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31章

作者:见月明

  回到家天色尚明,陈景恪在书房找到了福清,她正埋头写作。

  悄悄走到她身后观察,发现竟然在写小说。

  而且内容他还很熟悉,揭榜救父。

  我去,这是要做啥。

  福清也终于察觉到他回来,有些害羞的将纸盖住,起身说道:

  “郎君,你回来了怎么也不说一声。”

  陈景恪笑道:“看到你在忙,就没打扰。”

  然后打趣道:“怎么,你要为我著书立传吗?”

  福清浅笑道:“我倒是想呀,但你将来的成就肯定超乎我的想象,编都不知道该如何编。”

  “只能等你功成名就,再将你的成就一一写下来。”

  陈景恪大笑道:“那你可就有得等了……”

  福清含情脉脉的看着他:“我有一辈子可以等呢。”

  陈景恪心下一暖,抓住她的手说道:“是啊,咱们还有一辈子呢。”

  夫妻俩卿卿我我了一会儿,福清才解释道:

  “民间根据你揭榜救父之事,演绎出了许多故事。”

  “我准备将这些故事收集起来,修改不合理之处,汇集成册。”

  民间有关于陈驸马的话本流传,还演绎出许多不同的故事。

  作为妻子,她自然很高兴,也很好奇。

  就让人收集这些故事。

  然后就看到了许多让她不满意的地方。

  其中最不满意的,就是娶了公主做了驸马之后的剧情。

  有些版本公主就是个工具人,这还好说。

  有些就过分了,将公主写的很刁蛮,只会帮倒忙。

  虽然最后经过主角一番管教洗心革面,可她依然很不喜欢。

  必须要改了,公主慧眼识君,一眼就看中了主角。

  然后夫妻琴瑟和鸣,一起惩奸除恶为国为民。

  而且她还觉得,这些人的想象力太差了。

  故事也都是什么斗贪官恶霸之类的,最多就是劝谏皇帝爱民如子。

  别的就没什么建树了。

  和陈景恪的功劳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她准备亲自编写几个故事,比如主角力推黄河改道,甚至不惜立下军令状。

  最终改道成功,让北方恢复生机。

  这才是真正的治世之才。

  陈景恪早就知道这些故事,只能说说书先生立了大功。

  还有些落魄秀才跟风凑热闹,演绎出了许多版本。

  将这些故事梳理成书,他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实在是太忙了,连《本草纲目》的编写他都基本搁置了,更别说是写故事了。

  福清想做他自然是支持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甚至还给她出主意:“朝代不要用大明,前朝也不合适,就用中国。”

  “虽然大家都知道中国就是大明,但多少还是要避讳一些的。”

  “抓紧故事主线,非必要的情节尽量简写。”

  “比如去隔壁邻居家拜访,一个看门的就没必要写。”

  “但如果这个看门的在后面很重要,则可以多写一写。”

  “再比如景物描写,如果是为了烘托氛围,可以稍微写一写。”

  “如果不是,依然要简写。”

  “尽量用半白话文去写,不要太过于文绉绉的……”

  “最重要的就是,纸很贵,不要水字数……”

  福清拿起笔,将他说的要点一一记了下来,然后崇拜的道:

  “郎君也会写小说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我只懂得一些理论,没有动手能力。”

  福清自然不信,只以为他是谦虚。

  陈景恪也没有争辩,若有所思的道:“我倒是有一个想法,不若你将它写出来如何?”

  这就是夫妻合著了。

  福清自然很开心,问道:“什么样的想法?”

  陈景恪说道:“麻六甲海盗……”

  福清很是疑惑:“海盗?一群强盗有什么可写的?”

  陈景恪解释道:“朝廷即将开海,但大明是陆地国家,不少人对海洋存在偏见。”

  “小说的流传性很强,我想用这本小说,为大明百姓介绍一下海洋。”

  福清更是不解:“可以写一篇游记,写海商也行呀,为何要写海盗?”

