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4章

作者:见月明

  “景恪,真君子也。”

  朱雄英情不自禁挺直了胸膛,看到了吗,这就是我总角之交。

  -----------------

  两位亲王凯旋带来的热度,持续了半个月才消散,但带来的政治影响力却更加深远。

  皇帝的亲儿子能战善战,意味着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更强。

  谁再想搞什么请愿、逼宫、消极对抗,都很难威胁到政权稳定性。

  原本还想沉默对抗新政的官吏,默默的放弃了这个念头。

  利益受损,总比被灭族要强不是吗。

  包括很多之前一直未能深入的政策,进度也陡然加快了许多。

  比如人口松绑政策。

  朝廷取消了匠籍,但很多地方依然在变着花样的奴役工匠。

  奴仆要签订契约,但实际上依然有大量人家在使用卖身契,衙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些官吏以为自己做的隐蔽,事实上朝廷早已经心知肚明。

  只不过以前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无暇顾及。

  朱标监国,政策开始转向休养生息、深化革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百官也明白风向要变了。

  只是他们习惯了这种作为,再加上侥幸心理作祟,依然我行我素。

  两位亲王统兵,同时大获全胜,着实震慑到了他们。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讲道理远不如震慑来的有用。

  也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突然开始频繁召见朝中重臣,重点是勋贵。

  徐达、冯胜、蓝玉、傅有德、李善长等等。

  同时还对镇守地方的将领进行了替换,很多中枢关键位置也换了人。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端倪,替换上来的全都是太子一系的人。

  虽然父子俩共用一套班子,但总有亲疏远近。

  朱标也有自己亲近信任之人,这是难以避免的。

  只是以前父子关系和谐,大家也就没有特别加以区分。

  现在突然大规模的,让太子党羽掌管重要位置,太反常了。

  怎么看像是在搞政权交接一样?

  如果不是老朱依然正常上早朝,召见群臣,大家都以为太子政变了。

  也不是没有人想过,皇帝是不是要禅位给太子?

  但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自己否认了。

  原因很简单,权力这东西一旦粘上就很难放的下,更不容许别人染指。

  亲父子也不行。

  大明三代君主关系和睦,确实是史上独一无二的盛况。

  然而众人依然不认为,朱元璋会活着禅位。

  更何况现在他身体状况良好,精气神甚至比很多年轻人都充足。

  别的不说,后宫关系可是很和谐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会禅位,怎么舍得禅位?

  但不论大家怎么怀疑,这种人员替换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且因为都是熟面孔,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动荡。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九月份。

  当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人员替换的时候,朱元璋突然对外宣布,他要禅位给太子。

  一时间朝野震动。

  这可是皇位交替啊,历来都是大事。

  不过和之前朝代不同,百姓在震惊之余,很快就接受了这件事情。

  皇帝太子太孙那都是明君,谁当皇帝都行,老百姓不担心他们瞎折腾。

  真正无法接受的,是官僚集团。

  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皇帝竟然真的要禅位?

  他是怎么舍得的?

  还是说他被太子一党给控制了?

  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不是李渊,朱标也不是李世民。

  排除所有不可能,那最后一个可能即便在不靠谱,也是唯一答案。

  朱元璋是真的想禅位。

  此时再回头看,其实此事早就有端倪了。

  几次让太子监国,尤其是去年那一次,直接就不管事儿了,所有的军国大事尽归太子处置。

  这很可能就是一次试运营。

  而朱标做的也非常好,甚至可以说堪称完美。

  今年大明四海升平,唯一的心腹大患北元又被赶到漠北,漠南再无蒙古铁骑的踪迹。

  可以说是禅位最合适的时机。

  至于为什么要活着禅位,并不难理解,确保皇权稳定交替。

  想一想就知道了,皇帝活着禅位给太子,将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可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

  朱元璋就真的一点都不留恋皇位?

  历史上活着禅位的皇帝也不是没有,远的不说,宋朝就有一位。

  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养子宋孝宗赵眘。

  不过赵构那只是走个形式,实际上国家大权还是掌握在他手里。

  可朱元璋不一样,他提前让太子的党羽接管了国家大权。

  这就是真正的全面交权啊。

  他是怎么舍得的啊?

第319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

  朱元璋宣布禅位之后,第一个找到陈景恪的,就是蓝玉:

  “陈伴读,此事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陈景恪点点头,笑道:“脸上的笑容收一收,给人看到肯定又要参你一本了。”

  皇帝宣布禅位,你这么开心,是不是对皇帝不满?

  蓝玉毫不在意的道:“随便他们参去,我老蓝就这脾气。”

  “再说,谁不知道我和太子的关系,当着陛下的面我照样笑哈哈。”

  这话倒是不假,蓝玉的性格大家都知道,他要是装作很不舍的样子,那才会惹人怀疑。

  陈景恪正色道:“虽然太子众望所归,但还是要以防万一。最近你要提高警惕,确保京畿的安全。”

  蓝玉拍胸脯道:“你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我正要和你说呢,我发现有些勋贵面带忧愁……”

  陈景恪眉头蹙起,问道:“情况严重吗?”

  蓝玉摇头道:“不严重,太子继承大宝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他们是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

  陈景恪这才松了口气,说道:“这是正常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担忧是在所难免的。”

  “只要不生出乱子就行。”

  “你也多安抚一下大家,太子如何大家都看在眼里,不会随意动勋贵的。”

  -----------------

  第二个找过来的,是徐达。

  一见面徐达就问道:“上位是什么时候做出这个决定的?”

  陈景恪先迎接他进来,才说道:“陛下早就想撂挑子了,两三年前就决定要禅位。”

  “本来去年那一次监国,就已经准备让了。”

  “只是突然要军改,不得不推迟。”

  “军改结束就是晋王燕王北伐,也不合适,这才拖到现在。”

  “两三年前?”徐达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说些什么了。

  这是真一点都不留恋皇位啊,上位果然不走寻常路。

  陈景恪笑道:“您这是什么表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啊?”

  徐达没有理会他的打趣,而是若有所思的说道:

  “我说上位为何突然重新启用韩国公,原来如此。”

  想给自己的皇帝生涯,画个圆满的句号。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娘娘也是这么说的,若非万不得已,谁也不想做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解释了一句之后,他就谈起了蓝玉所说的事情:

  “听说勋贵多有担心,伯父可有察觉?”

  徐达颔首道:“听说了,我也已经将此事告诉上位,他那边马上就会有所行动。”

  -----------------

  出乎陈景恪的是,第三个来找他的竟然是李善长。

  “冒昧登门,陈伴读勿怪啊。”

  陈景恪客气的道:“哪里,韩国公能来,令鄙舍蓬荜生辉……”

  寒暄了几句之后,李善长忽然正色的问道:

  “是真的吗?”

  陈景恪说道:“以陛下的为人,岂会拿此事开玩笑。”

  李善长一脸的震惊,他对朱元璋很了解,知道朱元璋对权力的敏感程度。

  正因为知道,才不敢相信他会如此轻易的就禅位。

  父子关系好是一回事,皇位是另一回事儿。

  好一会儿才消化了这个消息,接受了现实。

  然后一脸唏嘘的道:“一眨眼三十多年就过去了啊,遥想当年……哎,不说也罢。”

  “退了也好,上位幼时贫苦,长大成人就投身义军……”

  “大明建立后亦是殚精竭虑,一日都不得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