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5章

作者:见月明

  然而,宣太后看着眼前这个雄风不在的老男人,终于决定动手。

  就通知秦昭襄王,时机成熟。

  然后义渠王被杀,义渠部被兼并。

  你以为这事儿就算完了?

  不,宣太后人老心不老,又找了个小白脸。

  等到她快死的时候,想让小白脸陪葬。

  那个小白脸就慌了,找了个能言善辩的说客,去游说宣太后。

  那个说客见到宣太后就说,您养小白脸就不怕去了地下被先王知道吗?

  这种事情隐瞒都来不及呢,怎么还带着小白脸一起去地下呢?

  宣太后一想,还真是。

  让小白脸陪葬,不就相当于是带着人证去见先王吗?

  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只能说,宣太后也确实是个妙人。

  笑了一会儿,马皇后才说道:“好了好了别笑了,毕竟是古人,要多尊重一些。”

  众人这才停下来。

  徐妙锦很想问问为啥笑,但见众人都没有解释的样子,也没敢多问。

  朱雄英则继续说道:“秦国时刻处在外敌的威慑之下,危机感更重,人也就更加的功利。”

  “他们靠着抱团,一步步有了今日的地位……对家国的概念更深。”

  “所以,面对新法,他们也更容易接受。”

  “因为新法让秦国变强了,秦国强大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富贵。”

  “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六国,地理位置比秦国要好的多。”

  “上至公卿贵族,下至黔首奴隶,都缺乏紧迫感。”

  “掌握权力的贵族群体,国家意识更加淡薄。”

  “面对损害自己利益的变法,容忍度更低。”

  “一旦能压得住他们的君王不在了,他们就会拼命反扑,直至新法被废弃。”

  “所以,秦国变法能得以延续,六国变法人亡政息。”

  朱元璋连连点头:“六国的事迹印证了‘国无外患者,国恒亡’之言。”

  马皇后接话道:“而秦朝兴亡,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言。”

  “孟子的话,还是有些见地的。”

  朱元璋表情一僵,这不是揭他的短吗。

  但没办法,谁让那是自家媳妇了,只能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徐妙锦也非常的开心,太孙也好厉害呀,懂得真多。

  这时朱元璋赞许的道:“不错,不盲从于前人的经验,有自己的想法。”

  “能从历史的高度,去剖析各种问题……”

  “看来景恪的本事,你还是学到了一些的。”

  马皇后也不禁点头认同,这风格实在太浓烈了。

  要说不是陈景恪教出来的,谁都不会相信。

  这是他们对陈景恪最满意的地方,是真的对太孙倾囊相授。

  陈景恪谦虚的道:“主要还是太孙聪慧,很多东西一说就懂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

  马皇后笑道:“不用谦虚,没有你这个好老师在,他就是再聪明也没用。”

  “民间都在传,英儿是天命之君,你是应命贤臣。”

  “前半句是不是真的还有待观察,后半句是没有问题的,你确实是我大明的应命贤臣。”

  陈景恪连忙道:“娘娘此言臣愧不敢当,我也不过是有点小聪明罢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若没有陛下和娘娘赏识,哪有我的今日。”

第233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将话题由古代制度变迁,转回到了当下。

  马皇后问道:“变法的事情准备的如何了?”

  朱元璋颔首道:“万事俱备,就等辽东战事有所进展就可以推行了。”

  这次变法动作很大,开海、商业税改革、摊丁入亩。

  取消匠籍组建博物院,金钞局假钞稽查司转型为税务稽查司……

  可以说是对国朝的税制进行了全面变革,而税制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大意不得。

  尤其是摊丁入亩和税务稽查司组建,几乎摆明了是针对权贵大户的,需要提防他们有什么动作。

  照理来说,这种重大改革时期,不应该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

  但打辽东又势在必行。

  不趁现在北元实力正弱动兵,等他们恢复元气再打,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到时候万一形成对峙局面,乐子可就大了。

  更何况高丽这颗果实也已经成熟,再不去摘就便宜别人了。

  那么,先暂时不改革,等打下辽东再进行呢?

  可以倒是可以,但完全没必要。

  按照计划,大明以后每年都会有大动作,总不能什么都要等吧?

