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230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好事会变成坏事的。

  魏征在这事上,可得后世赞扬的美名。

  他要是否定君父关系,那是自毁长城啊。

  干不过!

  真的干不过。

  还是太子来收拾他吧。

  太子,你出来啊。

  你别不说话。

  我知道你在看戏!

  再不出来,我蚌埠住了。

  李世民殷切看向李承乾,希望他出来救场。

  也不知道李承乾是不是感受到召唤。

  他突然起身,朝着魏征走去。

  “太傅!”

  李承乾扶起魏征,眼神很是复杂,“既视陛下为君父,为何置君父于不仁不义的境地?”

  “这不是作为臣子,该有的品德与行为。”

  魏征想要说什么,却被他给打断了,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这件事情,是孤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李承乾看向群臣,道:“没有详细说明,为何如此。”

  “太傅,你先去坐下,孤自会解释明白。”

  魏征擦了擦眼角,拱手退下入座。

  李承乾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道:“孤留皇子在京,自是知道可能带来的未知变故。”

  “但孤想的是,要在我辈之中,树立表率。”

  “再则,皇子在京,孤也准备将亲王皇子的封地,全部免去。”

  他本来不想这么快,就把后续动作说出来的。

  但闹到这个地步,他不得不这么做。

  要想把事情给圆满解决。

  群臣那边就不能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魏征一句他独言之,相当于变相指责群臣不忠。

  群臣岂能担上这样的骂名?

  他们肯定会出言的,要是他们因此站出来,那事情就难以进行了。

  所以李承乾才抢先,把话给接过来,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然后,就是他发挥之时。

  该安抚的安抚,该给说法的给说法。

  果然。

  听闻李承乾后续的动作,群臣俱惊。

  就连李世民也多次打量他,他事前并不知道这事。

  他微微皱眉,转念就明白过来。

  当下事急,太子没办法跟他交涉。

  李孝恭等人一顿,亲王的封地收了,那到时候他们这些郡王的怎么说?

  “孤曾在天启殿,与诸多名士商讨过《礼》。”

  “其中就有封内还是封外之议。”

  李承乾和盘托出,缓缓说道:“大唐矢志于创造前所未有的盛世,又秉持开拓探索的宏大愿望。”

  “这一目标与精神,文武百官,包括陛下以及孤,都在贯彻践行,并坚定前行。”

  “太傅是直臣,有自己的操守与坚持。”

  “但孤想提醒太傅,你要多多领悟大唐精神,保守谨慎是好的行为,但固步自封,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他得堵住群臣的话,群臣不言,是领悟到大唐精神的精髓,并认真贯彻。

  同时也要批评魏征的思想觉悟不够,没有领悟大唐精神。

  这次你邀名成功,那么该见好就收,我把话都说明白,也给你台阶下,不要再胡搅蛮缠了。

  魏征老脸微微一红。

  太子变相指责他的思想,没有跟上大部队步伐。

  这次是一次尝试的行为。

  如果成功,是要为后世打下政治基础的。

  往后都会为此效仿执行。

  太子搬出“礼”来,魏征是接不住的,也不能接。

  “大唐精神是以陛下领导为核心,集大成的思想指导方针。”

  “我们应该紧密的团结在陛下英明领导的旗帜下,领悟学习陛下的思想与精神。”

  李承乾语气掷地有声的说道:“在陛下的思想与精神指导下,励精图治,治国安民的同时,又要勇于探索尝试,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符合大唐国情的道路与方向来。”

  “这样,我大唐才能有别于历朝历代,在前贤开辟的道路上,我们创造出新的篇章来。”

  李世民不扶额了,也不生气了。

  他挺直腰身,坐姿正经,器宇轩昂的扫视群臣。

  心情大美。

  听听!

  太子说的话语。

  我的思想,我的精神。

  就是大唐思想,大唐精神。

  是指导你们做事治国的方针。

  你们都要领悟学习。

  不要像魏征一样跟我对着干。

  我对劝谏从善如流,有话好好说,不要蹬鼻子上脸,动不动就给我难看。

  好好做事,比什么都管用。

  李承乾的话,无疑是将他捧上另外一个高度。

  同时也让群臣站在了一个新的台阶上。

  大唐取得有别于历朝历代的成就,那么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他们全都能青史留名,后世称颂。

  大唐之前有那么多贤人。

  为什么处在变革时期的大唐的我们,不能成为后世人眼中的贤人呢?

  魏征低头不语,他心中产生了极大的羞愧。

  太子是要让我们都成为后世人的贤人。

  自己却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深意。

  还要太子这般言说才行。

  李恪面色没有变化,但心里却是翻起惊涛骇浪。

  他们事先是知道封地会免去的。

  却不知道会把他们往大唐之外封。

  难道真要效仿周王朝故事?

  更让他震惊的,是太子的这一番话语。

  真是令他耳目一新,眼界大开。

  兄长的思想高度,他这一辈子怕是都难以企及啊。

  群臣也在蠢蠢欲动,长孙无忌与高士廉都想站出来发表一同大论。

  房玄龄的胡须,也是无风自舞,可见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

  李承乾没有时间去看群臣的反应,但大概也猜到几分。

  他继续说道:“封王在外,也不是那么说封就封的。”

  “还是要考虑到实际的情况。”

  “首先是亲王们要有足够的个人能力。”

  “这能力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应该拥有其一。”

  李承乾一顿,目光冷峻起来,沉声道:“但孤的弟弟们,却很不幸。”

  “他们不能太有能力,也不能太有出众的地方。”

  “太有能力了,会有风言风语。”

  “没有能力的,却要受到弹劾。”

  “他们不管如何做,都要谨小慎微,生怕一个不小心,就遭到莫名的弹劾。”

  他拍了拍胸口,道:“孤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皇子亲王,何至于被猜疑到这等地步?”

  其实。

  他这话也是为以前的自己发声。

  当年前身过的处境,都是那般为难。

  可想而知,皇子们又是何等举步维艰的。

  可以说,上至他这个太子,下至皇子亲王。

  任何言行,都被人用放大镜观察着。

  稍不如他们意,不是教训就是上奏弹劾。

  李世民下意识的看向儿子们,只见一个个都低着头,没有说话。

  从感情来说,他是不想看到有这样猜疑的。

  可理智与经历告诉他,想要不猜疑,是不可能的。

  “现在要他们封王在外,若是没有相应的能力,孤这个作为兄长的很担心。”

  李承乾道:“所以,孤允许他们,从文从武,就是要他们学到治理封地的能力。”

  “孤也要大唐的公主们,能够为盛世出一份力。”

  “难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应该的吗?”

  群臣鸦雀无声。

  本来就不能说话,现在更不会说了。

  就听太子在唱。

  “三郎!”

  李承乾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