里,就说不清了。”
朱雄英也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大局,朝廷照常运转,各衙门都在围绕两件事情做准备。
其一自然是分封。
虽然名单还没有公布,但私下早就通过气了。
都有谁被封走,大家也心知肚明。
获得封国的各诸侯,已经开始变卖家产,挥舞着宝钞满天下的采购基础物资了。
消息灵通的各地商人,也纷纷加入进来,在全国各地采购物资,运送到各大城市兜售给诸侯们。
中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持续了数千年。
这种经济模式的好处,是社会相对稳定,坏处是不适合发展商品经济。
即便陈景恪采用了种种策略,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海贸算是一剂强心针,但以这个年代的外贸总量而言,远不足以撼动小农经济模式。
金钞局扶持制造业的基金,几乎没多少人申请。
百姓不愿意借钱是一回事儿,生意没那么好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一次不一样,一百多诸侯的分封,需要的物资是海量的。
而且需要的大多数还都是基础物资,家庭小作坊可以产。
专门的大作坊也能生产,而且效率会更高。
在这种海量需求的刺激下,大明发展缓慢的商品经济,终于迈入了快车道。
百姓们利用一切结余时间,投入到生产中去。
胆子大的,开始谋求建立大作坊,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也终于有人开始去金钞局,打听扶持基金的事情了。
为此,陈景恪接连召开了好几次高层会议,专门讨论此事。
各中枢衙门,尤其是商务部,必须要做好引导工作。
一条条相关政令颁发,要求各地衙门不要懒政。
要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手工业发展打下基础。
但与此同时,陈景恪建议组建一个全新的机构。
名字很直白,人权部,地位与以前的六部相同。
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保障人权而建立的。
目前人权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雇工法案和废奴法案。
并且还让锦衣卫与他们配合,严厉打击违反这两个法案的人和作坊。
“有些规矩,如果一开始没有执行好,形成了坏风气,后面再想改会非常困难。”
这是他对朱雄英说的。
说这话的时候,他想起了前世发生的一些事情。
某超市始终走不出他的家乡,为啥?
为什么那么多媒体盯着他黑?
别的超市出假货了,媒体和网友都觉得很正常啊,哪有没假货的。
这家超市的商品,但凡出现一丝瑕疵,都会被各大媒体围攻。
就算没出瑕疵,也会编造新闻去抹黑。
甚至就连很多号称普通网友的人,也说他是为善云云。
陈景恪也不知道大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但只要他活着,就会尽一切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社会导向。
纷纷扰扰中很快就到了过年。
今年的新年,前所未有的热闹。
各诸侯国势力,来了五百多家,主要来自于西域、南洋和西洋。
大明内部的诸侯王,也大半出席了元日大朝会和后续的元日大典。
大家都很清楚,这次庆典之后,老权贵们几乎再没有返回洛阳的可能。
所以朝廷这次对礼节方面的要求,稍稍放宽了一些,让他们能玩个尽兴。
老朱、马娘娘、朱标都频繁出面,与他们会面做告别。
正月初七,新年假期结束,朝廷恢复正常运作。
在这一天,朝廷公布了第二批分封名单。
二次大分封正式开启。
第533章 分媳妇
远在陕北植树种草的苟不凡、苟飞跃等人,也过了个喜庆年。
主要是他们领到了媳妇——这事儿还要往前推一个多月来说。
众人一直劳作到十月份,上面忽然开始给他们进行分组。
每一百户为一组,到了西域他们将会去同一个军屯所,以后就是老乡了。
同时军户所的官吏也配备到位。
一个千户抓总,五个文官负责行政,还有一名医生,一个小旗(十人)的民兵。
直接上级的到来,让大家都有些担忧,生怕上官不好伺候。
等见面了才发现自己想多了,这些官吏都还算和气。
了解过后才知道,千户窦大冲也是农夫出身,家里人多地少就当了兵。
在军中英勇善战,获得了骑尉的功勋身份。
并且他还在军中学习了文化知识,退役后通过考核,获得了现在的职务。
五名行政官吏,都是从各地方的吏员里选拔的。
大明虽然重新打通了吏转官的途径,但想从吏变成官那是千难万难,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蜕变。
为了开发西域,朝廷给出了特殊政策,关内(玉门)的吏员愿意去西域的,可以直接获得官身。
如果已经获得了官身,愿意去西域的直接原地升三级。
干满五年回来再升一级,干满十年回来升三级任用。
如果死在西域,或者自愿终身扎根那里,可以恩荫一子为官。
当然,这个恩荫仅有这一次,用过就没有了。
这个政策,让无数仕途无望的人重新看到了希望,报名的人可不在少数。
这些官吏正对未来充满希望,自然不愿意没事儿给自己找事儿,态度也就变的和善起来。
那名医生是这些年朝廷培养出来的,也是有官身的,属于医官。
他的任务是负责为军屯所的人提供医疗服务,同时手把手培养几名懂医术的后辈出来。
那一个小旗的民兵,也都是退伍士兵。
家里人多地少,加之又习惯了军队生活,也选择了去西域。
到了西域屯田所,他们也能分到土地,还能继续过军旅生活,相当理想的生活了。
这就是屯田所的人员构成。
本来苟不凡等人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
大家和当官的井水不犯河水,各干各的。
但没几天,他们就发现情况好像不对。
先是其中两名行政官(教谕),在下班后组织大家学习识字。
每天半个时辰,所有人都必须参加。
这让大家都感到震惊,竟然还有这种好事儿?
将信将疑的到达指定地点,发现是真的。
不只是他们这一批人,其他军屯所也在给百姓讲课。
只有三门课,识字、算学和历史。
识字教的都是常用字,算学也只是简单的四则运算,历史则是教谕为大家讲华夏简史。
众人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
教谕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就告诉他们这是安平侯提出的建议,陛下亲自批准的仁政。
要让百姓识字懂史,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不要一辈子都浑浑噩噩的。
不只是现在教,等到了目的地还会开办学堂,所有适龄孩童都可以去进学。
成人在农闲时节也可以去学习。
得知事情来龙去脉的百姓,纷纷高呼皇帝万岁。
苟不凡激动的道:“朝廷又是分田又是分女人,还要教我们读书。”
“你可要将这一切都记在心里,永远效忠朝廷,不要当忘恩负义之人。”
苟飞跃重重点头:“爷爷您放心,我一定忠于朝廷,忠于陛下的。”
秋去冬来,天气越来越冷,朝廷又给大家分发了棉衣和棉被。
天气变冷不适合种草种树,这项工作也停了。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