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陈景恪倒也并没有反驳,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三人,在二十一世纪是历代皇帝人气排行榜前三名。
但那是作为后人的我们,站在文明角度来考虑的。
秦始皇一统六国,为华夏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打出了大汉天威,开拓西域,将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传遍八方。
唐太宗将华夏文明的影响力,推向了封建史的巅峰。
三人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太大了,现在人享受到了三人带来的福利,自然觉得他们雄才大略是明君。
然而在古代,站在民生的角度,秦皇汉武就是暴君,风评并不好。
秦始皇的严苛统治就不说了。
汉武帝大兴土木、极尽奢靡、卖官鬻爵、残忍嗜杀、压榨百姓。
喜好长生宠信方士,甚至将嫡公主嫁给方士。
可以这么说,如果将他的名字遮住,只看他做过的事情,绝逼会认为这是哪个亡国君。
然而他是汉武帝。
这三个人里面,只有李世民,被视为明君典范。
朱元璋出身底层百姓,对秦皇汉武没有好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听到他贬低这二人,陈景恪并不意外,也不想反驳。
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罢了。
没必要为了一个古人,争论这些有的没的。
但他也没有附和朱元璋,而是继续自己的话题:
“军功爵和举孝廉,在最初确实为国家发掘了大量人才。”
“然而随着官僚阶层的壮大,他们垄断了孝廉的举荐之路。被举荐上来的,皆为豪强子弟。”
“后来更是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也是东汉末年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猖獗的主要原因。”
“隋唐两朝都致力于打击士族,科举制也就是在那时被确立。”
“然而当时士族力量强大,科举制也只是在士族政治上,撬开了一道缝隙。”
“直到唐末,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屠戮一空,才彻底结束了士族门阀统治。”
“宋朝就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科举制才变得名副其实,也是在那时得到完善。”
说到这里,陈景恪停下来喘口气。
朱元璋听的心痒痒,催促道:“快说,后面呢。”
陈景恪知道他已经被自己说动,心下很是高兴:
“文和武是国家的两条腿,无文则国不治,无武则国不存。”
“宋太祖得国不正,忌惮武将夺权就采取崇文抑武政策,相当于是先天瘸了一条腿。”
“所以宋代偏安一隅,竟被小小的西夏骑在头上,实在为天下人笑。”
“宋廷为了收买读书人,还说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无节制的恩荫官吏,导致了冗官。”
宋朝冗官还真不是科举造成的,三年举办一届,每届少则两三百,多则五六百。
怎么都不可能造成冗官。
真正的原因就是恩荫,只要是有品级的官员都可以恩荫子弟为官。
一品每年可恩荫十人……七品每年可恩荫三人。
是每年都能恩荫这么多。
一个人当十年七品官,就能恩荫三十个人。一辈子下来,家里的猫猫狗狗都能得一个官身。
这才是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然,没有人会真的将这些名额全用掉。
如果受恩荫的子弟犯了罪,会连累到他本人。
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比较有能力的恩荫。
可即便如此,长年累月下来也是个庞大的数据。
宋朝从建国到王安石变法,才过了一百年,冗官已经成了朝廷三大病之一。
有些人考中进士后,要候补几十年才能碰到空缺。
有些倒霉的,一辈子都没机会真正做官,到死都是候补道。
纵观世界史,这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由此可见,无节制的恩荫带来了多大的恶果。
“不论是举孝廉还是恩荫,亦或是征辟,都极容易为人把控,滋养出豪强门阀。”
“只有科举制,才能杜绝门阀的产生。”
“虽然权贵子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科举考中有很大优势。”
“可至少也为寒门士子留下了一条晋升道路。”
“所以,对比下来,科举制确实是历代以来,最优秀的选官制度了。”
朱元璋已经被彻底说服,但他嘴上依然不屑的道:
“可科举选拔上来的,多是只会读书的庸碌之人,如何能靠他们治国?”
陈景恪亦认同这一点,那些读书人科举当了官,自己没有能力治理一方,就只能请人帮忙。
于是师爷这个群体就粉墨登场。
可不要小瞧这些师爷,他们也会拉帮结派相互串联。
很多时候,坐在正堂的官老爷只是他们的傀儡罢了。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绍兴师爷了。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科举自然也有缺点和漏洞,这就需要我们去弥补了。”
“你说的倒是轻巧,如何弥补?”
