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51章

作者:见月明

  老朱更是一拍大腿说道:“要说玩弄人心,还得是你陈景恪啊,这种阴损的主意都能想得到。”

  “若是给外面那些人知道,你给咱出了个这样的主意,肯定会跳脚骂你。”

  陈景恪:“……”

  不是,您老人家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

  朱标心下莞尔,说道:“此法确实非君子所为,然非常的实用。”

  “和锦衣卫互补,能有效防止君主被堵耳朵。”

  “若用好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善政。”

  朱雄英很干脆的说道:“什么君子不君子,好用就行。”

  君主注定和君子无缘,哪个君主想践行君子之道,那才是国家的不幸。

  朱标点点头,说道:“那就这么定了……”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忽然说道:“咱们三个各自挑选信任的人,各自建立自己的秘密渠道。”

  “平时互不干涉,定期交流信息……”

  陈景恪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不愧是你啊老朱,真要说手腕,一万个我绑起来都不如你一根头发。

  祖孙三人建立三条线,嘿……文武百官天天都玩真人版狼人杀。

  朱雄英高兴地道:“皇爷爷高啊,真是太高明了。”

  朱标则微微皱眉,倒不是觉得这样妨害了他皇帝的权威。

  而是如此玩弄人心,不利于国家政治体系稳定。

  很简单的道理,老朱的小喇叭会认为,我是太上皇的人。

  朱标的小喇叭会认为,我是皇上的人。

  朱雄英的小喇叭则认为,他是太子的人。

  到时候官场自然而然的就会分裂成三派,这是非常危险的。

  不过考虑到目前的情况,他也没有反对。

  陈景恪倒是没觉得怎么着,大明开国三代君主相互信任。

  他们不光相互信任,使用的班底也是同一套,只是做了一些微调。

  朱标当了皇帝,朝中骨干依然是老朱留下的,他的重心放在了培养新官吏上面。

  而这些老臣对朱雄英也同样非常忠诚。

  可以说,这些臣子既是老朱的人,也是朱标的人,同时也是朱雄英的人。

  这种情况,世所罕见。

  以后会不会有不知道,但出现的概率不大。

  所以,这种三个人各自建立一条秘密信息渠道的事情,大概率也就是存在这一段时间罢了。

  不会对大明的政治体系产生太大的影响。

  当然,如果朱雄英和他的儿子关系好,也想这么干。

  他会站出来阻止的。

  因为这么做,确实会导致官僚体系分裂,到时候就真玩脱了了。

  想想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就知道了,情况只会比那更加严重。

  陈景恪不知道的是,朱标和他其实是一样的想法。

  目前情况确实复杂,大家都在摸索着前进,搞三条秘密渠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所以他没有反对朱元璋的提议。

  等将来大明的各种政策逐步稳定,他会把三条线收成一条。

  而且他已经大致计算好了时间,就是自己退位的时候,一并交给朱雄英。

  既不会引起父子龃龉,也不会造成官僚体系震荡。

  只是他没有将这个打算说出来,没有那个必要。

  说出来反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等将来去做就可以了。

  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秘密政治制度就此确立。

  至于后续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如何挑选合适的小喇叭,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陈景恪没有参与。

  而且因为老朱的建议,让他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政治集团割裂,党争。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严重的党争,一次是唐朝的牛李党争,一次是北宋的新旧党争。

  还有一次就是明朝中晚期的东林党。

  不过这三次党争也是有区别的,牛李党争属于两个派系的权力斗争。

  他们争斗,单纯就是为了权力。

  是皇权旁落之后必然出现的结果,没什么好说的。

  北宋的新旧党争,虽然也是为了权力,但其中还夹杂着思想之争。

  真要说起来,这个党争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终新党胜出,搞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

  只不过后来带宋出了靖康之耻这档子事,拉低了这场党争的含金量。

  明朝中晚期的东林党就略显奇葩了。

  这就是一群疯狗,逮谁咬谁的那种。

  不光四处出击攻击其他人,连党派内部的人也互相攻击。

  大明晚期的政治乱局,东林党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疯狗一样的东林党,在崇祯朝却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原因很简单,崇祯的个人能力且不去说,他是真的知道该如何对付党争。

  那就是一个字,杀。

  你弹劾别人是吧?可以。

  朝廷会去调查,如果是假的,就狠狠的给你穿小鞋,如果还不老实就直接杀了。

  不过崇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林党的问题。

  后来这群人投靠李闯,搞党争。

  去南明,继续搞党争。

  满清入关他们再次投降,然后还想搞党争。

  满清就不惯着他们了。

  多尔衮直言不讳,你们这群人打着正义的旗号,干着世间最龌龊的事情。

  你们真要有德,就应该随大明一起赴死。

  明朝就是被你们这群虫豸给弄没的,现在还想来祸害大清?

  于是下旨言官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是出于党争目的乱弹劾,还要从重处罚。

  东林党被这一记重拳给打没了。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问题了,东林党凭什么做大?

  因为明朝士绅力量强大,他们背靠士绅集团吗?

  答案是否定的。

  士绅集团的支持固然重要,可如果朝廷没有为他们提供生存的土壤,他们也壮大不起来。

  崇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作风强势,东林党马上就消停了。

  那么问题来了,东林党生存的土壤是什么?他们是靠什么兴风作浪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

  这是自古就传下来的规矩,言官不需要任何证据就能弹劾人。

  老祖宗设计这套制度最初目的,是让言官帮忙查漏补缺,顺便监察百官。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学问的进一步普及,读书人的数量暴增。

  尤其是南方富庶地区,读书人更是一抓一大把。

  这么多人能出仕做官的凤毛麟角,大量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聚集在民间。

  他们也想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也想有一个团体能容纳自己,慢慢的就抱团形成党派。

  这些人自认为怀才不遇,恨国家恨朝廷恨世道恨当政者。

  他们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想而知。

  后来东林党脱颖而出,成为其中最强大的一支。

  然后他们就不满足于私下讨论,开始打着清流的旗号攻击当政者,攻击朝政。

  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肆意攻击见到的一切。

  问题是,他们攻击别人,并不是为了让国家变的更好。

  而是为自己谋取私利。

  他们发表政见的途径,就是言官。

  我是言官,风闻奏事是特权,哪怕你明知道是我编的都没用。

  再说了,谎话说一千遍那就是真的。

  我东林党就是人多,我编的谎言马上就会有人帮我传播出去。

  一传十,十传百,传着传着就变成真的了。

  这才是东林党能做大的根本原因。

  崇祯靠铁腕镇压了东林党,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等铁腕君主不在了,他们继续出来兴风作浪。

  直到多尔衮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取消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

  言官也要对自己的话负责。

  没了这项特权,自然就没人敢光明正大的造谣。

  东林党生存的土壤就没了。

  再加上一些别的政治手段打压,他们在极短时间就消失了。

  而且有一说一,满清确实没有特别厉害的党争。

  最严重的一次,也就是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导致的官僚体系割裂。

  但那也是皇家内部矛盾造成的,和制度没太大关系。

  随着雍正登基,这种割裂迅速就被修复了。

  虽然大家吐槽满清,但事情要分开看,他们的很多优点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比如收回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解决了党争问题。

  比如密折制度,解决了皇帝被堵耳朵的问题。

  再比如,他们整治太监真的非常有一手。

  当然,有些值得说道,有些就没必要尬吹了。

  比如那个秘密立储制度,这玩意儿卵用没有。

  看看历史就知道了,如果秘密立储真的有用,还会有弘时和弘历夺嫡之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