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0章

作者:见月明

  一开始是为了不抢朱雄英的风头,后来发现大孙子这皇帝当的很好,也就顺势真的退了。

  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真的老了,想歇歇了。

  平日里大多数时间都陪伴在马娘娘身边。

  陪着她散散步,给她读书读报,讲一讲外面的事情。

  又聊了一会儿政治,孙福过来禀报膳食准备好了。

  他们就起身来到餐桌前。

  吃饭的时候,圆圆坐在了老朱和马娘娘中间。

  这还是第一次。

  两个老人家不停的给她夹菜、舀汤,别提多稀罕了。

  有一说一,圆圆虽然调皮,可家教在那摆着呢。

  她也伸着小手,把好吃的往他们碗里放,还亲自往他们嘴里送。

  “祖祖吃这个……祖祖吃那个……祖祖好吃吗……祖祖我喂你……”

  老朱和马娘娘哪受过这样的待遇,平日里别的孩子见到他们,都拘谨的不得了。

  这会儿被圆圆一通招呼心都快化了,因为思念儿子而低落的心情也恢复过来。

  竟比平日里多吃了半碗饭。

  陈景恪既欣慰又无奈,这种情况,马娘娘还能把她给教好吗?

  但随即他就把这个念头抛到九霄云外了。

  真要事事担心,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至少眼下是开心的。

第525章 军屯制

  吃完饭又闲聊了一会儿,三小就哈欠连连,被奶娘带下去午睡了。

  陈景恪和朱雄英则陪着老朱两人话起了家常。

  这次他们并未谈政事,而是聊起了写书。

  老朱虽然不大管事儿了,可人一点都没闲着。

  他在写书。

  将自己和马娘娘的一生全都写下来,这还是陈景恪给他的建议。

  除了自传,老两口还将陈景恪历年来讲课的笔记,进行全面的梳理。

  准备留给后世子孙,这可都是帝王之学啊。

  老朱曾数次说过:“有些东西用笔墨是无法传承的,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授。”

  “蒙元的建立,让华夏失去了太多的传承。”

  “尤其是大局观、世界观、家国天下观等等思想。”

  “元末义军蜂起,英雄豪杰如过江之鲤。”

  “然此时回头看,竟无一人拥有真正的天下观,咱亦是如此。”

  “幸亏遇到了景恪,才知道了什么是家国天下。”

  “咱要将这些都写下来,传给后世子孙。”

  “咱朱家子孙可以出现庸君,但不能出不明事理的昏聩之君。”

  马娘娘每次都嘲笑他:“秦始皇当年也是这般想的,他还想传万世呢。”

  “能将咱们看得见的后辈教好就行了,再往后的事情啊,就是儿孙自己的造化了。”

  话虽如此,她却一直在帮老朱完成这部书。

  可以说,老朱正在写的书,是陈景恪、马娘娘他们三人的智慧精华。

  其实大家都知道,避免后世子孙出昏君,几乎不太可能。

  但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总归是一件好事。

  就算将来朱家人不争气失了国,这书落到别人手里,也算是一份功绩不是。

  所以,对这部书老朱和马娘娘非常的重视,就连朱标而经常参与提意见。

  说起来,朱标自己也在写书。

  他写的是偏向于经济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书,其实也是对他六年皇帝生涯的总结。

  陈景恪和朱雄英自然也时常给他们提意见。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孙福小跑着进来道:

  “圣皇、娘娘、陛下,大喜,大喜啊。”

  四人都有些惊讶,有什么大喜?

  老朱似乎想到了什么,抬头问道:“可是日本或者西域有捷报传来?”

  孙福喜道:“圣皇英明,正是西域的信使到了。”

  “晋王阵斩黑的儿火者,灭察合台汗国,在碎叶川与秦王会盟。”

  老朱大喜:“好好好,这个消息好啊。”

  马娘娘高兴的眼泪都出来了,两个儿子都平安无事,再没有比这更让她开心的了。

  陈景恪和朱雄英惊喜不已。

  朱雄英立即起身说道:“信使呢,快带来见我。”

  孙福立即出去把人带了进来。

  报捷是个涨脸的活儿,一般都是派自己比较器重的人担任。

  这次负责报捷的,就是朱棡的一名亲信。

  首次见到圣皇、圣皇后、皇帝,他可谓是非常激动,以至于几次嘴瓢。

  不过大喜事儿,也没人在意这些小问题。

  他详细的讲述了朱棡出征后的事情,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也缓解了老朱和马娘娘的思子之情。

  这边还没讲完,孙福再次进来禀报:“耿大将军的报捷使者到了。”

  老朱等人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这么巧的吗?

