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39章

作者:见月明

  大家自然懂,就是政绩问题。

  前任提出的计划,完成之后功劳也是他的,继任者自然没有兴趣替人做嫁衣。

  “这就造成一个恶果,政策缺乏延续性……”

  “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因为周期长,没有官员愿意做。”

  “就算强行做了,等该官员调走也会被继任者废除,好事变成了坏事。”

  “这也就导致,地方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将计划的周期设置成五年,官员即便调走了,继任者也要继续执行这项计划。”

  “如此就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不至于因人而废。”

  “还有一个原因,很多工程都是以三到五年为周期来建设的。”

  “比如修筑驰道、大型水利设施等,还有大型铁矿场,也需要三五年才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就算是扩张领土,也需要一到两年才能打下来,再用三年来维稳。”

  “五年差不多才能站稳脚跟,然后恰好可以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当然了,这个五年也只是综合计算下,得到的一个大致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一定要在五年内完成,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才行。”

  朱标微微颔首,这个道理他自然也懂。

  五年只是一个取中的时间点,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成五年去做。

  有些事情一年就可以做完,而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所以,朝廷也有必要每年都做一个总结报告,进行微调。

  但五年计划就是总纲,微调也是围绕总纲进行的,不是随便来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国家制定发展计划,还有一个好处,强化朝廷对地方的掌控。”

  “现在朝廷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地方再根据朝廷的计划,制定符合本地的情况的发展计划。”

  “就相当于是朝廷在指导地方的发展,也是一种强化对地方的管理途径。”

  古代,虽然国家是大一统的,但事实上朝廷对地方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除了统一征税,大多数地方都在独立发展。

  这种情况还体现在资源调配上。

  很多人会说,征税、征用民夫之类的,还不够统一吗?

  资源调配没那么简单,包含的面更广。

  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都是资源调配。

  古代自然搞不了这种大工程,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调度全国物资解决问题。

  而且资源不仅仅包括实物,还包含管理经验。

  “一个地方发生了瘟疫,当地衙门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处置方案,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然而这个方案却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隔壁县发生了同样的灾害,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从头摸索一套方案。”

  “仅此一项,每年都要造成无数人死亡,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如果朝廷出面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颁发全国学习,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朱标连连点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治国良策啊。

  朝廷主导全国发展,统筹全国资源分配。

  都不用实践检验,只是想一想他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

  既强化了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又能让国家更好的发展。

  “还有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想要实现统筹管理,想要制定国家级别的发展计划,就必须学会用数据说话。”

  “只有数据才能让朝廷更加直观的,了解全国的情况。”

  “还是以垦荒令为例,朝廷可以采用两种管理方式。”

  “一种是粗放式管理,就是制定一个大致的政策,任由百姓去开垦,开多少算多少。”

  “还有一种是有计划的开垦,总计划开垦多少地,需要多少年完成,每年完成多少。”

  “这就需要朝廷对全国可开垦荒地的数量,有一个了解。”

  “仅仅是这样还不够,还要了解每个地方有多少富裕劳动力。”

  “因为只有富裕劳动力才有能力去开垦荒地……”

  “通过各种数据,大致可以计算出,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垦荒计划。”

  “然后再细分到每一年,每个地方大致需要完成多少亩。”

  “同时,掌握了土地情况和人口密集度,朝廷也能更合理的分配人口资源。”

  “将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百姓,迁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只有将国家数据化了,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计划。”

  “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第283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陈景恪提出了国家发展计划的制定方法,但真正去实施的时候才发现,到处都是问题。

  别的不说,第一步将全国数据化就做不到。

  面对这种情况,朱标苦笑道:“以前我一直以为,大明对地方的掌控足够细致了。”

  “今日才知道,竟是如此的粗糙,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朱元璋看完要求,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说道:

  “这些东西咱看一眼头就晕,只能靠你去做了。”

  顿了一下,他郑重的说道:“能者上庸者下,朝廷的官员该换的就换掉,不用考虑我的意见。”

  需要‘下’的又何止是官员,还包括他这个皇帝。

  朱标身躯一震,深吸口气说道:“是,爹您放心,我一定会将这些做好的。”

  陈景恪默默的看着这一切,知道老朱退位已成定局。

  之前倒不是老朱不愿意退什么的,而是处在可退可不退之间。

  如果情况顺利,他就顺势退了。

  要是情况有变,需要他这个开国君主站出来,那也没必要强行退。

  比如,他原本计划是今年年末退位,但因为军事改革,不得不将此事推后了。

  而这一次,则是必须要退了,再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挠。

  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就是数据化。

  将全国数据化,需要对国家做最细致深入的了解。

  必须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才能展开,监国的身份都不行。

  还有个原因,数据化彻底超出了朱元璋的理解。

  别的什么帝国计划,什么商业计划,虽然不懂却也能根据要求按部就班的去做。

  数据化全国,他连方案都看不懂,更别提去做了。

  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觉得备受打击。

  现在除了有点唏嘘,更多的还是轻松。

  “咱早就知道自己落伍了,之前还能借口扶一把标儿,赖在这个位置上。”

  “那个什么数据化,咱看都看不懂,哪还有脸赖在这个位置上呦,退了退了。”

  老朱靠在躺椅上,嘴里满是唏嘘,脸上却全是欣慰。

  马皇后知道了事情的详情,也果然不再劝:

  “也好,退就退吧。你都给我说多少次了,我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老朱自己都乐了:“也是,咱都说多少次要退了,再不退实在说不过去了。”

  “有标儿和雄英在,咱退的也放心。”

  “哎呀,有子有孙如此,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话刚说完,就见徐妙锦一脸不耐烦的走了进来。

  朱雄英跟在后面,一脸讨好的道:

  “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妙锦你就别生气了。”

  马皇后无语的道:“这没脸没皮的样子,和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老朱得意的道:“嘿,在自家媳妇面前,要什么脸皮。”

  -----------------

  陈景恪再次过上了繁忙的生活,每天吃住在皇宫,没日没夜的工作。

  偶尔回家一趟,还要带着厚厚一摞资料。

  精神恍惚间,他几以为自己又穿越回了前世。

  没办法,虽然数据不全,但工作计划还是要做的。

  细致的计划做不了,那就做一个粗略的框架出来,以后慢慢再填充内容。

  而且这第一份政府工作计划,也是为以后树立一个模板,显得尤为的重要。

  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做计划,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陈景恪觉得自己的头发都要保不住了。

  关键是,这个时代的人抓不住重点。

  或者说,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做计划,缺乏前瞻性。

  他只能一点点把这些东西给加上。

  比如,钢铁产量,压根就没人重视。

  工作计划里,就没有提高钢铁产量这一项。

  当陈景恪指出这一点的时候,朱标的团队成员都很惊奇。

  铁确实很重要,但大明的铁已经够用了。

  列入朝廷工作计划,小题大做了啊。

  其实倒也不能怪他们,对于古典社会来说,开矿确实是弊大于利的。

  朱元璋就曾经说过:“(矿)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

  明初有一个县的县令发现自己辖区有铁矿,以为政绩来了,连忙组织人开采。

  然后将产出的铁当做成绩献给朱元璋。

  然后他就迎来了老朱的铁拳打击,官被罢免,铁矿也被关闭了。

  是他们目光短浅吗?

  不是。

  原因很简单,生产力低下,开矿成本太高,利润太少。

  且有能力开矿的都是高门大户,财富都落入了他们手里。

  矿工也属于高危行业,会导致大量百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