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331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这么说来,舅公是连我也不见了啊。”

  一道戏谑的声音传来。

  高士廉惊呆了,闻声看去,只见太子扶着腰间佩剑,浅笑吟吟,目光炯炯,缓步走来。

  “殿下!”

  “你怎么来了?”

  高士廉先是震惊,旋即神色激动的开口问道:“门房怎么回事,为何不通报?”

  “老臣有失远迎,没能恭候太子大驾,臣有罪,请殿下责罚!”

  “臣参见太子殿下,恭问太子殿下安康。”

  李承乾上前,扶起高士廉,道:“是我不让人通报的,不要怪罪下面的人。”

  “舅公何罪之有,是我前来打搅。”

  他上下打量着,近前的高士廉,由衷说道:“舅公气色红润,声音洪亮,身子骨也硬朗啊。”

  他说话的时候,还捏了捏高士廉的手臂。

  高士廉哈哈大笑,道:“殿下过誉了,老臣退下来,每天修身养性,也算有点收获吧。”

  “快!”

  “来人看茶!”

  “把我书房里,长乐送来的好茶泡上。”

  他道:“殿下,这好茶,我自己都不舍得喝的。”

  “看来是长乐这丫头做事不周到,竟然让舅父在茶叶上,还如此爱惜。”

  李承乾责怪道:“回头我好好的训斥这丫头。”

  “不怪长乐,不怪长乐,是我不舍得喝。”

  高士廉老脸笑的满是褶皱,“我要喝了,拿什么来款待殿下呢?”

  东宫没这玩意儿吗?

  肯定是有的。

  高士廉这是表达自己的心迹。

  两人坐下后,高士廉虽然平复不少心情,但脸上的笑意却没有减少过。

  看得出来,太子的到来,让他很是开心。

  “舅公,叫我高明便是,不要喊的那么生疏,这里又没有外人。”

  李承乾说道,高士廉笑笑不说话。

  “近来,舅公在忙什么?”李承乾问道。

  “回殿下的话,倒是清闲,没有什么杂事,下棋看书,品茶赏景。”高士廉还是没改口。

  太子说是这么说,真当真了,他不是白活这七十年了?

  李承乾也不在意,“这日子倒是清闲安乐,只不过啊,可能舅公的好日子,怕是要远去了?”

  高士廉神色一动,他知道太子是无事不会亲自前来。

  有事派人来召去东宫便是。

  亲自来,肯定是有大事。

  “殿下,此话从何说起?”他揣着明白装糊涂。

  李承乾牵着高士廉皮肤松弛的老手,握在手里,感受着手上传递的温度。

  这是一种极为亲密的举动。

  尤其是君王与臣子之间,这种举动代表着极其强烈的亲近信号。

  高士廉心头剧震,只听太子笑吟吟,道:“我与朝中诸公商议,也向陛下奏请。”

  “决定在长安设立一座官员进修学院。”

  “想请舅公担任教导大学士一职。”

  进修学院?

  这把高士廉搞的满头雾水,不解道:“敢问殿下,这进修学院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也很简单,旨在发现优秀官吏,培养官员的更高更全面的能力。”

  “同时,也是让他们能够更好认识,朝廷推行的政策目的,让他们能够充分的领会到政策含义,这样才好执行。”

  李承乾简单解释进修学院的用意后,道:“当然,能够在官员学院进修的,都是朝廷重点培养的人才,一般都会予以重用提拔。”

  “以后会成为提拔官员的重要履历。”

  高士廉瞬间了然,“这么一说,这进修学院可不得了。”

  可不是嘛。

  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进修学院的好处有多大。

  不说往后的提拔重用,要作为重要的选人参考。

  就是在一个地方学习,里面的官员结业后,出去都能说一句是同窗。

  同窗二字的含金量,太多人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除此之外,也是中枢了解地方治理情况,政策好坏的一种方式。”

  李承乾说道。

  进修的官员是来学习的,但也会交流地方治理的经验,面临的各种问题。

  中枢远在长安,眼光总不能全部都看到,肯定会有看不到的。

  所以可以通过这种手段,能够了解到民间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

  总结相关治理经验,教授给其他官员。

  李承乾这是在用这种方式,形成官员培养体系,人才储备体系等。

  “原来如此。”

  高士廉捻着胡须,道:“此举对天下,对百官都是百利无一害啊。”

  “只不过……。”

  他有点疑惑的问道:“臣为教导大学士,那学院大祭酒是谁?”

