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85章

作者:见月明

  文武双方都惊讶的看向他,作为军方第一人,竟然不想着替下面的人开脱,而是要求严惩?

  不对……

  武将们还在疑惑,某些文官却反应过来,此战拿主意的貌似是赵秩。

  耿子茂这个护航武将,从哪算都只是二把手。

  论功,赵秩是头功。

  论过,他也是首犯。

  关键他是鸿胪寺少卿,妥妥的文官。

  好呀,好呀。

  原来你徐天德打的是这个主意。

  见到我们文官立下灭国之功,就坐不住了,想要打压是吧?

  好好好。

  于是有文官站出来说道:“陛下,魏国公之言臣不敢苟同。”

  “南洋使团未经朝廷允许就灭亡吕宋,确实有过错。”

  “但吕宋自身勾结倭寇,残害南洋大明百姓在先。”

  “又在宴会上刺杀赵少卿等人,事发突然来不及请示朝廷,他们也是迫于无奈才用兵的。”

  “况且在离京之时,陛下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权……”

  “故,臣以为,赵少卿、耿将军等人功大于过……”

  其他文官先是惊讶,这是啥情况?

  然后听到他们一直提赵少卿,也陡然明白过来。

  好吗,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俺们文官里好不容易出一个灭国之才,可不能让你们军方给害了。

  于是纷纷站出来替他们说项。

  然后文武双方再次吵了起来,只是这次他们双方完成了角色互换。

  朱雄英用衣袖遮住脸,肩膀不停抽抽。

  陈景恪在后面想笑又不敢笑,憋的肚子疼。

  徐达才是会玩的啊,几句话就逆转了形势。

  果然,屁股决定脑袋。

  文官一开始反对,是不想军方做大。

  后来反应过来,首功是赵秩这个文官的,立即就改变了立场。

  武将这边也差不多。

  啥?这个灭国首功是一个文官的?

  呵……没有朝廷命令轻启战端,必须要狠狠处罚。

  龙椅上的朱元璋看的一脑门黑线,没好气的瞪了徐达一眼。

  这就是你给我出的点子?

  徐达耸了耸肩:你就说问题解决没有吧。

  朱元璋也懒得再问他们的意见了,让众人安静下来,就将目光看向朱雄英:

  “乖……咳,雄英你可有什么想法。”

  朱雄英放下衣袖,顺势擦去眼角的眼泪,说道:

  “皇爷爷,我以为此事当分开看。”

  朱元璋其实早就知道他的想法,不过还是配合的道:

  “哦?详细道来。”

  朱雄英说道:“功是功,过是过,不能混在一起看。”

  “吕宋小国与倭寇勾结证据确凿,被发现后不思悔改。”

  “竟想行刺大明使节劫掠商船,实乃罪大恶极。”

  “听说大明禁海期间,南洋蛮夷肆意欺凌流落南洋的大明子民。”

  “我大明有义务保护每一位子民的安全。”

  “况且,他们欺凌的哪是大明子民,分明是在打大明脸,是在羞辱大明朝廷。”

  “若不加以惩戒,震慑四方宵小,以后会如何简直不敢想。”

  “王道需要以霸道为辅助,否则就会被蛮夷视为软弱。”

  “赵少卿、耿将军等人,扬我大明国威于南洋,相信从今往后在无人敢欺凌我明人。”

  “日后我大明再宣扬圣人言施行仁德,蛮夷必心悦诚服。”

  “从这个角度看,赵少卿和耿将军是有大功的。”

  “朝廷不可不封赏,否则寒了人心谁还敢为大明效力。”

  朱元璋连连点头:“好好好,雄英这话说的好啊。你们听听,这才是天朝上国该有的声音。”

  “乖孙,你继续说。”

  一激动,他当众又喊出了私下才用的称呼。

  朱雄英脸色微红,装作若无其事的道:

  “但他们未经允许就灭亡朝廷承认的藩属国,确实是有过错的。”

  “正如诸位臣工所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若不加以惩治,恐人人效仿。”

  群臣都不禁点头,这番话说到他们心缝里去了。

  不将敌人打服了,敌人怎么可能会听你讲什么道德之言。

  这个道理他们岂能不明白。

  他们反对的也不是打,而是未经朝廷允许擅自打。

  要是每个将领都学他们,用不了几年大明就要亡国了。

  朱雄英最后总结道:“朝廷要赏罚分明……如此方能服众。”

  “所以我以为,当封赏他们的功劳,但该有的惩处也不能少。”

  “不过考虑到事出有因,且他们承担重任,不可乱了人心。”

  “可以先封赏其功劳,惩罚等出使归来再补上也不迟。”

  至于回来以后还罚不罚,那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

  事实上这就是重拿轻放了。

  但他的话说的很委婉,将双方的情绪都照顾到了,大家反而都能接受。

  当然,主要还是徐达铺垫的好。

  文官集团也不想让赵秩的功劳被抹杀掉。

  毕竟,文官主导的灭国,这是大明开国第一例。

  他们必须要给自己人抬轿子啊。

  朱元璋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看向群臣,说道:

  “诸卿以为太孙之法如何?”

  群臣齐声道:“太孙英明,臣等无异议。”

  朱元璋嘴角浮起笑容:“好,那就以照太孙之法处置,兵部核实军功,尽快将封赏确定送往南洋。”

  接着他面色一肃,说道:“晓令全军,再有未经允许而轻启战端者,严惩不怠。”

  文臣心中一阵轻松:“陛下圣明。”

  武将则心中一紧:“谨遵圣谕。”

  大基调敲定,剩下的事情自然由专门的衙门,按照章程去处置,无需再讨论。

  接下来朱元璋说道:“吕宋国已经被灭,该如何处置此地,诸卿可有什么想法?”

  想法?

  以前或许大家还会天真的以为,皇帝有意重建吕宋国?

  但有了高丽的例子在,所有人都知道,皇帝看上这块地了。

  至于怎么使用这块地,那还用说吗?

  封一个王过去不就完了吗。

  按理来说,文官集团应该很反对这件事情。

  灭藩属国,占领其地,实在不符合礼法。

  关键南洋那地儿乃贫瘠之地,要之何用?

  可现在他们想法变了。

  改变想法的原因很简单,封王。

  之前谁最反对大明分封藩王?

  文官。

  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了。

  只是朱元璋太强势,群臣反对无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

  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封藩王,那何不顺水推舟,将藩王封在大明之外呢?

  还有那几大塞王,将来也统统在海外弄块地儿给他们封出去。

  至于海外之地环境恶劣……那也是藩王活该受罪,和我们没关系。

  只要大明内部不封藩就行。

  这么一考虑,嗨,你别说,事情完美解决了。

  对,就这么办。

第246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

  新任礼部尚书言中虚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可效法朝鲜王国旧例,册封一位亲王于此。”

  “亲王藩国自然亲近大明,可以就近维护大明威严。”

  “还可以更好的教化当地蛮夷,使其明大义懂礼仪。”

  这其实就是大家心中所想,可从礼部尚书嘴里说出来,属实有点违和。

  你不应该维护宗藩关系吗?怎么支持朝廷吞并藩属国了?

  朱元璋也大为意外,看来这言中虚虽然是儒生,但也没想象中的迂腐吗。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表露出心中所想,而是问群臣道:

  “诸卿以为此法如何?”

  很多大臣附和道:“臣等附议。”

  武将见文官这么积极,也不甘人后,纷纷站出来支持。

  于是此事就此通过。

  少数反应比较迟钝的,虽然觉得这么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