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陈景恪露出一个阴恻恻的笑容:
“咱们不是要私下,散布高丽王非恭愍王血脉之事吗。”
“将谣言散布出去之后,再将黑锅扣在李成桂头上。”
“就说他想造反,才故意散布的谣言,想动摇高丽王的地位。”
“到时候李成桂就只能抱紧大明的大腿。”
“您让他保护好使节团,他定然不敢怠慢。”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真阴险,这是要把李成桂架在火上烤啊。”
陈景恪笑道:“他坐的就是火山口,不烤他烤谁啊。”
一支千余人的使节团,就此组建完成。
大明朝廷交给了他们两个任务,其一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宣扬程朱理学。
其二就是宣扬《华夏简史》,重申大明和高丽的宗藩关系。
使节团将会乘船去山东青州,在那里乘坐水师战舰前往高丽。
在出发前,陈景恪去见了方孝孺。
“方兄,此行的目的想必你也明白,多的我就不多说了,一路保重。”
方孝孺笑道:“我知道,从现在开始我就是程朱门生,保证坏不了朝廷的大事。”
说到这里,他脸色凝重的道:“我也要给你说一件事情,希望你能想办法解决。”
陈景恪正色道:“请说。”
方孝孺严肃的道:“人殉,民间时有人殉之事发生,希望你能游说陛下废除此暴政。”
陈景恪有些惊讶:“人殉,那不是早就废除了吗?怎么还会有?”
“而且人殉只有皇室和权贵才能使用,民间竟敢有人这么做?”
方孝孺摇头道:“不,并没有明令禁止人殉,只是有些朝代约定成俗不使用人殉。”
“比如汉唐时期就推崇陪葬制度,皇帝信任的大臣死亡,陪葬在皇陵。”
“在民间,私下使用人殉者虽然越来越少,但也时有发生。”
“只不过都是私下行为,没有被历史记录而已。”
“辽、金、元乃蛮夷立国,保持着人殉制度,他们的行为使得人殉之风复炽。”
“大明也继承了这一行为,太子妃薨逝,伺候她的所有宫女宦官全部殉葬。”
“齐王榑薨逝,妻妾奴婢三十余人殉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尚且如此,民间自然多有效仿者。”
“有些大户死后,会将宠妾、奴仆殉葬。”
“还有些会购买奴婢、孩童殉葬……”
“据我统计,每年都有数千人因此而惨死。”
陈景恪心情非常沉重,太子妃吕氏暴毙,宫女太监陪葬之事,他自然知道。
但他以为只是朱元璋杀人灭口罢了,没有往人殉方面想。
至于齐王朱榑,因为葬礼是在他封地举行的,陈景恪没有参加并不知情。
现在他才知道,大明竟然还有这样的恶政。
每年数千人,看起来不多,但他们的死法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想到这里,他表情凝重的道:“你放心,此事我一定会劝谏陛下。”
“此等恶政,我大明必不能留。”
第204章 妙锦让问的
送走使节团,陈景恪就开始查找所有关于人殉的资料。
还借助杜同礼的手下,去调查此事。
发现确实没有任何朝代,立法禁止此事。
最多就是某个皇帝发布政令,说不提倡这种残忍行为,并带头抵制。
如果他的继承人遵守此令,那么就会成为习俗被沿用。
如果继承人不遵守,那后面就悬了。
但即便是不提倡人殉的汉唐,私下也有不少人偷偷摸摸的搞。
宠妾、美貌的婢女、称心的奴仆等,成了最常见的陪葬人员。
还有就是童男童女,俗称金童玉女引路。
这些孩童一般都是通过人贩子购买。
因为汉唐皇室的带头作用,在中原地区人殉被视为暴政,一度被打压的几乎快要消失。
然而在中原之外的蛮夷部落,殉葬之风依然盛行。
只不过当时中原强盛,天朝上国思想下,自信心爆棚的中原王朝自然不屑于向他们学习。
然而五代十国之后,辽国拥有了燕云十六州,中国开始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对峙阶段。
辽、金、元都有人殉习俗,殉葬之风复炽。
尤其是元朝大一统之后,人殉在全国风行。
大明建立后,虽然在律法上没有支持人殉,但也并未禁止。
这股风气就延续至今。
再加上吕氏死的时候,她身边的人全部殉葬。
齐王朱榑死,因为无子妻妾奴婢三十余人殉葬,更是助涨了这股风气。
虽然按照规矩,人殉只有天子和诸侯才配使用。
然而在民间,大户人家私下里也都在效仿。
自家的奴仆,让他死他还敢反抗不成?
