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42章

作者:见月明

  “就算有人不投降也无所谓,我们可以驱赶那些长大了的小鱼,去攻击这些瘦弱的大鱼。”

  “总之,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以夷制夷,集村并寨,移风易俗,文化同化,改土归流。”

  “只要完成了前四项,最后改土归流就是水到渠成。”

  “所以不用理会那些大部落,将归顺的中小部落治理好,就可以了。”

  “现在着急的是他们。”

  朱雄英不禁点头,确实如此,但他依然有些不甘心的道:

  “还要等二十年,太久了。”

  陈景恪失笑道:“你今年才多大,在等二十年也不过是三十出头,正当年。”

  朱雄英顿时就乐了,说道:“还真是,不知不觉就忘了我的年龄了。”

  “确实不着急,我有的是时间,慢慢玩死他们。”

  陈景恪提醒道:“此事事关重大,最好组建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此事。”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就交给鸿胪寺好了,宣政使也归他们派遣管理。”

  陈景恪自然没有意见,哪个部门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负责。

  只要和政绩挂钩,就不用担心那些官吏不用心。

  之后朱雄英随朱棡去了福建,接见了这里入籍的部落首领,好一通安抚。

  此时的太孙,在这些蛮夷中小部落眼中,简直就是圣君再世,纷纷表示永远效忠。

  如果不是他年龄还小,估计各种美女早就塞过来了。

  在这里停留几天后,朱棡准备继续南下。

  朱雄英也想跟过去,但被陈景恪等人给劝住了。

  此时的两广可不是百年后,还未得到深入开发,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疟疾的危险,始终笼罩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朱雄英年龄还小,抵抗力不够强,万一出点差池谁都承担不起。

  眼见大家都不支持,他也只能悻悻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劝住朱雄英之后,陈景恪给了朱棡一道方子,青蒿汤。

  这玩意儿成方于东晋葛洪,然而后来的医生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弄,青蒿汤都无法治疗疟疾。

  以至于医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道无用之方。

  直到现代,人们才知道药方无效的原因。

  改名字了。

  以前青蒿叫黄蒿,黄蒿叫青蒿。

  具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两种草换了名字。

  但药方上的名字没变啊,弄出来的药汤自然无效。

  所以前世还流传一个梗,青蒿素是从黄蒿里提取出来的。

  陈景恪作为穿越者,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他的青蒿汤,原料是黄蒿。

  但通过绞汁获得的青蒿汤,浓度是很低的,能起到多大的效果还不好说。

  嗯,原则上是可以多喝几碗的,浓度不够数量来凑。

  只希望对还没有产生抗体的疟原虫,有一定的灭杀效果吧。

  否则就只能等地球另一面的金鸡纳树了。

  倒不是金鸡纳霜效果更好,而是它提取更加方便。

  拿到药方,朱棡的表情明显不一样了,似乎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陈景恪都有些疑惑了,这是咋回事儿?

  你朱老三这么怕死吗?

  朱棡看出了他的疑惑,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问了一个问题:

  “你知道朝廷打交趾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吗?”

第218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

  听到交趾这个名字,陈景恪顿时就明白了朱棡的意思。

  打中南半岛最难的是什么?

  雨林、疟疾、瘴气。

  雨林环境这个没办法,直到二十世纪不可一世的某人类灯塔国,都栽在了这里。

  但对大明来说,这一点反而不太重要。

  我们也同样占据地理优势,可以直接从两广出兵,距离非常近。

  还能从海上随时发动攻击。

  天天去你的平原上打你,你能在雨林里躲一天两天,还能躲一辈子?