  那要等到啥时候去了。

  当然,朱元璋他们也不是无脑冒进之人。

  以现在大明的实力,是可以同时进行好几项大动作的。

  主要是国内,经过这几年的梳理,士绅宗族势力基本被打击的抬不起头。

  文官集团也被屠刀杀的瑟瑟发抖。

  唯一能阻挠新法的,也就只有军事勋贵集团了。

  然而,朱元璋设置的复杂联姻关系,让勋贵集团成了皇权最大的支持者。

  大明强盛,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目光短浅之辈。

  这时候军功爵制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它让勋贵们的目光都放在了四边。

  比起打仗捞军功,摊丁入亩损失的那点蝇头小利,实在不值一提。

  至少现在,大明的勋贵集团还是很有进取心的。

  谁不想挣个勋爵头衔呢,谁不想再进一步呢,谁不想给自家的爵位前面加个开国字号啊。

  只要勋贵集团不反对,其他人就乱不起来。

  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冲动,而是准备等辽东战事有所进展再说。

  辽东战事举世瞩目,但凡有所战果,都能让大明民心振奋。

  同时,也能让人不敢动小心思。

  “老三在两广坐镇,北平有老四,沐英在云南,过几天标儿去洛阳坐镇……”

  “就算真的有人不怕死,也能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保证乱不起来。”

  闻言,马皇后也放下心来。

  这时,陈景恪想起了另一件事情,说道:

  “陛下,晋王想打安南,不知准备的如何了?”

  朱元璋说道:“他那边也只是计划,还要看安南陈氏能不能经受的住诱惑。”

  “若他们经受不住诱惑,趁着大明攻打辽东无力南顾,去攻打其他势力。”

  “我们就可以用为列国伸张正义的名义出兵。”

  “如果他们不动,大明主动进攻,会遭到中南半岛列国集体抵抗。”

  “到时候就算勉强打赢,失去大义名分治理起来也会很麻烦。”

  大明要的不是殖民,而是有效的占领统治,为后续的教化做铺垫。

  所以大义的名分很重要。

  没有合适的理由,贸然出兵灭亡安南,会引起其他小国的恐慌。

  也会引起中南半岛百姓的抵触,后续再想用礼仪道德教化他们,就很难了。

  当初秦国对待楚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秦国几次欺骗楚国,更是在会盟的时候将楚怀王扣留,要挟楚国以三郡之地赎回。

  楚怀王受不了那个气,自己拒绝了交换,在秦国郁郁而终。

  秦国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放在任何朝代都是相当炸裂的。

  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司马家的洛水誓言了。

  所以楚国人对秦国是最痛恨的,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喊出来的。

  陈胜吴广就是楚国后裔,起义的地点大泽乡,就是故楚国的领土。

  为啥要选在这里?

  因为这里的百姓最痛恨秦国,但凡有人举起造反大旗,必然是从者云集。

  最后项羽破釜沉舟,杀了秦王子婴,将咸阳付之一炬。

  算是兑现了祖先发下的誓言,完成灭秦大业。

  大明不可能重蹈秦国覆辙,出兵必然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即便所有人心中都明白,大明就是想扩张,大义不过是遮羞布。

  可这张遮羞布有时候就是那么重要。

  这次谋划高丽,大明也准备了充足的理由。

  高丽王非先王血脉,且和纳哈出勾结……

  打安南也是一样,收买安南的臣子,让他们蛊惑君主侵略其他小国。

  只要他经不住诱惑出兵,大明数万枕戈待旦的大军,就可以顺势进入中南半岛。

  光明正大的将安南灭亡。

  之后就可以义正辞严的,对该地百姓进行教化。

  马皇后有些担心的道:“让他稳着点来,虽说大明的实力可以双线作战,但能稳着来就别冒险。”

  “至少和辽东战事稍微错开一些时间,以防万一。”

  朱元璋点头正准备回答,眼睛看到徐妙锦,忽然顿住了。

  然后脸色一板道:“军国大事,女人不要多问,老三自然知道怎么办。”

  马皇后都不用想,就知道他为何会这么做,惭愧的道:

  “后宫不得干政,是我逾矩了,陛下教训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