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01章

作者:见月明

  “先秦时期,天子和百姓携手,与贵族相争。”

  “天子的权威进一步增强,百姓获得了一定的权利。”

  “两汉隋唐时期,天子和百姓携手,与世家豪强相争。”

  “天子权威再次增强,百姓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到了宋朝时期,贵族、世家豪强全部消失,朝廷在名义上掌握了所有的人口。”

  “天子权威达到历史新高,而百姓也终于成为法律中承认的‘民’。”

  “所以,中央集权促进了人权的发展,而人权的完善又反过来强化了中央集权。”

  朱元璋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说白了,天子拉拢百姓斗败了贵族、豪强,百姓向天子效忠换取了人权。

  这个交换非常的合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集权和人权的发展,确实是相辅相成的。

  这时,朱标突然说道:“天子当代天行道。”

  朱元璋先是一愣,然后反应过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陈景恪曾经以另外一个角度解释过:

  权贵官僚行人道,掠夺百姓财富壮大自身,最终导致国家崩溃。

  朝廷应该代天行道,限制富人的财富,问富人多收税,然后用这些税去补贴百姓。

  还说什么,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云云。

  想到这里,朱元璋叹道:“以前咱对你‘代天行道’的理论,始终无法认同,今日才明白其中深意。”

  “天子的责任是国泰民安,百姓的祈求也是国泰民安。”

  “只有天子和百姓齐心,才能对抗权贵官僚实现国泰民安。”

  陈景恪也有些意外,他都快把这一茬给忘了。

  没想到,几年前随口忽悠老朱的话,竟然在这个时候照应上了。

  完全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

  “陛下英明,百姓的力量强大又弱小。”

  “强大之处在于,一旦凝聚在一处,可改天换地。”

  “弱小之处在于,大多数时候他们就是一盘散沙。”

  “天子拥有大义名分,天然可以凝聚万民之力。”

  “只有天子和万民齐心,才能实现国泰民安的宏愿。”

  “但是有些人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比如宋朝皇室。”

  “世家消失后,官僚士绅群体应运而生,他们代替天子牧守一方。”

  “然而这个群体慢慢的又步上了前辈的后尘,上欺君下压民。”

  “宋室竟然不想着和百姓一起,限制官僚士绅的权力,竟然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宋朝立国短短几十年,土地兼并就超过了前朝一百多年历史。”

  “士大夫占有国家大多数的土地,逼迫的百姓流离失所。”

  “为了解决流民问题,宋朝君臣又酿出了冗兵的恶果,最终为宋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确非明智之举。”

  朱标插话道:“虽然人权日渐完善,但对百姓的解绑也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以对中央集权有利的方式进行。”

  “宋朝时期虽然人口流动频繁,但朝廷也一直在遏制这种行为。”

  “大明就算是要为百姓减轻负担,也不能随意而行。”

  陈景恪心中一喜,你这样想就说明已经接受人权这个概念了,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这是必然的,无限制的自由反而会导致国家的混乱。”

  “大明也不可能给予百姓随意流动的自由,但也不能逆潮流而行,完全不允许百姓流动。”

  “陛下编写了《大诰》,允许百姓持《大诰》告御状。”

  “然而以现在律法对人口流动的限制,百姓连家门都出不去,又怎么告御状?”

  一方面鼓励告御状,却又一方面严格限制百姓流动,这不是闹笑话吗。

  百姓拿着大诰跪在家门口,你朱皇帝在应天皇宫能看到是咋地?

  朱元璋表情那叫一个尴尬:“失策,这是咱有欠考虑。”

  陈景恪假装什么都没看到,继续说道:

  “财富兼并无法逆转,只能遏制。”

  “大明以后必然会出现大批失地百姓,他们会聚集到各大城市谋生。”

  “这不是朝廷律法所能限制的住的。”

  “不让他们离开家乡去谋生,就是逼着他们造反。”

  “要么他们就只能卖身给士绅大户,从此脱离朝廷,成为大户的奴仆。”

  “而大户掌握了人口,就能反过来掣肘朝廷。”

  “但如果朝廷不限制流民,任由他们聚集而无所事事。”

  “正如陛下所担心的那样,必然会带来种种问题。”

  “作为国家的最高领袖,您必须要提前预见到这个问题,并及早布局解决。”

  说完,他长出一口气。

  说了这么多,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终于将话题绕回到了最初。

  朱元璋眉头紧皱,说道:“用工商业来承接失地百姓,此法真的可行吗?”