“办法小子倒还真有一个,让科举取中的士人,去地方衙门当两年的刀笔吏,两年期满再授予官职。”
这是前世的考公制度,只不过前世是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才能参考。
现在换成考上之后要去基层锻炼两年。
听到这个办法,朱元璋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妙,这个法子妙啊。”
“刀笔吏是最磨炼人的地方,能考中的没有几个蠢人,让他们做两年刀笔吏自然也就懂怎么做官了。”
不过马上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吏的身份低贱,恐怕这些读书人不愿意啊。”
吏在宋朝之前并不低贱,很多人都是从吏做起,最后出将入相。
但到了宋朝吏转官途径被切断,且一旦为吏,就不能再参加科举。
所以吏就成了读书人不屑为之的低贱工作。
哪怕只是让他们去做一时的吏,也是不愿意的。
陈景恪轻笑道:“此事好办,读书人最喜欢折中了。”
“比如我们要求在墙上开个窗户,大家都反对;如果我们提出要扒开屋顶,大家就同意开窗户了。”
“科举也是一样,先告诉大家,考中之后一律从刀笔吏做起。”
“等大家都反对的时候,再告诉他们,去做两年刀笔吏磨炼。”
“如果他们还不答应,那这科举不开也罢,到时候大家就都会同意了。”
朱元璋秒懂他的意思,笑道:“哈哈……你小子够阴损,不过咱喜欢。”
陈景恪等他笑过,忽然严肃的道:“然之前的科举制还有一个很大的漏洞,以及一个很难避免的恶果。”
第30章 预见能力
一个漏洞?一个必然会出现的恶果?
朱元璋表情凝重起来:“给咱说说,漏洞在哪里,又是什么恶果?”
陈景恪道:“先说漏洞,天下各地有穷有富,有的文教昌盛,有的文教不兴。”
“若依现在的科举制度,用不了多久,朝堂就会被富裕文教昌盛之地的士子占据。”
“最怕的还是这些人结党营私,打压贫穷之地出身的人。”
“比如若朝堂皆是南人,必然会出现一科皆为南人,而北人无一中举的情况。”
朱元璋表情更加的凝重,不过他想到的不是南北矛盾,而是淮西派和江浙系。
科举很可能会变成他们发展势力的工具……不,是一定会变成这个样子的。
到那个时候,他打压淮西派和江浙系的计划就更难实施了。
他开科举一是官员不够用了,二是选拔更多的人才稀释淮西和江浙系官员,从而达到打压两派的目的。
现在很可能会为他人做嫁衣。
想到这里,他一度想要放弃重启科举。
但他马上就想到,陈景恪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或许会有解决的办法。
“你可有解决之法?”
“有一法。”
“快说,何法?”
陈景恪道出了最终之法:“按照地域分配录取名额。”
说完之后他心中很是得意,等着老朱的赞美之声。
然而朱元璋只是上上下下的来回打量他,一直看的他毛骨悚然才开口:
“后生,你给咱说说,你还会些什么?”
陈景恪松了口气,还以为他忌惮自己才华,想要弄死自己呢。
“其实吧……小子好读书不求甚解,也不喜埋首故纸堆研究学问写文章。”
“没事儿就喜欢瞎捉摸,想的多了总会有所收获。”
朱元璋说道:“你是不是瞎捉摸咱不知道,但咱知道你的收获很惊人。”
“今天这两策,任何一个拿出来,都能将朝中群臣比下去。”
陈景恪谦虚的道:“陛下过奖了,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罢了。”
前世洪武三十年,爆发了‘南北榜’案。
一科中举者皆是南方人,北方士子无一中举。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经济差异和地域矛盾罢了。
南方处在大后方,没有战争,经济发达文教昌盛。
北方处在和蒙古人的一线,战乱不断,文教自然兴不起来。
自洪武十五年科举重启,录取的大部分都是南方士子,到了洪武末年朝堂上几乎全是南人。
一开始大家都没重视这种情况,南方文教兴盛,录取的士子多很正常。
可是洪武三十年,南方出身的官吏做了一件大事。
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
要说这其中没猫腻傻子都不信。
朱元璋下令重新阅卷,然而礼部毫不客气的回了一句,考试是公平的,北方人就是不行。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