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82章

作者:见月明

  言归正传。

  普通人不在乎谁当皇帝,也没有动力去了解。

  甚至很多人依然认为,当朝天子是洪武帝。

  但现在不一样了,读书人开始为朱雄英鼓吹。

  这些读书人在地方上,就是天然的意见领袖。

  当他们开始鼓吹的时候,百姓们自然也就知道了天子是谁。

  他们的反应就是:

  哦,好圣孙当天子了?

  太好了。

  然后这些读书人还告诉百姓,天子雄心勃勃锐意革新,大明一定会变得更好。

  当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

  变革再无阻力。

  自我的权威增强,朱雄英自然非常高兴。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顺势颁布了那道震惊天下的圣旨。

  要对整个官僚体制进行变革。

  先从中枢开始。

  即便大家都知道皇帝要变革了,可依然为这道圣旨震惊。

  原本大家都以为,最多就是新增几个部门,更加明确各部门的职权。

  没想到,竟然是整个体制变革。

  这太激进了。

  不少人劝阻,希望皇帝稳妥行事,不要过于激进。

  还有人找到朱元璋和朱标,想让他们劝一劝。

  老朱对此表示:“咱为什么要劝?大明不是一直在变革吗。”

  “咱的意见?咱自然是支持皇帝的。”

  然后还不忘警告群臣:“你们都给咱老实一点,谁敢拖后腿,就别怪咱不客气。”

  朱标的语气就比较委婉的:

  “大明变革之路走了十六年,基础早已夯实,是时候尝试对官制变革了。”

  “其实这也是我原本想做的事情……”

  “第一期国家计划失败,我就知道官制需要改一改了,也已经做好了改的准备。”

  “只是一场大病,将这一切都拖延了。”

  “皇帝这么做,也是继承我的计划……”

  “诸公皆国之肱股,要多多配合皇帝才是。”

  该说不说,朝中大臣多是朱标提拔上来的,他的话还是非常管用的。

  大家一听这话,顿时就不再说什么了。

  既然是早就做好的规划,那就不是新皇心血来潮的行为。

  众人安心了许多。

  但具体要怎么改,目前朱雄英并未透露,只是告诉群臣年后公布。

  现在大家先做好年终终结。

  群臣稍安,开始沉下心处理手头的工作。

  然而朱雄英要做的事情,还不止于此。

  没几天他又以洛阳京畿之地,人口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数量为由。

  下令从天下各地迁徙富户十万,充实洛阳人口。

  再迁徙五万富户,充实凤阳皇城人口。

  对此群臣并没有大惊小怪,迁徙富户削弱地方,这是常规手段。

  没什么可说的。

  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朝廷的这种手段,各地也早有应对之法。

  把老二老三或者不讨喜的富户名字报上来。

  甚至可以用这种方法,打击自己的敌对家族。

  借助朝廷的手,把敌对家族迁走,实现对地方的进一步掌控。

  这次,大家本以为又是一样的套路。

  然而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朱雄英给出了一份名单,上面六成都是前两年,各地举荐的贤才所在的家族,或者和他们相关的家族。

  这一下,所有人都傻眼了。

  他们没想到,一个常规的举荐人才,都能被皇帝玩出花来。

  关键是新皇的这番心机,实在让人感到敬畏。

  也有人坚定的认为:“这手段太熟悉了,肯定是出自安平侯之手。”

  但不管是谁想到的这个法子,朱雄英都通过这次行动,向群臣展示了自己的风格和手段。

  洪武帝的铁腕,建章帝的手段,可以说是两者的综合加强版。

  群臣首次感受到了,来自于新皇的压力。

  一种精神上的压力。

  这个皇帝,果然不好对付啊。

  宫里,朱雄英叉着腰,嚣张的大笑道:

  “小圆圆,爹爹厉害吧。”

  圆圆坐在地毯上,拍着两只小手,笑的别提多开心了。

  她自然听不懂朱雄英在说什么,只是觉得他的样子很好玩。

  这让朱雄英更是得意:“还是小圆圆最懂爹爹。”

  刚刚走进来的陈景恪,看到这一幕很是无语:

  “她小孩子能听懂什么。”

  朱雄英抱起圆圆,问道:圆圆,爹爹厉害不厉害。”

  圆圆奶声奶气的道:“爹爹……厉害……”

  朱雄英示威般的撇了陈景恪一眼,说道:

  “谁说小圆圆不懂,我们聪明着呢。”

  圆圆:“聪明……聪明……”

  陈景恪懒得和他计较,朝门外说道:“来,把圆圆带走。”

  被赶到门外的奶娘连忙小跑着进来,把依依不舍的圆圆给抱走了。

  小孩子最会看人脸色,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亲近谁。

  圆圆最亲近的,无疑就是朱雄英。

  没辙,这货也不知道是哪根筋儿不对,对圆圆那是疼爱的陈景恪都觉得过分了。

  要说他是女儿奴,也没见他和自己的女儿这般亲近。

  要说他媳妇奴……就没见过这种好吧。

  反正,陈景恪找不到什么解释的理由。

  只能认为他脑子有问题。

  等奶娘把人抱走,陈景恪说道:“官制变革的事情,你准备的如何了?”

  最近他一直在忙着筹备洛下学宫大会,对朝廷这边的关注不算多。

  他关注少还有一个原因。

  在内部,这次变革也是对朱雄英的一次测试。

  看他对朝局的掌控,看他能否独立完成如此大的变革。

  只有这样,老朱和朱标才能真正放心。

  当然了,陈景恪不参与进来,还有个老生常谈的原因。

  降低自己的危险性。

  这次变革的主题,就是官制。

  牵扯到无数人的帽子问题。

  如果陈景恪插手了,必然会有无数人投靠他。

  就算他不想结党都没有办法,别人会硬往上靠。

  有人会说了,你靠我不认不就行了。

  对不起,不行。

  这些人不光会硬靠,还会打着陈景恪的幌子拉帮结派。

  你是安平侯提拔的人吗?我也是啊。

  那我们大家都是安平侯的人,以后要多多帮衬啊。

  于是,在陈景恪不知道的情况下,一个因他而组成的政治小群体就诞生了。

  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所以,陈景恪置身事外,是最合适的办法。

  对此,大家都心照不宣。

  不过陈景恪也并不是完全不管不问,真要这么干了,那就是自外于皇家。

  这个中间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目前来说,陈景恪把控的还是比较好的。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过来了解一下进展的。

  比如今天。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我现在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都晚,圆圆都和我生疏了。”

  “好不容易偷个懒陪她晚玩一会儿,你又来搅和。”

  陈景恪作势转身:“那我走?”

  朱雄英道:“行了行了,坐吧。”

  两人各自落座,谈起了最近的筹备工作。

  对整个体制的变革,肯定不是说说就行的。

  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

  现在朱雄英就在带领内阁学士,以及朝中的重臣,在完善这个方案。

  在围绕管人、管事的总原则之下。

  新机构怎么设置,职权范围怎么划分等等,都要更加明确。

  还要给各部门,制定最基本的职业守则。

  这些都弄好之后,还要挑选合适的人去担任这个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