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1章

作者:见月明

  “只是中枢各衙门一直被文官霸占,大家没有晋升的门路。”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提拔一批计官进入中枢。”

  陈景恪心头一震,表情凝重的道:“你可知道这么做的后果?”

  “党争一旦开启,很多事情就由不得我们了。”

  邱广安反驳道:“难道现在就由得了我们吗?”

  陈景恪默然。

  除了五军都督府之外,中枢衙门尽皆掌握在文官手里。

  文官集体抵制某个政策,是很难推行的下去的。

  当然,文官并不是铁板一块。

  可利用新党打击旧党,同样是党争。

  邱广安正色道:“让计官掌握户部,就是在文官系统上撬开一道缝。”

  “一旦我们成功,司法官也必然会向他们发起挑战,争夺大理寺的所有权。”

  “到时候文官就会疲于应付,无法齐心协力抵制新政。”

  “至于你担心的党争问题……”

  说到这里,邱广安抬头遥望皇宫:“什么样的党争,能比得过当年淮西勋贵和江浙文官的斗争?”

  “最后还不是被陛下轻而易举给消弭了。”

  陈景恪看着他,说道:“你应该知道,当年陛下是怎么处置此事的。前车之鉴,你就一点都不怕?”

  朱元璋处置党争的办法很简单,杀。

  谁闹的厉害就杀谁。

  不管是江浙派还是淮西勋贵,统统杀的他们胆寒。

  邱广安深吸口气,说道:“怕,谁又能不怕死呢。”

  “可我更怕将来躺在病榻上,子孙问我都做出了什么政绩,我回答不上来。”

  陈景恪点点头,将奏疏还给他:“记住今天你说的话。”

  邱广安心中一喜,知道已经说服对方,于是郑重的道:

  “你可以拭目以待。”

  两个人嘀嘀咕咕说了半天,自然被大家看在眼里。

  文官群体都知道,邱广安这是被架空,找陈景恪求助去了。

  尽管心中有些担忧,可他们也不认为陈景恪能有什么办法。

  我们不反对,但也不支持。

  不管不问,皇帝总不能因为这事儿就杀人吧?

  把人贬出京城?

  换一批人进去不还是我们的人吗。

  不用我们的人?呵,那你能用谁?

  勋贵?

  他们确实很强,可有本事你让他们治民去。

  很快宫门打开,众人往谨身殿而去。

  路上徐达晃悠到陈景恪身边,说道:“可是有什么难处?”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说道:“户部官员阳奉阴违,试图架空邱尚书。”

  “他想换一批自己人上来,询问我的意见。”

  徐达皱眉道:“他也是聪明人,就没想过这么做的后果?”

  陈景恪叹道:“怎么没想过,他告诉我,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前怕狼后怕虎,也不配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徐达眉头一挑,有些敬佩的道:“这位邱尚书,也是个有担当之人,难怪你对他另眼相看。”

  陈景恪没有再说这件事情,转而问道:

  “你们那边准备的如何了?”

  徐达说道:“已经派人去处理了,这几天就会有结果。”

  陈景恪精神一振,说道:“如此便好,我会让锦衣卫和预备役系统,大力宣传此事。”

  “打赢这一仗,远的不敢说,大明的国祚少说也能赶上大汉。”

  他说的是两汉加起来。

  先定一个小目标,四百年国祚。

  看着自信的陈景恪,徐达心中敬佩不已。

  他可以说是看着对方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而大明也一天天的发生着改变。

  回想八年前,谁能想道大明会变成今日这般模样。

  被改变的又何止是大明,还包括他们这些勋贵。

  想到前段时间朱元璋找他们谈话,许诺的好处,他更是心情激动。

  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东西,没想到就这么突兀的落在面前。

  如果一切都能成真,那他们这些人都要感谢陈景恪。

  因为没有他,就不会有这一切。

  但想要获得这个好处,还有个前提。

  阶梯性收税成功施行。

  如果这一项新政失败,一切都休提。

  所以……

  徐达看向文官群体的眼神里,闪过一抹狠厉。

  老夫向来与人为善,希望你们别逼我下狠手。

  趁着早朝还没有开始,陈景恪先去了乾清宫找到朱元璋,将邱广安的事情说了一下。

  朱元璋惊奇的道:“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没想到邱广安竟然还有这么大的胆子。”

