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朱雄英和陈景恪都有些不解,什么欠缺火候?是法子不行吗?
朱标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先对杜同礼说道:
“你先退下,未得允许任何人不得靠近。”
杜同礼知道,接下来的话不适合外人听,立即就起身告退。
等他离开,朱标才说道:“上位者需刚柔并济,该尊重群臣的时候,就要给他们面子。”
“该硬的时候,就必须要强硬起来。”
“那么,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该强硬?”
朱雄英脱口而出道:“欲行大事,必须行雷霆手段。”
陈景恪也非常认同的附和道:“行大事当强硬。”
朱标说道:“错了,大错特错。”
两人都有些不服气,这有什么问题吗?
朱标严肃的道:“什么行大事行小事,国家的事情哪有小事?”
“你们嘴里的所谓小事,哪一件不是关系着黎民苍生的生计?这还能算是小事吗?”
两人皆露出羞愧之意:“陛下(爹)教训的是。”
见两人听进去了,朱标也没有再啰嗦,继续说回正题:
“既然朝廷没有小事,那什么时候需要强硬,什么时候需要柔和呢?”
“当一个政策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迂回手段,推行下去的时候,就用怀柔的手段。”
“当协商不可能通过,或者协商的代价太大的时候,就需要决策者强硬起来,强行推动。”
陈景恪两人先是若有所思,然后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是了,原来软硬的标准在这里。
不是什么大事小事,而是如何最有效的通过。
变革初期,百官对变法都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是不愿意配合的。
朱元璋靠着强硬手段推行。
等新政落实,百官见到了新政的好处,思想慢慢的就发生了转变。
于是革新派随之诞生。
等到朱标继位的时候,革新派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
很多政策,已经不需要皇帝亲自出面,只要提出来,自然有革新派去推动。
如此一来,皇帝就可以置身事外当仲裁者了。
所以朱标的很多手段,看起来就比较柔和。
很多时候,他都会有一些小技巧,让群臣接受变革。
而不是如老朱那般,靠强硬推动。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百官对新政的抵触,更容易团结大多数人。
但是碰到那种反对声音比较大,很难通过正常协商通过的政策,他就会强硬起来。
比如这一次的出兵南洋。
他无视群臣的反对,直接下了罪己诏。
虽然没有直接下令出兵,但也等同于是宣布了出兵的决定。
原本反对此事的群臣,一看他态度如此强硬,只能悻悻的同意了。
甚至还自我安慰,皇帝还是肯照顾大家情绪的,没有直接宣布出兵。
朱标继续说道:“不要把希望放在舆论上。”
“当你只能靠舆论来推动某件事情的时候,那这件事情大概率是做不成的。”
“这一次的大分封就是如此,不论你们做再多准备,靠协商都不可能通过的。”
“想要施行这个政策,只有强行推动这一条路。”
“只不过,有了南洋的事情,确实让我们推行新政时的阻力小了一些。”
“但也仅此而已了。”
“所以,你们把过多的心思放在舆论宣传上,属于本末倒置了。”
“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提前布置,消除强行推动新政造成的不利影响。”
陈景恪两人连连点头,这才是真正的实践教学啊。
朱标喝了口茶,给两人思考的时间,然后才说道:
“你们在舆论上做文章没有错,错的是操纵舆论的用意。”
“操纵舆论不是为了逼迫群臣同意新方案,而是为了消除不利影响。”
陈景恪不禁想起了前世西方的选举政治。
凡是利用舆论来推动某件事情,最终都走向了妖魔化。
七十二种性别都整出来了,孙悟空见了都自愧不如。
但也不要太高看西方那些政客,以为他们多尊重选举。
真正利益相关的时候,屁民的所谓投票权不如一张废纸。
比如灯塔国就无视民意和律法,强行通过了反排犹法案等等。
为啥他们要这么做?
因为鱿鱼集团出让了很多利益给灯塔国的统治阶层。
在利益面前,他们可以将一项反常规的法案,包装成合法的国家意志。
平时表现的温情脉脉,把自己包装成民主斗士,让选民觉得他们是尊重民主。
然而事实上,能参加选举的,无一不是几大政治家族的代表。
极个别不是出身于政治家族的,本身也是大资本家。
等真正遇到大事儿的时候,他们就不装了,直接强行推动。
民意?反对?军队面前反对一个试试。
事实上,他们的做法和朱标所言非常相似。
这个世界是少数精英在统治的。
不论承不承认,也不论愿不愿意接受,这都是现实。
大多数决策,都是精英们做出的。
那么核心问题就来了,如何确保精英阶层不会脱离底层民众?
如何确保掌握国家的人,不会变成单纯的利己集团?
这就需要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制度。
所以,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那个人,对我们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作为后人,我们只能说,庆幸有他。
陈景恪其实也一直在追逐他的脚步,只是时代限制,他能做的不多。
说难听点,他没有推翻一切的能力,只能在螺丝壳里做文章。
尽可能的让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
他的大同思想就是基于这个理论确立的。
朱标应该是憋了很多话,终于找到机会说了出来。
一开口就有点刹不住,给两人讲了很多实践经验。
陈景恪和朱雄英听的很认真。
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要么去社会上去碰壁,让现实教。
要么就靠有经验的长辈去教。
但你以为碰几次壁就能学到了?
不,没有一定的天份,就算碰死了也什么都学不到。
长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办法。
-----------------
南洋战报传来,南洋水师、淡马锡总督府和楚国,联合展开军事行动。
三个月的时间荡平了南洋,共剿灭七个国家,小势力不知凡几。
后续的军事打击依然在进行中,确保南洋再无能威胁明人的势力存在。
消息传出后,自然是天下欢腾。
就连保守派都松了口气,没想到南洋土人如此不堪一击,白瞎了他们之前那么担心。
民间就更不用提了。
时不时就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
华夏子孙这个词,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家的嘴边。
秦风·无衣传唱的更火了。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也跟着传出。
南洋大族打着同乡名义坑害大明百姓,而且这种情况从宋朝就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几百年来,被坑害的人已经无法计算。
朝野一片哗然。
原本大家还在为这些人的遭遇愤怒,为朝廷出兵复仇感到振奋。
大华夏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同。
可现在告诉大家,南洋大族都罪大恶极,我们的眼泪白流了。
一种被戏弄的感觉随之生出。
什么大华夏,踏马的他们就是这么对待同胞的?
那这样的同胞不要也罢。
各种真的假的故事也开始流传,什么我有一个朋友出海没回来,听人说就是被同行人给害死的。
当这样的故事变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出海的危险性再次被大家提起。
大海本身就危险,还要小心土人,现在连身边的同胞都要小心。
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待着吧。
保守派就兴奋了,我们就说步子不能迈的太快,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
于是他们就纷纷行动起来攻击出海政策。
橘生淮南的事情也被提起,那些人远离了大明,被土人的蛮夷思想感染,已经不是华夏人了。
人家打心里就没把自己当华夏人,咱们也别一厢情愿了。
进而开始反对大规模向外移民。
一时间大有舆论转向的意思。
与之相对应的,激进派就有点焦头烂额了。
大明开海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这些人有的是为了一展理想抱负,也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但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是从出海得来的。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