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01章

作者:见月明

  -----------------

  当这份讣告版报纸传到神机营,将士们沸腾了。

  少数还心存不满的人,也彻底没了意见。

  在华夏这个传承有序,讲究生前身后名的族群,‘名’在大家心目中实在太重要了。

  就算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都知道名的重要性。

  和别人交朋友、结亲之前,也会先打听一下对方的名声。

  当救民就是‘大义’,且能获得‘名’的时候,意义就不一样了。

  虽然这种思想,依然难逃‘名利’二字,可陈景恪最初的目的还是达成了。

  百姓对军队有了新的认识,而军队也正逐渐接受救灾护民的职责。

  灾难总归会过去,又过了十余天,大面积暴雨结束,洪水逐渐消退。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不过神机营的任务依然没有结束,他们要带领当地青壮,抓紧时间对江河决口进行填堵。

  以防止后续还有灾害。

  朝廷心头那根绷着的弦也终于松了下来,接着就是赈灾和安民。

  粮食好说,大明不缺粮。

  只是灾难来的太突然,来不及调拨。

  现在灾情过去,粮食也陆续送到,基本不用担心百姓挨饿。

  真正困难的是灾后重建。

  如此大面积的受灾,不知道多少房屋被冲毁,重建工作将会变得非常庞大。

  换成之前的朝代,重建是百姓自己的事情。

  大家各自回户籍地,自己想办法修房子,重新修缮被冲毁的土地。

  没钱?

  可以把地卖给大户啊,不就有钱了吗。

  地卖光了钱还是不够?

  卖儿卖女啊,实在不行卖自己。

  这也是为何,天灾是百姓的地狱,却是大户的天堂。

  大明不会放任不管。

  可如此大面积的重建,朝廷又如何能管得过来?

  于是陈景恪提出了三条建议:

  “其一,为防止土地兼并,两年内禁止灾区土地买卖,一旦发现从重处罚。”

  这条建议一出,几位内阁学士都有意见了。

  尚羲韶说道:“我知道安平侯是为百姓长远计,可如此一刀切恐会影响正常交易。”

  “况且,灾后重建需要钱财,如果不许百姓出售土地,那就是逼着他们卖儿卖女。”

  其他几位内阁学士也都是一样的看法。

  还有句话他们没说,此举还会得罪地方大户。

  到时候他们阻挠重建工作,就更麻烦了。

  说白了,他们还是无法摆脱旧有的思想,认为治理百姓离不开士绅大户的帮助。

  大家都是老狐狸,大家自然都能明白他们的想法。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他的顾虑确实有道理。

  虽然朝廷设置的乡令等官职,可地方士绅大户,依然拥有极强的话语权。

  这是实际情况,必须要遵守。

  所以他也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含笑道:“尚学士莫急,且听我说完。”

  “我的第二条建议就是,金钞局向灾区百姓发放无息贷款。”

  “不需要太多,还款周期为五年。”

  众人都不禁楞了一下。

  金钞局直接借钱给百姓,说白了就是由国家发放贷款给百姓。

  这不禁让他们想起了王安石的青苗法。

  不过很明显,金钞局房贷和青苗法完全不同。

  青苗法最终还是要依赖地方衙门去执行,最终结果就变成了强行摊派。

  衙门开始变着花样的提高税率,最后变成了官方放高利贷。

  这不禁让众人担忧,金钞局放贷会不会演变成第二个青苗法?

  还不等他们将疑问说出来,就听邱广安击掌叹道:

  “妙,实在是妙啊。”

  尚羲韶不禁问道:“敢问妙在何处?邱学士岂不闻青苗法乎?”

  邱广安笑道:“我就知道,诸位肯定想到了青苗法。”

  “然陈侯此法看似与青苗法相似,实则完全不同。”

  尚羲韶问道:“哦?有何不同?”

