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26章

作者:见月明

  当然,也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但不会得到国家的帮助,只能靠自己讲学授徒。

  说白了,大同思想是官方学问,自然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没有再现的机会了。

  因为大一统下,不太可能允许思想界大分裂。

  除非华夏再次分裂……

  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重现。

  现在大明采用大分封制度,时间长了每个王国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思想进行调整。

  天长日久,还真的有可能重现百花齐放。

  但也只是有可能。

  至少目前,大明朝廷要求思想界必须向大同思想看齐,包括藩属国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大明的文风也变得非常活泼,各种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点亮了整片天空。

  为此,大明周报专门开辟了专栏,刊登各学者的发现。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汇聚洛阳,或是求学,或是来瞻仰大学者,或是来寻求机缘。

  目前仅仅是洛下学宫周围,就有两万余读书人汇聚。

  当然了,文风鼎盛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经济情况。

  大明从洪武十五年变革开始,生产力迅速恢复。

  尤其是开海以及默许工商业发展,使得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养活部分脱产的读书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大家吃饱穿暖了,才有那个心思去追求文学。

  当然了,能看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政策放宽的原因。

  因此对明昭朝,是非常的满意和拥戴的。

  想到洛下学宫的盛况,王艮再次说道:

  “唯有传说中的稷下学宫能媲美也。”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振奋之意。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必然会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能生活在这个时期,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实在人生之大幸也。

  几人边走边聊,从文学聊到政治,最后聊到了自身。

  韩克忠说道:“安平侯曾言,等晋王打下西域,会在安西封一些诸侯国。”

  “到时朝廷会在碎叶川建立安西督学衙门,负责西域到安西的学政建设,我准备去那里历练一番。”

  杨士奇笑道:“巧了,夏(元吉)布政使写信问朝廷要人,我准备去他手下历练。”

  其他几人也开口说出自己的目的地,不是西域就是北方草原,要么就是辽东或者安南(中南半岛)。

  没有谁留在中原或者江南这种富庶之地的。

  这些地方乃化外之地,即便是经过十年开发的辽东和安南,依然非常艰苦。

  时常有土人部落作乱,主要还是气候太危险了。

  别人闻之变色,视去那里当官为发配。

  但杨士奇等人不同,他们更有激情也更有理想。

  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以此来磨砺自己,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况且他们深知朝廷的用人规则,去边疆工作回来的优先任用。

  去边疆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仕途的捷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非只是他们,很多内阁行走外放的时候,都会选择去边境。

  看着热烈讨论的众人,周忱非常羡慕。

  他也想去,可他才刚进入内阁担任行走,没有三五年是别想外放。

  要是能再年长几岁就好了,他不禁哀叹。

  胡濙只是微笑看着,并没有插嘴。

  他也有自己的任务,不过不是去边疆历练,而是去川蜀。

  这是陈景恪亲自交给他的任务,去川蜀建立医学院,将新式医学推广到那里。

  同时帮助那里建立医疗体系的框架。

  他知道这只是一次试验,如果成功将来会在全国各地推广。

  不说别的,要是能将这套体系给建立起来,他这辈子也值了。

  未来史书上有机会单独开一页。

  人生目标既定,也就没必要去羡慕别人了。

  就在几人聊的开心的时候,忽然一阵雨点般的马蹄声传来。

  众人举目望去,只见一卷黄尘滚滚,一队骏马飞驰而至。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呼喝声紧随而至,道路上的行人纷纷避让。

  很快骑兵小队停在驿站门口,但见人影纷纭跳将下马,当先一人大喝:

  “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游人知道轻重,不论身份地位,都纷纷让开。

  驿卒也立即将早就准备好的骏马牵出,并从这些人手里接过浑身水洗一般的疲马。

  驿丞也拿来文书,请他们签字画押。

  一切说来话长,实际不过三五分钟的功夫。

  交接完成,这支小队不顾自身疲惫,纵身上马。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已然离去。

  驿卒好奇的问道:“头儿,这是哪里来的?”

  驿丞看了一眼文书,眼皮子一跳,说道:

  “西域,莫非是晋王那边的消息?”

  另一边,听到八百里加急字眼,杨士奇等人也纷纷起身,再没有了闲聊的心思。

  古代文书传递分为好几种级别,普通,二百里加急,三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

  最高级别就是八百里加急。

  说是八百里有点夸张,但这种情报的传递速度,可以达到日行四百里左右。

  如果路况好,最高能达到日行五百里。

  据传当年安禄山造反,远在三千里外的唐玄宗六天后就收到了消息。

  使用的就是八百里加急。

  能适应八百里加急的情报,无一不事关重大。

  几人作为内阁行走,自然更加关心此事。

  心中也不禁有些担忧,莫非是哪里发生动乱了?

  胡濙抬头看了看信使来的方向,思索道:

  “当是从西域传来的,可能是报捷的。”

  众人心头一松,但这也只是猜测,做不得准。

  王艮径直说道:“咱们还是别在这里瞎猜了,赶紧回去吧。”

  韩克忠也附和道:“不论是什么消息,接下来都需要忙了,我们不在影响不好。”

  几人也不再耽搁,立即启程往回赶。

  -----------------

  且说那群信使,换马不换人一口气跑到洛阳城下。

  呼喊的口号也变成了:

  “捷报,晋王灭察合台国,平定西域。”

  百姓纷纷驻足倾听,然后面色平静。

  又灭了一个国家?

  这个察合台国在哪来着?估计又是哪个小国,不值一提。

  也有人羡慕,别管国家大小,这都是灭国之功啊。

  不知道多少人因此被授勋授爵。

  不是他们反应冷淡,也不是他们没有荣誉感什么的。

  而是这种消息听的太多了,有些麻木了。

  直到有人指出,这个察合台汗国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和元朝是堂兄弟。

  百姓们这才露出惊喜之色,然后欢呼不已。

  虽然没听过这个察合台,可蒙元他们知道的。

  元朝的堂兄弟,那得多强大啊。

  大明竟然又将他们给灭了,实在他厉害了。

  关键是,这些国家都被灭了,蒙古人就不会再回来了。

  所以说,还得是蒙古人的威慑力啊。

  但还不等百姓们从喜悦中恢复过来,几艘船停靠在码头,一队信使从船上下来。

  在码头驿站换乘马匹,也一路向城内奔去。

  一边跑还一边呼喊:“八百里加急……耿大将军灭日本国,靖平海疆。”

  百姓:“???”

  一会儿的功夫两个八百里加急,你们闹呢?还是在演习啊?

  不过日本国的名声就要大的多了,没别的原因,日本女奴那可是风靡整个大明。

  尤其是洛阳作为京畿,本就比较关注政治。

  对日本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也知道曾经的倭寇就是从他们国家来的。

  所以等反应过来之后,百姓们再次发出欢呼声。

  “这个不知好歹的小国,终于将他们给灭了,看他们还敢不敢来大明劫掠。”

  “哼,将他们男人全部贬为奴隶去挖矿,女人全部发卖为奴仆。”

  本来义愤填膺的话题,聊着聊着就跑偏了。

  “日本婢好啊,身材较小温柔似水,不知道价格会不会降。”

  “哪怕价格高一点也行,至少得让我们有个地方买啊。”

  “是啊,日本婢太稀少了,有钱都没地方买,希望这次朝廷能发卖一些。”

  “别做梦了,朝廷律法明文规定不允许蓄奴,违令者流放。”

  “朝廷没有灭掉日本的时候,日本人自己卖奴婢朝廷也不好说什么。”

  “现在朝廷将日本灭了,日本人就变成明人了,受律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