  陈景恪没有直接说行不行,而是说道:“以我的智慧,只能想到这种解决办法。”

  朱标却出声说道:“如果景恪计划里的帝国体系能搭建完成,工商业必然会大兴。”

  “承接一部分失地农民,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心存担忧:“作坊都是大商人兴建,百姓前去做工,岂不就受制于大商人。”

  “掌握了大量青壮的大商人,不就可以效仿前朝权贵豪族,要挟朝廷了吗?”

  原来你是在担心这个。

  陈景恪反而感觉轻松了不少,说道:

  “不一样,前朝百姓委身于权贵豪族的同时,相当于失去了‘民’的身份。”

  “也就是说,在国家的户籍系统里,没有了他这个人。”

  “他以及他的家人,都不再接受法律的保护。”

  “他们的生死荣辱,全看主人的心情。”

  “当朝廷律法不再保护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只能生生世世效忠自己的主人。”

  “而我大明百姓去作坊做工,是以雇工的身份加入的。”

  “不论他去哪一家作坊做工,都是大明的子民,享受大明律法的保护。”

  “能当正常的‘民’,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当奴呢?”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话他非常认同。

  能当人,谁有愿意去当牲畜呢。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前提是,朝廷必须要保护百姓的利益。”

  “当他们被雇主欺负的时候,朝廷能为他们伸张正义。”

  “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就会心向朝廷,而不会听雇主的。”

  “这就是我建议设立雇工保障制度的原因。”

  朱元璋顿时就懂了。

  正如当年天子与民齐心协力,共同对抗贵族、世家豪强一般。

  现在天子和民一起,对抗官僚士绅和大商人阶层。

  说的更直白一点,天子想要大权独揽,就必须要给民好处,以获得百姓支持。

  这个好处就体现在,保护民的利益。

  陈景恪继续说道:“想要限制大商人的办法非常多,别的不说,就一个税收就能将他们拿捏的死死的。”

  “税务稽查司可不是吃素的啊。”

  税务稽查司那可真的是臭名卓著啊。

  从成立那天开始就被天下人唾弃,每天都有无数奏疏弹劾它。

  也就是朱元璋意志坚定,又大权独揽,换个皇帝早就扛不住将它给撤了。

  但税务稽查司的战果也确实很大,为朝廷揪出了一大批偷税漏税之人。

  一大批地主、豪商被抄家,让国库白得了一笔意外之财。

  最大的作用还是震慑了地主和豪强阶层,让他们不敢再肆意偷税漏税。

  表面看大明的耕地没有增加,但实际征收上来的税额却增加了。

  以前大户会勾结地方官吏,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有了税务稽查司盯着,他们不敢再这么明目张胆,只能咬着牙自己交税。

  变相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朱元璋再次叹道:“税务稽查司,原来你从那个时候,就已经算到今天了。”

  “罢了罢了,就按照你说的去做吧。”

  终于得到想要的结果,陈景恪大喜:“陛下英明。”

  朱元璋没有理他,对朱标说道:“标儿,你带人制定一套雇工保障法出来。”

  “再帮咱想想,如何在不影响国家稳定的情况下,放宽对百姓人身的限制。”

第257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

  成功说服朱元璋,陈景恪心中长长舒了口气,继而升起强烈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这不是他第一次说服朱元璋,但绝对是最困难最没把握的一次。

  这次的话题看似因雇工保障制度而起,实际上的内核是为百姓松绑。

  百姓一般不愿意离开家乡,一是朝廷律法的限制,二是离开了乡土就彻底没了依靠。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在古代流民不算人。

  不到绝路,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

  现在朝廷在法律上给了‘流民’保护,就会变相的刺激一部分人流动起来。

  允许人口流动,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以前他的改革看似激进,实则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相似的事情做参考。

  黄河改道,朱元璋自己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

  宝钞新政,是对宝钞制度的完善。

  摊丁入亩,看似很激进,实则并不算特别新鲜。

  要说激进,还要属汉文帝,直接就将农业税给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