  “好,既然他不怕死,咱成全他又何妨。”

  陈景恪缩了缩脖子,说道:“您老人家别动不动就死啊死的,怪吓人的。”

  朱元璋嗤笑道:“呵……现在知道怕了?晚了。”

  “你最好赶紧生个儿子出来,免得将来咱一个不开心把你砍了,你家绝后了。”

  陈景恪:“……”

  行行行,你厉害行了吧。

  “不知道娘娘起床没,我还没给她老人家请安呢。”

  朱元璋脸上得意的表情一僵,气道:“混账东西,就知道告状,信不信咱现在就揍你一顿。”

  陈景恪拔腿就跑:“马上就上朝了,我就不耽搁陛下时间了。”

  早朝正常开始。

  但今天显得格外的冷清。

  平日里最喜欢上奏疏的文官集团,集体缄默了。

  至于武将……军国大事都是私下开小会,不会拿到朝堂上来商量。

  早朝他们都是过来当吉祥物的。

  大太监孙福连着问了两遍:有本早奏。

  结果还是没人理会。

  朱元璋脸色马上就变得铁青,眼神里浮现森寒杀气。

  本来他还以为邱广安言过其实,现在才知道,事情比他说的还要严重。

  好好好,看来咱几年没杀人,都不把咱放在眼里了。

  之前他就有打算,临退位前清理一波朝廷,免得有些人掣肘朱标。

  只不过这几年朝廷确实挺稳定的,国家发展也很顺利,他也在犹豫要不要打破这种平静。

  现在这种局面,彻底坚定了他的决心。

  连咱都敢抵制,标儿继位那还得了。

  就在这时,邱广安站了出来,弹劾户部官员阳奉阴违抵制新政,并且还拿出了实质性的证据。

  某月某日某时,我给某某人安排了某某事,结果全都没做。

  一条条记的非常清楚。

  涉及到了户部三分之一的官吏,且全部都是重要岗位成员。

  其中就包括户部侍郎。

  那些户部官员不慌不忙的站出来自辩,我们不是不办,是手头有别的事情急需处理啊。

  总不能为了这件事情,就将别的政务都放下吧?

  都是朝廷的事情,哪一样都不能耽误。

  等我们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好,定然会抓紧时间将尚书布置的工作完成。

  话里话外都在指责邱广安立功心切。

  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文官集团,好像突然复活了一般,好几个人站出来弹劾邱广安。

  什么欺压下属,什么纵容奴仆伤人。

  什么教子无方,幼子小小年纪就留恋秦楼楚馆,逼的亲家退婚。

  要说大的问题,那一项都没有,全是无关紧要的小毛病。

  但这些小毛病恰恰最能毁人声誉。

  一旦这些罪名落实,邱广安的名声算是毁了。

  在华夏,一个人声誉败坏,也就意味着仕途的结束。

  至少在大多数时候,这条定律是有用的。

  邱广安即便早就猜到对方可能会拿自己开刀,听到这些弹劾的时候,依然气的脸色涨红。

  不过他却没有反驳,因为已经用不着了。

  听这些文臣一个又一个的弹劾,朱元璋寒声道:

  “方才让你们上奏,一个个都不说话,现在却一个比一个话多。”

  “我看你们不是为了弹劾邱尚书,真正的目的是让咱难看。”

  “很好,咱很欣赏你们的勇气。”

  群臣心中一惊,但看到身边这么多同僚,胆气顿时就壮了起来。

  就不信你敢把所有人都杀了。

  于是,众人齐声道:“臣等绝无此心,请陛下明查。”

  朱元璋杀气腾腾的道:“咱自然要好好的查……”

  “蒋瓛,将方才弹劾邱尚书之人全部打入诏狱,一个个的查。”

  蒋瓛直接带着一群人进来,将十余位官员的官帽打落,像拖死狗一般的拖走了。

  这些官员终于害怕了,一个个大叫饶命,或者大喊‘某某某’救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