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66章

作者:见月明

  陈景恪点点头,叹道:“所以朝廷才会冒着天大的风险,让黄河重回故道。”

  “有了黄河提供的水源,再将淮水水系梳理好,北方才能自给自足。”

  “到时候江南八府的税也能降下来了。”

  听到他提起江南八府的税,众人的表情都有些不自然。

  朝廷规定,大明的私有土地是亩税是四升,但江南八府的税是八升。

  至于原因,朱元璋说当年这里的人支持张士诚,所以要对他们进行惩罚。

  一开始陈景恪也以为是这样,和朱元璋接触多了才知道并非如此。

  所谓惩罚,不过是朱元璋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真正的原因是,北方太穷了,只能加大对南方的压榨。

  可是又不能明着说,否则百姓肯定不愿意。

  只能借口,你们当年支持张士诚,这是对你们的惩罚。

  虽然这个理由依然扯淡,但也能勉强说的过去。

  若黄河改道真的能让北方恢复生机,下一步就是找个机会,将八府的税降下来。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计划,只有三两个人知道。

  回到城内,三人约好明日再聚,就暂时分别。

  徐允恭要带着人去汇报工作,而陈景恪和朱雄英则要继续去学习处理政务。

  来到李善长办公的地方,发现他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

  见到朱雄英到来,似乎才松了半口气。

  陈景恪和朱雄英自然知道是为什么,心下暗笑,面上却不动声色。

  毛骧一党被清算,和李善长并无关系,他也没有太深的感触。

  以他今日近日的地位,颇有种坐看风云变幻的意境。

  然而很快他就淡定不起来了。

  他的外甥丁斌失踪了,同时失踪的还有一个家奴。

  一开始他还没多想,只以为丁斌是出了什么事,连忙派人去寻找。

  直到李存义着急的找上门,说那个家奴是胡惟庸家的,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将李存义骂了个狗头淋血。

  这种危险的人,不灭口就算了,竟然还包庇?

  你脑子进水了?

  然而骂人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将人找到。

  两人到底去哪了?

  或者说,是谁将他们抓走了?

  他们猜到或许是皇帝,可又没胆子去问。

  李善长在忧虑之下,竟然病了。

  不过也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两好两坏四个消息。

  好消息是丁斌的下落打听到了。

  坏消息是被,他被锦衣卫抓走了。

  第二个好消息是,他被毛骧折磨死了。

  坏消息是,不知道有没有招供。

  这些消息是毛骧的一个手下,为了戴罪立功主动招认的。

  同时交代了很多罪行,丁斌和那个家奴的消息只是其中之一。

  他们被毛骧给秘密掳走,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死了。

  尸体也被沉了河。

  至于别的,那个手下因为级别太低,并不知情。

  对于李善长来说,堪称坐过山车。

  他对诏狱的手段相当了解,对自己的外甥更了解。

  根本就不信丁斌能熬得过诏狱酷刑。

  所以,他肯定是招了。

  但具体招了什么,又招了多少?

  毛骧有没有将口供上报给皇帝?

  李善长自己判断,十有八九是没来得及。

  否则以皇帝的性格,不可能没有任何动静。

  这时,他又想起了皇帝在朝堂上说的话:

  毛骧未经允许,擅自抽调锦衣卫精锐进京,图谋不轨。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皇帝找的借口。

  此事李善长突然生出一个想法,有没有一种可能,毛骧确实是私下抽调精锐进京的。

  其目的是为了抓捕自己,搞一个大案子出来。

  怕走漏风声,又或者是他想给皇帝一个惊喜,并没有将此事上报。

  然后皇帝误会了,以为他图谋不轨,就将他给围杀了?

  越想他就越觉得可能性很大。

  想到这里,他恨不得扬天大笑。

  杀的好啊。

  然后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到底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情?

  口供会不会落到皇帝手里?

第168章 如何动摇儒家地位

  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李善长是做过亏心事的。

  虽然他不认为自己有错,可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事儿一旦爆发,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所以他怕了。

  心中没少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检举揭发胡惟庸呢?

  他更恨,恨胡惟庸拖自己下水,恨他造反竟然失败。

  否则哪有今天的事情。

  但不论他怎么想,事情都已经发生了。

  现在他只能祈祷,知情人不多,口供也没有落到皇帝手里。

  尽管这种可能性不大。

  人,总是会抱着侥幸心理的。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心中的侥幸也越来越大。

  都这么久了,皇帝还没有动静,且太孙依然每日都来跟随他学习。

  虽然太孙身边多了几个护卫,可理由也很充分,防备毛骧余党报复。

  这一切无不表明,皇帝还未发现真相。

  尽管觉得不可思议,可他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而且他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完美的理由。

  自己是文官第一人,位高权重,深受皇帝信任。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毛骧也不敢轻易动自己。

  所以他抓丁斌的事情,很可能就只有几个人知道。

  进京抓自己的事情,更是严格保密,没有告诉其他人。

  当时围捕毛骧的时候,当场就杀死了数十人。

  很可能知道真相的人,也一起被杀了。

  如此一切就解释的通了。

  知道真相的全死了,皇帝自然也就无从知道真相。

  如此脑补了一番,李善长心中的担忧减去了不少。

  现在就剩最后一个隐患,口供在哪。

  毛骧肯定是录了口供的,且被围捕的时候也没有带在身上,否则早就被搜出来了。

  那么他将口供放在了什么地方?

  会不会被别人查到?

  又担惊受怕了许多天,依然没有什么动静。

  毛骧及其党羽全都被抄家,口供也没有出现。

  锦衣卫被清洗后重建,对毛骧查办的案件进行复查,依然没有发现口供。

  太孙照常来自己这里学习……

  渐渐地,他的担心也放了下来。

  虽然口供不知道在哪,但知情人应该都已经死了,口供也应该找不到了。

  再说,就算找到了又如何?

  人证都已经死了,只要自己咬死不承认,谁又能拿我怎么样?

  皇帝也不会仅凭一份不知道真假的口供,就定自己的罪。

  大不了自己辞官回家。

  想通了这些,李善长彻底放下心来,再次投入了工作中去。

  陈景恪一直在关注他的动静,自然知道他的变化。

  虽然不知道他的心理路程,却也能猜到,他大概率是认为自己安全了。

  老李啊老李,你确实有点不地道了啊。

  老朱虽然刻薄了点,但对你是真够意思。

  你这么做,着实有点让人齿冷。

  算了,就先让他再蹦跶几天吧,一切等这一轮变革完成再说。

  -----------------

  关于锦衣卫,本来朱元璋的计划是,等时机成熟,让朱标清算毛骧,收获一波人心。

  然后再进行改组。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能自己亲自动手收拾了。

  至于改组锦衣卫之事,也不提了。

  “李善长之事告诉咱,背地里隐藏着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

  “现在朝廷变革不断,很容易为人所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