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34章

作者:见月明

  这两万多户人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可对大明来说,想对他们进行迁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对于迁徙人口这事儿,大明可太熟悉了。

  从最初为了打散宗族,到后续封国建立,人口调整就没有停过。

  上上下下的官吏,对于如何安全有效快捷的迁徙人口,那都是门清的。

  更何况,那十来个藩属国可都在期盼着人口呢。

  只要朝廷放话,他们秒秒钟就能把这些人口给消化。

  所以,重新安置那两万多人背后的家庭,反而是最简单的。

  真正麻烦的,是天下人的反应。

  想到这里,陈景恪叹道:“恐怕,天下要乱一些时日了啊。”

  朱雄英毫不在乎的道:“乱也只是读书人乱一乱,波及不到百姓的。”

  “百姓不乱,造成的损害就微乎其微了。”

  老朱则不屑的道:“两万多人被屠戮,一个反抗的都没有,这就是那些读书人。”

  “他们就算乱,又能掀的起多大的风浪。”

  陈景恪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他知道两人说的有道理,这次的事件,对百姓的影响其实是最小的。

  只要百姓不动,就算上面的人狗脑子打出来,那也是可控的。

  相比起那些可以预见的骚乱,他觉得还是多关注一下朱桂比较好。

  这货确实是个活畜生,必须要用链子给他锁好了。

  -----------------

  曲阜发生的事情传出后,果然天下盈沸。

  无数读书人为之哀嚎恸哭。

  各种诅咒、谩骂声也蜂拥而至。

  “独夫、独夫……”

  “蒙古人朝孔庙射了三箭,元朝国祚不足百年而亡。”

  “你朱元璋敢屠戮圣人之后,大明必二世……三世而亡。”

  有官吏在承天门前撞墙而死。

  无独有偶,很快各地都有相似的事情传来,多达上百起。

  看着这些消息,陈景恪心情反而好了许多。

  华夏几千年文明,确实养出了许多酒囊饭袋,但永远都不缺真正的忠贞之士。

  这些人赴死的动机,看起来很愚蠢,但又何尝不是忠义的体现呢。

  我无法守护心中的道,那就陪着道一起去死吧。

  对于这些自杀的人,老朱是很不屑的,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要求将这些人曝尸荒野,并将其家人流放。

  陈景恪心中吐槽,这特么都成路径依赖了,动不动就流放。

  然后他干咳一声,给朱雄英使了个眼色。

  朱雄英秒懂,立即站出来劝阻:“……皇爷爷,这些人的行为虽不可取。

  “然其能为心中所信赴死,可见乃忠贞之士也。”

  “我大明乃天地正统,若对他们施加惩罚,岂不寒了天下忠义之人的心。”

  “我以为,不但不能惩罚他们,还应当给予嘉奖,并准许其家人将其荣葬。”

  群臣都有些惊讶,没想到太子竟然会出来劝阻,还能说出这样的话。

  这……这……这简直就是第二个陛下(朱标)啊。

  群臣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

  如果有数值条的话,那么这些人对朱雄英的忠诚度,直接提升了好几十个百分点。

  老朱自然知道朱雄英这么做的打算,收买人心吗。

  虽然对那些人的行为很不满,但他更想给孙子多加一道光环,于是就说道:

  “看在太子求情的份上,咱就不惩罚他们了。”

  “不过奖赏就算了,免得有沽名钓誉之辈依此求名。”

  此事就此揭过。

  群臣见他真能劝住老朱,就更感到高兴。

  心中期盼,太子早日掌权吧。

  陈景恪则暗自唏嘘,这些人啊。

  将来有他们哭的时候。

  不过他也能理解大家的想法,老朱的手段太恐怖了,两相对比可不就显得朱标和朱雄英仁慈吗。

  不过事情远没有结束,紧接着朱元璋下旨:

  “理学忤逆、无道,当罢黜之。”

  对于这一点,群臣早有心理准备,倒没有太大的反应。

  毕竟,经过之前的一连串打击,朝堂已经没有理学的代言人了。

  其他学派,自然不会为理学出头。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并不意外此举能成功。

  至少短期内很难罢黜理学。

  很简单,理学独显这么多年,哪个读书人没学过?

  是你说罢就能罢的了的?

  不过是你罢你的,大家学大家的。

  但紧接着,老朱的下一条命令却让群臣再也绷不住了。

  “从今日起,科举不得以理学思想答题,违逆者废除”

  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陛下,理学独显百余年早已深入人心,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能罢黜。”

  “若不准士子以理学思想答题,恐科举无法进行矣。”

  老朱竟然没有生气,而是恍然大悟,道:

  “你不说咱都忽略了这一点了,不让士子以理学答题,确实很难。”

  对于他的善纳谏言行为,群臣非但没觉得高兴,反而都升起不好的念头。

  老朱接下来的话,证明了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那就暂停科举吧,啥时候士子们彻底摒弃了理学思想,啥时候再重启。”

  “啊?”群臣目瞪口呆。

  然后……

  “陛下,万万不可啊陛下。”

  然而根本就没有用。

  老朱当场发飙:“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你们当咱是好戏耍的是吗?”

  “咱金口玉言,岂能说改就改?”

  “就这么办了,暂停科举,谁反对就去承天门前跪着去吧,多你们一个也不多。”

  说完,他一甩衣袖,走了。

  群臣彻底哑火。

  去承天门前跪着?

  算了吧,现在还有一千多人天天在那跪着呢,都快成洛阳的一景了。

  每天都有无数百姓前来观看。

  最开始,百姓们被震撼到,是用仰慕的目光看待他们的。

  跪着的那些人,也觉得很光荣。

  慢慢的性质就变了,大家看他们就和看猴一样。

  现在愿意去那边跪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估计再过几天就没人去了。

  况且,对于朝堂上的群臣来说,之前诛杀孔家的时候他们没有去跪,现在就更不可能去了。

  暂停科举的事情就此成为定局。

  消息传出后,士子们再次一片哀嚎。

  又有不少书生受不了打击,选择了自杀。

  对于这些人,老朱完全不屑一顾,朱雄英也没有对此发表任何看法。

  如果说,之前为孔家殉葬的那些人,还有可取之处的话。

  那这些因为不能科举而自杀的人,就可以说一无是处了,多评价一个字都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就在这哀嚎声中,有一批人却弹冠相庆。

  那就是被理学压制的其他学派。

  理学被罢黜,他们的机会岂不是来了?

  宣传学问,赶紧宣传,一定要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以前宣传学问,最好的办法就是四处游学,广收弟子。

  然后游说高层。

  现在又多了一条途径,一条更加便捷有效的途径,那就是报纸。

  于是,和方孝孺拉关系的人就多了起来。

  每天都有无数陌生的‘故交’前来拜访,并送上厚礼。

  对此方孝孺哂笑不已,你们这些人纯属想多了。

  罢黜理学、暂停科举,这两条政策的公布,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就是,关注孔家之事的人少了很多。

  这两条政策,算是打到了当前文人的痛处。

  孔家固然重要,可已经成为定局,新政策却事关切身利益。

  和自己的利益比起来,孔家自然又算不得什么了。

  但对于朝廷来说,孔家之事并不算结束。

  一千多年的传承,孔子血脉早已开枝散叶,全国到处都有他的后裔。

  曲阜不过是朝廷认可的主脉而已。

  朱元璋下的旨意是族诛,意思是凡孔子血脉都要杀光。

  所以,接下来就是全国各地大索孔子后裔。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就好像诛九族、夷三族,其实杀的都是代表性人物。

  其他人隐姓埋名,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在短期内,这些活下来的人,也别再以某某人的子孙自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