  众人都向他看来,想听听他有什么见解。

  就连朱元璋都不例外,他刚开始听到金钞局放贷给百姓,也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青苗法。

  心里担忧会不会酿成祸患。

  邱广安解释道:“王公变法首先不得人,他的青苗法虽好,然执行依然要仰仗地方衙门。”

  “这些衙门的官吏本就反对变法,自然变着花样的破坏新法。”

  “最终让良法变成了害民之法。”

  “大明不同,我们有金钞局,可以不依赖地方衙门放贷。”

  “这就能让百姓少遭受一层盘剥。”

  “其二,金钞局本就承担着向工商业放贷的任务,他们对这方面业务非常熟练。”

  “能更好的执行这个任务。”

  这是之前扶持工商业发展时候制定的政策,金钞局向工商业住发放小额贷款。

  虽然存在着很多灰色交易,但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其三,金钞局放贷,相当于是抢了贪官污吏和地方大户的好处。”

  “他们必然会盯着金钞局,真出现私下放高利贷之事,他们会积极举报的。”

  王祁反驳道:“如果金钞局和地方衙门、士绅勾结呢?”

  邱广安不慌不忙的说道:“大家不要忘了税务稽查司,他们可巴不得那些人在钱财上出点问题,好下手查抄。”

  听到税务稽查司这个名字,众人都有些头皮发麻。

  就连他们这些内阁学士,都很忌惮这个部门。

  关键是,税务稽查司独立运作,只对皇帝负责。

  人事任命之类的,都是皇帝亲自过问。

  因此,那些人才有恃无恐,查起偷税漏税真是不要命一样。

  如果金钞局真的敢勾结地方衙门和士绅放高利贷,就先要过税务稽查司那一关。

  “就算他们收买了税务稽查司,还有锦衣卫和巡察御史……”

  “这是针对灾区百姓特定的借贷,只此一次,比较容易监管。”

  “朝廷可以派遣锦衣卫、巡察御史等去监管。”

  “谁要是真敢私下放高利贷盘剥百姓,很容易就能被查出来。”

  “这么多监察手段,总有一个能生效。”

  只要有一个能生效,那后面就不用说了,不知道多少家户口本要被清空。

  这时邱广安又说道:“其实陈侯此策真正高明之处不在这里,而是借此机会促进内循环建设。”

  接着他解释道:“以前是地方官不懂也好,还是他们阻挠也罢,在很多地方基建工作进展都不顺利。”

  “现在东南数省大面积遭灾,几乎相当于推倒重建。”

  “朝廷令金钞局释放无息借贷,相当于将钱财投入到了东南。”

  “正所谓白纸上好作画。”

  “现在有钱有人,正好推行基建计划,促进内循环建设。”

  末了,邱广安说道:“陈侯,不知我说的可对?”

  陈景恪笑道:“邱尚书高明。”

  众人心中吐槽,高明个锤锤。

  如果他能说出一两条,那肯定是他想到的。

  现在他说的如此详细,那只有一个可能,你俩事先商量好的,在这唱双簧呢。

  事实上确实如此,这件事情陈景恪也是先问过邱广安可行性,才提出来的。

  毕竟邱广安是户部尚书入阁的,对金钞局、计官体系有着极深的了解和影响力。

  不过听完这番解释,众人也终于认同了陈景恪的建议。

  真要这么操作,确实非常具有可行性。

  老朱也不禁点头,赈灾加基建同时进行。

  这个计划比放任百姓自生自灭,要好太多了。

  这时,陈景恪又补充了一条:“如此大规模的基建,必然会导致物价飞涨。”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朝廷可以提前做出布置。”

  “告诉天下的商人,运送重建所需的材料去灾区,可以得到相应的批条。”

  “拿着批条可以购买食盐、玻璃、蜀锦、苏绣等商品。”

  众人不禁再次点头,这些产品都是远销海内外,供不应求。

  玻璃就不说了,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运送到西洋价格翻十倍。

  运送到极西诸国,需要用等重的黄金购买。

  这些商品大头在朝廷手里,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被几大家族把持。

  流到外面的十不足一。

  朝廷真要这么做,会有大批的商人,运送建材去灾区。

  物价会涨这是肯定的,但绝不会涨的太离谱。

  之后众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此法可行。

  而且李善长还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趁此机会将一部分受灾百姓,分散安置在藩属国。

  如此既可以减轻重建的压力,又能帮各藩属国增加人口。

  对这个建议,众人自然也是认可的。

  从宋朝开始,南方人口就超过了北方。

  元朝之后北方人口更是百不余一,整个河南才只有百万人口,其荒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大明建立后,对人口密度进行了重新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