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11章

作者:见月明

  这下就轮到理学尴尬了。

  继续攻击方孝孺?不得人心啊。

  更何况,比起将方孝孺撵下台,大家还是觉得推行‘公天下’更重要。

  毕竟一旦‘公天下’概念,重新被大众接受。

  他们士大夫阶级将再次掌握天下权柄。

  与天子共治天下啊,多么的诱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和方孝孺利益是一致的。

  可就这样放过方孝孺那个叛徒,他们依然有点不甘心。

  这时有人说道:“大家莫非忘了解缙绅是因何被贬谪的?”

  “报纸确实很重要,可也是一座火炉,不小心就会烧到自己。”

  “正好让方孝孺顶在前面,替大家吸引朝廷怒火。”

  众人都不禁眼前一亮,确实啊。

  方孝孺也鼓吹公天下思想,这与我们是一致的。

  那我们写宣扬公天下的思想,他必然不会卡着不刊登。

  真要有文章写的过分,他方孝孺就是第一个倒霉的。

  “方孝孺就是我们手中的刀,诸位何必在这个时候为难他?”

  “等将来大事成了,在收拾他也不迟。”

  于是弹劾方孝孺的人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而报纸上开始频繁出现一些‘取信于民’的文章。

  还有一些‘强项令’的故事,也被刊登在上面。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一个,你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有些规矩必须遵守。

  至于什么规矩,他们没有说。

  等限制了皇权,规矩还不是由我们说了算。

  因为这些文章,老朱几次训斥方孝孺,甚至还数次发出警告。

  这下理学派的官员就更高兴了,果然如他们所想,方孝孺成背锅的了。

  于是,很奇怪的一幕出现了。

  原本弹劾方孝孺的人,这次纷纷站出来维护他。

  老朱似乎也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人维护他,竟然选择了息事宁人。

  当然,也有可能是那些文章,没有触及到他的底线。

  总之,部分人觉得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不禁弹冠相庆。

  事实上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些文章很多是陈景恪等人匿名写的。

  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着走向了名为道德制高点的高台。

  如果仅仅只是发表几篇文章,能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鼓吹公天下的那帮人,已经不满足于写文章了。

  他们迫切希望发生一些事情,让他们好好发挥一下。

  好巧不巧,就在这时还真有把柄送到了他们手里。

  代王朱桂外出踏青,纵马践踏农田,还鞭挞阻止他的百姓。

  消息传出,文臣们都兴奋了。

  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做一篇文章。

  弹劾朱桂的奏疏,已经如雪片一般飞向皇宫。

第457章 欺老朱年迈

  权贵踏青践踏庄稼欺负百姓,这种事情可以说时常都有发生。

  别说是权贵了,仗着有点钱认识几个官吏的所谓富人,敢这么干的都不知道有多少。

  不只是古代,现代开车在麦田里溜达,事后一句不认识麦子以为是野草就把事儿摆平了。

  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你不服?

  事实上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只要没惹出大乱子,事后积极赔偿,没人会抓着不放。

  朱桂干的事儿,和几个哥哥比起来完全不值一提。

  和历朝历代那些类人宗亲比起来,更不算是个事儿。

  平时也就是言官弹劾一下,朱元璋表表态禁足几天,赔偿受害百姓一些钱财。

  这事儿就过去了。

  可是这次不一样,所谓清流犹如猫闻见了腥味儿一般,亢奋了。

  当天就有上百封弹劾奏疏送进宫。

  第二天早朝,约三分之一的朝臣要求皇帝严惩朱桂。

  “不罚不足以正法纪,不罚不足以平民心,不罚不足以……”

  “若不重罚,人人皆效仿之,国家法纪威严何在,朝廷又要如何约束臣民……”

  “请陛下严惩代王,还万民公道。”

  礼部右侍郎左川,痛心疾首的斥责了朱桂的万恶行径,义正言辞的要求老朱予以重罚。

  “请陛下严惩代王,以正朝纲。”