衙门的人过来询问,一句忠仆殉主就打发了。
有些姬妾被殉情之后,主家甚至还会主动上报衙门,说她是殉情。
说不定还能获得一个贞洁烈妇的美称。
至于找人贩子买来的童男童女,连户籍都查不到,在衙门眼里那都不算人。
同时陈景恪还了解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冥婚。
冥婚本来没什么,给未婚死亡的男女配冥婚,也算是了却父母的一桩心愿。
让他们在地下也不孤单。
然而在人殉猖獗的情况下,很多人家直接用活人配冥婚。
这全都是人间惨剧。
陈景恪看的心情无比沉重,他一直以为人殉早在汉朝时期就废了,没想到竟然一直存在。
而且在大明竟然还如此猖獗。
不行,必须要想办法阻止。
若连这种残忍的事情都无法阻止,还谈何改变世界。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去游说朱元璋。
在游说一个人之前,最好先了解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眼下他并不知道朱元璋对人殉是什么态度。
坚定支持?还是可有可无?
如果不了解就贸然去游说,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那么如何了解朱元璋的想法呢?
简单,找个机会试探一下就行了。
假装不经意得知人殉之事,提上那么一嘴,看看朱元璋会怎么说。
就在他寻找合适的试探时机时,朝堂发生了一件出乎他意料的事情。
这天早朝,朱元璋没有任何征兆的,将人殉之事痛批了一番。
还拿出了厚厚一沓纸,上面记录了大明人殉的调查情况。
然后一口气处置了三十余位文武大臣,理由就是使用人殉。
其中七八位性质恶劣的,直接被满门抄斩。
一时间满朝文武皆瑟瑟发抖,但也有不少人露出欢喜之色。
朱元璋痛骂道:“尔等以儒家门人自居,孟子的物伤其类,闻声而不忍见其死,你们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方孝孺说你们是一群披着儒衣的禽兽,以前我还觉得他说的过分。”
“现在看来,他骂的还不够狠,你们简直禽兽不如。”
“唐铎,在大明律加一条,从今日起废除人殉制度。”
“再有用人殉者,主谋处死,全族流放三千里。”
“还有那个配冥婚的,敢用活人者亦照此处置。”
新任刑部尚书唐铎,立即出列道:“是……”
还没等他说完,就有一名老臣激动的手舞足蹈,哽咽着嘶吼道:
“陛下圣明。”
此人是穷苦人家出身,元朝末年才五六岁的亲生女儿,被当地大户掳走殉葬。
又有很多一些人赞颂道:“陛下圣明。”
其余人也纷纷赞颂:“陛下圣明。”
人殉这等残忍之事,反对者不在少数,只是之前没人敢提罢了。
陈景恪听闻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也是瞠目结舌。
然后就是欣喜,这一项惨无人道的制度终于被废了,而且还是写进大明律那种废除。
最后就深深的被感动了。
朱元璋为什么毫无征兆的提人殉之事?还如此的大张旗鼓?
难道是他突然发善心了?
只有一个原因,自己在关注此事。
还是那句话,自己身边时刻有老朱的人在监视,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方孝孺临走前说的话,最近自己一直在调查人殉之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或许他之前一直在等着自己去劝说。
眼见自己犹犹豫豫的,他就有些等不及了,自己在朝堂将此事给办了。
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步,又如何能不让他感动。
所以他找到朱元璋,重重下拜道:“谢陛下厚爱,臣唯有以死相报。”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翘,马上又换成不屑的表情,说道:
“磨磨唧唧的像什么样子,真要是善政,咱会不同意?”
“你多耽误一天,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此受害。”
“以后再有什么事情,就直接和咱说,别婆婆妈妈瞻前顾后的。”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