  马娘娘笑道:“真是双喜临门啊。”

  很快信使被带进来,不是别人,正是杨洪。

  对于这个名字,老朱、马娘娘等人都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忙着听他汇报日本方面的详细情况。

  陈景恪却不禁多看了几眼,杨洪,莫非就是那个杨洪?

  他对明朝中期的历史了解不多,之所以知道杨洪,还是因为他拒绝给叫门天子开门,保住了宣府城。

  想起朱祁镇,陈景恪就牙痒痒。

  如果穿越到那个时期,他一准找个海岛当海盗。

  然后攀科技树,一路打到北京,将这位土木堡战神给千刀万剐了。

  只能说,朱祁镇逃过一劫。

  不过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后世大概率不会有这个人了。

  打量着杨洪,陈景恪暗暗想道。

  如果他就是历史上那个杨洪,也是一个可堪培养的大才啊。

  即便不是历史上那个杨洪,耿子茂派他来报捷,说明能力不差,也同样值得培养。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杨洪已经将日本的情况大致讲了一遍。

  老朱自然非常高兴,夸奖了这两人并赏赐了一些财物,就让他们下去休息了。

  四人热烈讨论了一会儿,老朱就让朱雄英离开了:

  “如此大的喜事,要赶紧告知天下人,你就别在这里陪我们了。”

  朱雄英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和陈景恪一起起身就准备离开。

  马娘娘叮嘱道:“别忘了派人给你爹报喜。”

  应了一声,两人一起离开慈宁宫。

  走在路上,朱雄英依然有些不可思议的道:

  “两波报捷的使者竟然一天内先后出现,太巧了。”

  陈景恪深以为然的道:“是啊,这就是天意啊。”

  很快两人来到乾清宫,朱雄英派人召见内阁学士及各重臣。

  事实上,这会儿该知道的差不多都知道了,群臣早已等候在宫门外。

  -----------------

  日本和西域战场大胜的消息,在极短的时间就传遍了洛阳城。

  民间对此倒是挺平静的,大家早就已经习惯了大明的战无不胜,真正热闹的是官僚权贵群体。

  对于他们来说,这不只是两场军事胜利那么简单,更意味着官场将迎来一次新老交替。

  一次大家期待已久的权力交接。

  按理说,权力交接是很多人都竭力避免的,因为谁都不想成为那个失意者。

  但这次不同,没有输家。

  即便是退出权力中心的那些人,也都得到了更好的补偿。

  说白了,饼子做的更大了,可分配的利益就变多了。

  权力交替也可以变得如此和谐。

  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掌权的开国勋贵们,比他们的继任者们还要着急。

  当捷报传来,不知道多少人放声大笑,就差敲锣打鼓庆祝了。

  俺们的封国,终于要兑现了。

  想要再进一步的年轻一代们,自然也非常开心。

  这群老家伙终于退了,我们的时代就要来了。

  朱雄英自然知道大家在想什么,第二天早朝当众宣布,将会开启第二次大分封。

  并且拿出了一副地图,上面清晰的标注了,这次将会拿出哪些土地分给诸侯王。

  皇帝再次确认了这件事情,群臣自然山呼万岁。

  不过紧接着朱雄英话锋一转,道:

  “然不论是日本还是西域皆为新土,想要真正恢复治理,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希望群臣齐心协力,协助朝廷尽快完成既定的方案。”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不配合朝廷将此事办好,大分封就一日不会真正落地。

  群臣哪会反对,纷纷保证一定配合朝廷的工作。

  对此朱雄英毫不怀疑,在此事上群臣会高度配合的。

  毕竟事关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出征日本的效率那么高就是证明。

  从接到消息到出兵,按照正常来说起码得一年半载。

  这次只用了三个月就做好了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