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章

作者:见月明

  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事先囤积足够的资源才行。

  以现在的生产力来说,囤积这些物资需要大量时间。

  盐。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陛下,不知现在盐场是如何生产盐的?”

  朱元璋尽管很疑惑他为何问这个问题,还是说道:

  “沿海盐场为煮盐,四川的井盐据说是用两种卤水勾兑而成,具体咱也不甚了解。”

  朱标补充道:“听说海边盐场发现了晒盐法,就是将海水圈起来晒干。”

  “只是此法还不够完善,并未大规模推行。”

  陈景恪心道好巧,这份功劳拿不到了。

  从煮海为盐到晒海为盐,是一个质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使用晒盐法。

  只是他对制盐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最开始是煮盐,后来变成了晒盐。

  但晒盐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他并不知道,所以才问了一下。

  没想到晒盐法已经出现了。

  不过他也没觉得失望,不过是一个晒盐法而已,无所谓的。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最早关于晒盐法的记录,是永乐年间。

  彻底废除了煮盐,改为盐田法。

  按照时间推算,晒盐法应该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

  朱标又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莫非你懂制盐?”

  陈景恪摇头道:“臣不懂制盐,不过偶然从书中得知了一种提取精盐的方法。”

  朱标眼睛一亮,问道:“此法困难吗?”

  陈景恪说道:“不难,将粗盐溶解在水里……”

  他就将洗盐法讲了一下,其实就是利用了不同元素的饱和度差异罢了,前世初高中的化学知识。

  当然,肯定不能给朱标讲什么元素和饱和度,只是给他说,这是从古籍上看到的方法。

  至于原理,我也不知道。

  听到此法,不只是朱标,朱元璋也露出兴奋之色。

  海盐产量虽然很大,却有毒没办法多吃,长期吃也会致人死亡。

  若只是用水洗一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一句造福万民了。

  关键是,精盐价格贵啊。

  利用信息差,完全可以从盐商和富户那里大赚一笔。

  本来还在发愁如何筹集物资,这下问题也解决了。

  朱标夸道:“不错,你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陈景恪谦虚了一句,眼珠子一转,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知道有一个地方盛产白银。”

  “若开采得当,每年可为朝廷贡献百万两白银。”

  “且储量巨大,可开采数百年。”

第54章 目标,倭国

  银矿?

  朱元璋登时就坐直了身躯:“哪里有银矿?”

  朱标目光也紧盯着他,大明正缺钱币呢。

  虽然白银流通性不如金和铜,可也是民间默认的钱。

  哪怕不使用,只是存在仓库里,心中也安生。

  总之一句话,金银铜越多越好。

  在两人的注视下,陈景恪一字一句的吐出一个名字:

  “倭国。”

  倭国?

  听到这个名字,父子俩都愣了一下,然后冷静了下来。

  朱元璋皱眉问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陈景恪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借口:“臣最喜读书,不论什么书都会翻看。”

  朱元璋不禁点头,锦衣卫调查里确实有相关信息。

  从他第一天进学开始,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好读书。

  为了多读书,还经常更换学堂。

  弃学从医之后,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周围家中藏书的人家,都被他借过书。

  “臣在一本游记中,看到过相关记载。”

  “那书中还有一张地图,标记出了银矿的位置。”

  朱元璋追问道:“游记?叫什么名字,书在哪里?”

  陈景恪摇头道:“陛下恕罪,那书记载的多为海外之事,有些听起来颇为离奇。”

  “当时我也只是翻了翻,并未放在心上,书名也记不得了。”

  “书中的内容,大多都忘记了,只隐约能忆起一些。”

  朱元璋点点头,倒是没有怀疑他骗人。

  元明时期,小说这个题材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话本、游记、传奇小说等等,种类繁多。

  关于海外的小说也有,还不少。

  只不过这类书籍提起海外,多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将海外贬低的一无是处。

  陈景恪看到过类似的书籍,并不奇怪。

  只是,这种东西也能当真?

  陈景恪知道他不信,毕竟这么大的事情,靠一本游记很难取信于人。

  可总不能给他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有几分真实性。”

  朱元璋疑惑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说道:“据那本游记所言,此人从北平去往高丽,在那里乘船去了倭国,游历数年后去往琉球。”

  “然后从琉球到达澎湖东南侧的一处大岛,旋即又从那座大岛前往吕宋群岛……”

  “在南洋兜兜转转,经安南回返中原……他游历的路线实在太清晰……”

  “之前臣孤陋寡闻,只以为路线是他信口胡诌。”

  “后来入了宫,曾随太孙在大善殿见过一副大明舆图。”

  “此时回想起来,那人的路线竟与舆图记载一致。”

  “甚至有些地方,比舆图记载的还要详细。”

  朱元璋和朱标的态度登时就变了,地图在古代属于绝密资料。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什么形状。

  那本游记竟然能准确的标注出路线,显然不是信口开河。

  要么那个人地位高,能看到天下舆图,要么他真的去过。

  前者的可能性很小。

  地位比较高的人,或许能看到局部舆图。

  可这种天下舆图,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

  比如大善殿那张天下舆图,全大明知道的不超过二十人。

  这种人,应该没谁会闲的蛋疼,编写一本这样的游历。

  所以,编写游记的人,或许真的游历过海外。

  不过此事还是过于离奇,朱元璋依然很难相信。

  想了想,就将手中的笔递过来,道:

  “来,将那副图给咱画出来。”

  陈景恪接过笔,先是画出了大明的沿海轮廓,然后就是东部海域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图。

  包括高丽、倭国、琉球群岛、TW岛、吕宋群岛(菲律宾)、凌牙门(新加坡)等岛屿。

  朱元璋看着这张简陋的地图,心中和那张大明舆图做对比,发现果然一样。

  甚至比大明舆图还要详细。

  要知道,那张大明舆图,是他派人询问了各国使节,花费了大量时间才画出来的。

  朱元璋不相信,还有人能画出比这更详细的舆图。

  除非那本游记的主人,真的亲自去游历过。

  如果这是真的,那银矿……

  一想到每年可以开采百万两白银的大银矿,朱元璋难掩心中的激动。

  “那银矿在哪里?”

  陈景恪根据记忆,在倭国地图上点了两个点。

  “一处银矿在这一带,据游记中所言,有两条矿脉相距不超过两里。”

  “还有一处是这个岛屿,叫佐渡岛还是什么的。”

  “游记上说,这里是倭国流放贵族的地方,上面也有银矿,且疑似有金矿。”

  想了想,他又指着吕宋岛,道:

  “这里也有银矿和铜矿,只是时间太久了,我记不清具体在哪了。”

  朱元璋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才问道:“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表情严肃,道:“派人一查便知,顺便再查一查倭国的情况。”

  朱元璋当即道:“好,你专心去办宝钞的事情,此事我会亲自派人去查。”

  闻言,陈景恪长出口气,继而心中升起难掩激动。

  他为何要在这时候突然提起倭国银矿?

  其实就是对朱元璋的一次试探。

  《皇明祖训》里列出不征之国,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朱元璋到底是怎么想的,是真的目光短浅。

  还是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认为海外皆贫瘠之地取之无用?

  如果是前者,那陈景恪就只能继续蛰伏,等待朱标继位,甚至朱雄英当政。

  如果是后者,那事情就好办了。

  作为穿越者,他有太多办法利诱朱元璋打开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