  当然,大明对周边国家最大的优势,其实还是来自于文化上。

  可以说,整个东亚都属于华夏文化圈,交趾也不例外。

  这里的人,对中原王朝有着天然的向往。

  只要大明的武力值够强,能打败盘踞在这里最强的几股势力,就可以对这里施行统治。

  然后继续对这里的百姓,施行进一步的教化。

  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让这里变成大明的领土。

  比起雨林,疟疾和瘴气带来的影响更大。

  中南半岛雨林环境异常湿热,蚊虫多的能把人血吸干。

  最可怕的还是蚊虫携带的疟原虫。

  中原王朝始终无法在这里站稳脚跟,这两个难题占据着很大原因。

  瘴气的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藿香正气水。

  但对疟疾毫无办法。

  现在有了青蒿汤,如果能证实对疟疾有效,那打交趾最后一个难题也攻克了。

  难怪朱棡这么兴奋。

  陈景恪连忙问道:“你不会准备现在打交趾吧?”

  朱棡笑道:“怎么可能,人口和土地的清查更加重要,还要打击江南的士绅宗族。”

  “眼下不宜对交趾用兵,否则难保宗族势力不会和交趾人勾结叛乱。”

  “不过可以提前做准备,以防止宗族势力叛乱为由,在两广驻扎大军。”

  “如此就不会引起交趾人的警惕。”

  “私下里调集军需物资,打探交趾的情报。”

  “同时还能用半年时间,让北方士兵适应南方环境。”

  “明年出兵可一战而胜之。”

  打交趾确实是既定政策,但怎么打就不是陈景恪擅长的了。

  所以对朱棡的策略,他并未说什么,而是道:

  “明年朝廷准备对辽东和高丽动手,两线作战是否能支撑得住?”

  朱棡说道:“兵力上是足够的,就是军需粮草可能会有些麻烦。”

  主要是大明这两年不停的搞内部变革,必然导致生产能力下降。

  这是阵痛,没有办法的事情。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如果是粮食问题,倒也好解决。”

  朱棡眼睛一亮,追问道:“哦,粮从何来?”

  陈景恪露出玩味的表情:“从交趾来……这里大米一年三茬。”

  “随便撒一把种子就能丰收,粮食吃都吃不完。”

  “用琉璃、丝绸等贵重物品,问他们换粮。”

  “理由也很简单,大明内部变革频繁,山东去年又遭了旱灾。”

  “明年又要打辽东,需要大量的粮草。”

  “陛下仁慈,不欲加重百姓负担,只能问外部购粮。”

  “交趾的那些部落首领,为了享受定然踊跃卖粮。”

  “而且这么做,还能进一步麻痹他们。”

  “大明都要问他们买粮食了,肯定无力双线作战……”

  “明年我们出兵,还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朱棡大笑道:“哈哈,你小子够阴,我喜欢。”

  “我这就给我爹写信,让他派人去购粮。”

  打交趾很爽,吃着他们的粮食打他们,那是爽上加爽。

  朱棡很喜欢这个策略,本来他只是很佩服陈景恪的能力和学问,现在又有些欣赏行事风格了。

  -----------------

  虽然不能去两广,但朱雄英没有闲着,开始深入民间,了解最基层的情况。

  他可不是心血来潮乱逛,而是震慑地方官吏,不要在入籍之事上搞鬼。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朝廷好好的安抚政策,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就全变了样。

  最后事情办砸了,锅还是朝廷背。

  他的做法确实很有效,尤其是部分比较消极的官吏被处理后,各级官吏再也不敢懈怠。

  他还不时的去土人的新村落搞慰问,隔三岔五就有部族首领前来朝觐。

  一时间存在感是拉满了。

  以至于很多人对天子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有太孙,是大明的君主。

  这其中巴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抱紧太孙的大腿,在第一次会议结束后,他再次主动请缨,前去游说更多的部落。

  就连很多两广的部落首领,都被他给说服了。

  对于这样的典型,朱雄英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直接给他授予了官职,还是从六品的品级,地位相当于地方知府。

  主要的工作就是和南方蛮夷部落打交道,宣扬大明的正统地位,同时配合宣政使的教化工作。

  这待遇让巴优激动的痛哭流涕,干起活儿更加卖力。

  而他获得的优待,也确实让很多部落眼红。

  嘴里骂着舔狗,心中则暗暗后悔,为啥不是自己。

  深入民间之后,陈景恪见到不少人明明很瘦,却挺着个大肚子。

  检查之后,发现这些人普遍有腹水、肝大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