  “这官员进修学院该有名字吧?”

  李承乾淡然一笑,“学院叫翰林学院,取文翰之林之意。”

  这不难理解,高士廉一下就懂翰林之意。

  “这名妙啊。”

  他对此是称赞有加。

  “至于学院大祭酒。”

  李承乾神秘一笑,卖关子道:“舅公不妨猜猜,是何人。”

  “郑国公?”

  高士廉试探行的问道。

  “不对。”李承乾摇头,“魏师虽有才干能力,多能直谏献策,却不好担任。”

  “那……,梁国公?”

  “房师主持尚书省大事,岂能分神与此,不过他的治国经验,倒是能抽出时间,在翰林院兼博士传授一二。”

  “两位国公也不是,辅机虽为右仆射,可也有所欠缺。”

  高士廉念念有词,分析道:“翰林学院,要培养选才,几多都是优秀的干臣要员。”

  “其他人,怕是也不好……。”

  突然,他眼睛露出惊诧之色,“殿下,不会是你吧?”

  “也不对……。”

  他有摇头,想来想去,只有一人。

  “是陛下!”

  高士廉终是脱口而出,见太子会心笑容,马上就明白,真的是陛下。

  “也是,要提拔重用的干臣,除陛下亲自出任大祭酒,怕是无人能……。”

  他这个教导大学士,往后的官员在翰林院进修出去后,私下都要念他一声恩师。

  就更别说大祭酒。

  非天子,无人能担任。

第262章 给李靖上个双重保险

  翰林院牵涉的师生名义,同窗情义,是很重的。

  没有人能够忽视。

  别说李世民,就连李承乾都极为看重。

  所以,大祭酒只能李世民亲自来出任。

  翰林院也没有设置官秩,里面大多都是兼职学士,除了个别外,是根本不会固定的。

  高士廉赋闲在家,年岁也高,不可能再参与朝政。

  可以给他点香火情,荫及子孙后代。

  这无关大碍。

  其他中枢大臣,兼翰林学士,大家都教,都来传授。

  那么师生名义,就不仅指一人了。

  你叫房玄龄是恩师,叫魏征也是恩师,叫其他人也是恩师。

  这份名义就要轻薄得许多。

  “陛下虽为翰林学院大祭酒,但要操劳国事决策,翰林学院的事务,还是要落到舅公的头上。”

  翰林院是要等到玄宗时期,才会逐渐出现并形成。

  李承乾现在就把它拿出来,还把它的作用给变更了。

  “长安是翰林总院,能来进修的,都是封疆大吏,官秩极高的。”

  他笑道:“陛下担任大祭酒,不可能收县令这一级的。”

  “应有之意。”高士廉点头,“所以要在地方也设立翰林院?”

  “对,地方翰林院,在道治所设立,只设九处。”李承乾道:“这就可以把县一级主官给纳入,可进修的范围。”

  “这一点,就需要舅公多多费心,操持此事了。”

  高士廉脸上涌出一抹红色。

  他以为自己告老下马,没有再做事的机会。

  谁知道,他还能发挥余热啊。

  “多谢殿下恩典。”

  “这是陛下首肯的。”

  李承乾强调。

  “伏惟陛下作威作福。”

  高士廉是应下了这教导大学士的差事,对他来说,错过这样的天赐机遇,比杀了他还难受。

  到底是高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