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咱们三代人共同努力,必将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
一番话说的在场众人都热血沸腾,恨不得大展拳脚大干一番。
朱标的为人和施政措施,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
但知道归知道,公开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之前大家只是心有默契,并未具体谈过相关的事情。
今天开诚布公的谈,算是将话题摊开了。
这番谈话背后的潜在意思则是,权力的交接。
虽然还没有正式发生皇位更替,但在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心目中,已经完成了交替。
以后朱标可以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而朱标也确实没有客气,当即就准备对朝堂做出调整:
“我准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
朱元璋似乎早就猜到了,沉默不语。
陈景恪却心头一震,这一天终于来了。
如果将此时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拆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份:
票拟、批红、驳斥。
票拟就是在奏疏上写字的权力,说白了就是批改奏疏的权力。
批红顾名思义,就是用红笔做最后的批注。
也就是最终决定权,同意还是不同意。
很多人以为这是独属于皇帝的权力,事实并非如此。
对于行政事务,丞相也有决策权。
甚至丞相可以不经皇帝允许,独立行使行政权。
古代的皇权和相权之争,争的就是这个权力。
胡惟庸就是靠着这个权力,架空的朱元璋。
驳斥,就是对最终决定不满意,进行驳回。
表面看是驳回,实际上代表的是执行权。
朱元璋废除丞相,将所有权利都收归己身,完成了大权独揽。
但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对于精力旺盛的皇帝来说,还能坚持。
如果皇帝身体不太好,那简直就太要命了。
前世,明仁宗朱高炽将票拟之权给了内阁。
没办法,就他的身体实在扛不住啊。
将票拟全给内阁,可以减少至少一半的工作量。
不过有了票拟的内阁,也还是个秘书机构,翻不了天。
毕竟票拟并不是最终决定,批红权还在皇帝手里。
皇帝对票拟不满意,可以自己重新写。
而且内阁还没有执行权,皇帝批红之后,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然后朱瞻基整了个大活,给了内阁驳斥之权。
什么意思呢,就是皇帝批红之后,不再直接将命令下达给具体的衙门去执行。
而是先交给内阁学士,由内阁学士去传达命令。
如果内阁学士对皇帝的命令不满意,还可以驳回不执行。
这个权力可就太大了啊。
内阁正式从一个秘书机构,华丽的变成了大明的最高行政机关。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朱瞻基又玩了一个更骚的。
为了不耽误自己玩蛐蛐,他将批红权给了太监,也就是秉笔太监。
然后大明的政治制度,就向着奇葩的道路大步狂奔,拉都拉不回来。
朱标的身体情况,也同样不是很乐观。
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样高强度工作,那么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分给别人,就成了必然。
哪些权力可以分,又分给谁合适?
当然是将最繁琐的部分分出去。
还有比批改奏疏更繁琐的工作吗?
没了。
这也是他为何提议,将票拟权给内阁的原因。
现在,球来到了朱元璋脚下,他才拥有最终决定权。
朱元璋沉默许久,他自然不愿意将好不容易收回的权力分出去。
可他也知道,人力有时而穷。
指望子孙后代都和他一样勤政是不现实的。
所以,分拆权力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早。
不过考虑到朱标的身体状况,他也只能接受。
想到这里,他抬起头,看向陈景恪道:
“内阁是你提议创建的,你以为是否可以将票拟交给他们?”
第275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很棘手,怎么回答都不好。
所以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们分析讲解了中央权力的构成。
“……票拟可以看做参政议政之权,批红代表的是最终决策权,驳斥代表的其实是执行权。”
“以前丞相也拥有这样的权力……皇权与相权之争,争的就是这些东西。”
“陛下废除丞相制,将票拟、批红权尽归己身……”
“虽然没有对驳斥权做出具体规定,但实际上这个权力下移到了六部等具体的衙门。”
“各衙门是执行机关,他们拿到陛下的最终决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可行。”
“如果他们觉得有问题,就会提出建议……其实就是在行使驳斥的权力。”
“只不过他们的驳斥权是经过弱化的,没有强制性……”
“如果陛下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只能执行您的意志。”
“丞相府的驳斥权才是完整的,他们对君主的政策不满意,是可以拒绝执行的。”
为什么驳斥权代表的是执行权呢?
很简单,因为执不执行这条命令,是掌握了驳斥权的人说了算的。
具体执行政令的是六部等衙门。
这也意味着,谁掌握了驳斥权,谁就掌握了六部等衙门。
如果将这个权力给内阁,那么就意味着六部等衙门,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朱元璋和朱标都恍然大悟,原来中央权力的构成竟然还可以这么分。
这么一剖析,他们心中生出许多的想法。
朱元璋说道:“内阁作为幕僚机构,向君主提供建议,其实已经具备了参政议政之权。”
“只不过没有票拟之权,他们始终有实无名。”
“给他们票拟之权,就是给了他们参政议政之名。”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给他们票拟权,就等于是为他们正了名。”
“以前他们的议政权,是陛下借给他们的。”
“如果给了他们票拟权,那么他们的权力就是律法赋予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官场名义是非常重要的。
借别人的权,和法律赋予的权力,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朱元璋思索道:“但他们也只有参政权,没有决策权和执行权。”
“只要不将驳斥权给他们,他们就始终要受制于君主,无法和皇权相争。”
陈景恪再次点头,进一步分析道:
“人力有时而穷,君主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需要臣子辅佐才能治理偌大的国家。”
“这就意味着,君主必然要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借给臣子才行。”
“决策权只能掌握在君主手里,不可假于他人。”
“那么,能借出去的就只有议政权和执行权。”
“议政权和执行权表面看是并行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正常来说,掌握了议政权的人掌握了主动,执行权要受制于议政权。”
很容易理解,议政权掌握了政策的制定,执行人只能被动执行。
自然是前者更主动。
“大明当前的局势是,内阁在事实上掌握着议政权,执行权在各个衙门。”
“按理来说,内阁的权力应当在六部衙门之上,代行丞相之权。”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没有票拟之权的内阁有实无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六部等衙门,不会听命于一群幕僚的。”
朱雄英说道:“如果给了内阁票拟之权,他们就能盖过六部了是吧。”
陈景恪摇头道:“不,但就算陛下将票拟权给他们,他们依然压不住六部。”
“原因很简单,内阁学士才五品,六部尚书都是二品大员。”
“二品大员怎么会甘心受制于五品官呢?”
在官场,除了职务品级也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规定,谁的品级高谁的地位就更尊崇。
五品和二品之间,更是天差地别。
再说了,人家熬了半辈子熬到二品大员,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听你一个五品官的?
朱元璋一拍桌子,说道:“对呀,五品官怎么能命令二品官呢。”
“而且内阁虽然有议政权,却没有决策权和驳斥权,在法理上是无法直接命令六部各衙门的。”
“如此一来,内阁和各衙门就会相互不服气,相互看不顺眼。”
“没有各衙门支持的内阁,犹如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是无法伤人的。”
还是那句话,名在官场太重要了。
内阁品级低,没有驳斥权,所能发挥的权力始终是有限的。
前世张居正在官场骂声一片,为何?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