  一大群人‘呼啦啦’站出来附和。

  这场景,让很多读书人热泪盈眶。

  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画面啊,众正盈朝,这才是众正盈朝。

  老朱脸色铁青,杀气腾腾的盯着这些人。

  大家都能看出来,他是真破防了。

  不过陈景恪却知道,老朱确实破防了,不是被这些人逼宫破的防。

  说白了,眼前这一幕早在预料之中,甚至这群人里面很多都是他们安排带节奏的。

  真正让老朱破防的,是朱桂干的事儿。

  朱桂干的事儿,是老朱有意放纵,就是为了给理学派创造把柄。

  可事先并没有通知朱桂,只是放松了对他的监管而已。

  老朱还满心期待,朱桂能让他刮目相看。

  毕竟之前不好好做人,封国被暂停。

  这么重的处罚在前,只要不是没心没肺的蠢货,都应该吸取点教训吧。

  更何况老朱还亲自教了一年多。

  然而事实再次印证了那句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朱桂还是那个朱桂,刚出门就放飞自我了。

  老朱的心情可想而知,直接破了大防。

  差点没把朱桂一刀给剁了。

  眼下他的怒火确实是真的,但一大半都是冲着朱桂去的。

  剩下一部分,才是因为这群人造成的。

  不过别人不知道啊,只以为老朱被触碰到底线发怒了。

  不少人心中开始发怵。

  不过看了看周围那么多同道中人,心中安定了不少。

  眼看声势造的差不多了,再闹下去老朱就真没办法下台了。

  李善长出面对这些人呵斥道:“臣子受恩,必以忠心报之,此乃儒雅之风,忠诚之道。”

  “今日竟行逼宫之事,迫使陛下虐血亲骨肉,尔等的圣贤书就是这么读的?”

  左川反驳道:“韩国公此言差矣,正所谓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

  “我们劝谏陛下,正是为了维护国家法纪,为了维护大明的江山社稷。”

  “倒是韩国公你,天天宣扬法治思想,现在只因为违法的是亲王,就退缩不敢言。”

  “这就是你所谓的法治吗?”

  李善长冷笑道:“哦?难为左侍郎还知道老夫的法治之言。”

  “既然你口口声声说法治,那老夫倒想问问你,代王之过按律该如何处置?”

  左川哑口无言,他哪知道这些东西。

  但幸好他不是一个人。

  见他答不上来,佥都御史陈瑛出列道:

  “《大明律》‘白昼抢夺’条规定,强割他人田禾,杖一百、流三千里。”

  “嗡。”朝廷一下子就炸了锅。

  一来是没想到罪名竟然如此大;二来是没想到他们真的敢下这么狠的手。

  朱元璋脸色又阴冷了几分,这次他是真的被这群人激怒了。

  老子的儿子虽然混蛋,可就是骑马从麦田里跑过去,抽了阻拦的百姓两鞭子。

  你们竟然给弄成白昼抢夺?还要杖一百,流三千里。

  真当咱老朱是昏聩之君,不懂大明律吗?

  不过他依然克制住了怒火,目前还不是他出场的时候。

  对于陈瑛的反驳,李善长笑了:

  “代王只是骑马从麦田经过,对麦苗的折损微乎其微,何来割禾苗之说?”

  “换任何人来判,都适宜采用‘擅食田园瓜果’之规定。”

  该条规定,在别人田园擅自偷食瓜果之类,或者将之弃毁,按照价值定罪。

  一两以上笞十板,依此递加,最高刑罚是杖六十、徒一年。

  朱桂造成的损失,别说一两银子,连一百文钱都不到。

  最多也就是按照市价赔点钱,打板子都够不上。

  群臣不禁点头,这才是正常的判法。

  若真按照陈瑛的标准来,那全国一大半的官僚权贵都得被流放。

  说到这里,李善长反击道:“陈御史请罪重判,不知是真不了解律法,还是有意为之啊?”

  陈瑛表情有些慌乱,深深懊悔不该出这个头。

  李善长可是大明礼法的制定者,在他面前玩弄律法,那不是班门弄斧吗。

  这时左川接话道:“韩国公莫要含血喷人,下官以为陈御史所言无差。”

  李善长冷笑道:“哦?不知左侍郎有何高见?”

  左川义正辞严的道:“代王身为皇室宗亲,自当为天下人表率。”

  “今日他竟仗着身份嚣张跋扈,当从重从严处罚,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