  陈景恪心道,因为前世我很喜欢杰克船长啊。

  “只要写的精彩,什么样的故事都可以,只是我恰好想到了海盗而已。”

  果然,福清不再追问,想法这东西不受控制,想到什么都不奇怪。

  现在她开始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陈景恪就将杰克船长第一部 的故事,改头换面讲了一下:

  “事情发生在南宋末年,在朝廷的压榨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失去土地……”

  “要么沦为奴仆,要么死亡……还有些人选择了出海……”

  “有人出海经商,有人出海当海盗……”

  陈景恪大致讲了一下主要剧情,其中玄奇的设定,果然深深吸引到了福清。

  波澜壮阔的大海,与风浪作斗争,各种探险……

  尤其黑珍珠号,和被诅咒生不如死的那群海盗。

  更是让故事充满了玄奇。

  当然,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更加吸引她。

  幼时的救命之恩,长大后重逢,一起经历磨难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对于陈景恪来说,其中的一些设定更为重要。

  比如在书里他提出了坏血病这个概念,并指出了原因以及预防方式。

  有时候通过小说传播,比搞科普效果更好。

  当然,这个事情等真正开海的时候,他会让人给所有出海人员讲的。

  还有指南针之类的小物件,以及一些海洋生存技巧,也在书里写了出来。

  科技树也略微点了一下,火炮上船。

  风帆战列舰登场,火炮对轰是少不了的。

  还有新式火铳,击发更加方便,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这里算是略微剧透了一点未来,为海军发展指明方向。

  妈祖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海洋女神护佑海洋平安。

  不论海盗还是海商,还是水师官兵,亦或是生活在海边的人,全都祭祀她。

  那个给船长指南针的神秘女巫,是妈祖的庙祝。

  虎鲸是海洋街溜子,被妈祖降服成为护卫。

  因此对人类友善,不会主动伤害人类。

  海豚是虎鲸的远房亲戚,一并追随妈祖,喜欢为人类领航。

  船长很多次遇到危险,都是靠着虎鲸和海豚才成功逃命。

  这个故事他早就开始构思了,只是一直都没时间写。

  后来政务繁忙,也就慢慢息了这个念头。

  既然福清想写小说,就丢给她试试。

  有自己提供的设定和创意,就不信写不出来。

  不出意外,福清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由你口述,我执笔润色,肯定能写出最好的故事。”

  陈景恪打趣道:“咱们夫妻合著此书,将来必是一段佳话。”

  福清也是满脸幸福,这正是她心中所想。

  之后夫妻俩一起商量,完善这个故事。

  -----------------

  朱棡大开杀戒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北方系的官吏无动于衷,甚至有些幸灾乐祸。

  南方系的官员则气愤不已,不少人在朝堂弹劾此事。

  然而,朱元璋直接将证据甩到他们脸上,并且撂下一句话:

  “清查人口和土地事关国本,任何人胆敢阻挠,皆从重处罚。”

  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也让群臣心中发寒。

  洪武大帝的屠刀有多狠,大家可记忆犹新。

  胡惟庸案、赵瑁案、空印案,每一次都杀的血流成河。

  杀起官吏和勋贵尚且毫无顾忌,更何况是一些普通百姓。

  宗族势力确实盘根错节,可是在朝廷面前脆弱的像一张纸。

  见朱元璋动真格的,没有人敢再劝,很多人开始担忧不要牵连到自己身上。

  不论南北方的官吏,都连忙写信告知家里人,配合朝廷的清查工作,千万不要瞒报漏报。

  也有人不死心,意图游说皇后和太子。

  只是这次他们连人都没见到。

  太子更是传出话来,与其在这里游说,不如让家里人老实配合朝廷工作。

  这下再傻的都明白,此事两人是不会管了。

  只能派人去劝家里人配合。

  陈景恪一直关注着此事,也不得不承认,改革确实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中央。

  在洪武朝改革很难,也很容易。

  难就难在很难说服朱元璋,容易就容易在,一旦说服他,什么样的法案都能贯彻到底。

  朱元璋为何选朱棡负责此事,难道仅仅是因为朱标身体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