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217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高士廉行礼告退,李世民有些沉吟。

  高士廉退了。

  谁来接手他的位置呢?

  “来人。”

  “叫御史大夫来。”

  “是!”

  ……

  东宫。

  李承乾处理好事务后,正在逗弄他的幼崽。

  太子妃诞下新生儿,名为悘,恭敬安静的意思。

  “殿下,申国公来了。”

  “快请进来。”

  “是!”

  高士廉进来,见到太子行礼,李承乾笑道:“舅公,快来看看三郎。”

  “这小家伙哭闹的劲,可不小啊。”

  高士廉老脸露出笑容来,打量一眼,道:“可比不得殿下啊,当年殿下可比这更加活泼的。”

  “舅公怎么提当年的事呢。”

  李承乾佯怒,把幼崽交给奶娘抱下去,他一把抓住高士廉的手,道:“舅公啊,也是多亏了你。”

  “我新纳的妾室,也相继有喜了。”

  “我子嗣也要兴旺,这东宫也很快人丁多了起来啊。”

第181章 高士廉要退?大唐英烈慰灵碑

  高士廉的心情很是复杂。

  又是感叹太子的成长与贤名,手段超群,能力优秀。

  越发有明主贤君之相。

  但近来又是心酸。

  太子越发强势,做事也不太找他们两个亲人先商量,有专断独我的迹象。

  甚至这次发难,他知道自己事先有错,但事后态度强硬,不给他弥补的机会,甚至把事件上升到另外一个不可调和的层次。

  把江南,剑南士族,给拉入局中。

  造成多方的连锁反应。

  此外,房玄龄一事,也让他心头一直放不下。

  “舅公心情不佳?”

  “是因为山东之事?”

  李承乾这小子,几乎是明知故问。

  你奔着人家去的,还能不清楚?

  “高明!”

  高士廉叹息道:“我老了,往后难以辅佐你做事了。”

  “舅公,你这是什么话?”李承乾惊讶的问道:“你身体无恙啊。”

  长孙冲与李治也是大吃一惊,高士廉身为国公,又是尚书省右仆射,还兼着吏部尚书的官职,可以说位高权重。

  还是陛下的舅父,太子舅公。

  就这一系列的身份,地位超然一等。

  可以说朝中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尊贵的存在了。

  在朝中说话也是要震动几分的实权大臣。

  突然说不能辅佐太子?

  难道这是要弃太子而去?

  但也不可能啊,真要放弃支持太子,不可能来这里说。

  私底下用其他行为表示不支持就行了啊。

  “臣无事,只不过人老了,精力大不如从前。”

  高士廉解释,道:“时常犯下一些错误。”

  什么错误?

  当前最大的错误,就是为太子选美人,事情闹大了。

  至于压礼部的奏本,跟这事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值一提。

  “臣想请老告退。”

  高士廉说完,其实也在观察太子的反应的。

  陛下要他来太子这里,没说挽留之词,算是表明了一些态度。

  陛下对他也有些不满。

  但去留如何,还是在太子这里。

  太子要真放他走,他是真的只能告老。

  李承乾起身,急躁的走了两步。

  “孤不同意!”

  “你的过错,在孤看来并不算事,你也没有老,还老当益壮。”

  “再者说,山东的事情还没解决,你怎么能退呢?”

  “孤还要你帮着孤,孤年轻,有些地方做的不当之处,还需要舅公提醒教导。”

  “孤不会答应的。”

  太子如此坚决的反对,高士廉心头欣慰大安。

  太子是舍不得老夫的。

  但他却不知道,李承乾心头的想法。

  想要体面的告老?

  怎么可能。

  李承乾不会给高士廉体面告老的机会。

  要走可以。

  但你要在孤的想法下退。

  你想给长孙无忌留出位置来,不付出相应的代价怎么可能?

  “高明,舅公快七十了,撑不了多久的。”

  高士廉说道。

  “再老你也是孤的舅公。”李承乾坚决摇头,表明态度:“舅公,此事不用再提了。”

  “陛下那里答应,孤也不允许。”

  高士廉也只好作罢,得到想要的结果,没有多待。

  “太子哥哥,舅公怎么突然想着告老?”

  “他甘愿放弃手中的权利吗?”

  李治很是不解,在他看来,高士廉手中的权利,不知道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的交出来。

  脱离朝廷中枢。

  他也知道,自家舅公是站着山东世家的。

  退不退可不是由他来决定。

  长孙冲去送高士廉了。

  李承乾也不用避讳什么的,直白的说道:“他是想给舅父让路。”

  “这算是一种政治交换,舅公的年龄摆在那里,如果他不退,陛下也不好赶他。”

  “但舅父的位置也不好再升了。”

  “若是让舅父也跟着起来,那么朝中力量会失衡的。”

  这次不是他要推长孙无忌,去做一些事情。

  长孙无忌根本没机会出山,再次上位的。

  朝中势力需要平衡。

  长孙无忌坐上民部尚书,势力就出现不平衡的状况。

  李承乾借题发挥,置高士廉于不利的地步。

  就是想要压一压他们的势头。

  否则,高士廉与长孙无忌配合,又有山东世家的官员在朝中声援支持,朝中根本没有力量能制衡的,无人是他们的对手。

  这不是李承乾想要的。

  也不是李世民乐于见到的。

  所以,在他们还没来得及消化,李承乾就利用选美之事,对其发难,自顾不暇,阵脚大乱。

  等到彻底落下尘埃。

  这场外人看不懂的政治斗争,最终才会以高士廉这位国公下马,脱离中枢,宣告结束。

  高士廉退与不退,都由不得他说了算。

  这次的纷争,都知道是因他而起,自然也要因他结束。

  李治却不知道这些,他泛起疑惑,不解的问道:“那太子哥哥为何不顺水推舟,同意舅公的告老呢?”

  李承乾点了点他脑门,道:“你看事情不要看的这么简单。”

  “万一是舅公以退为进,在试探我呢?”

  李治捂住脑门,皱眉思索,转动脑筋,“可试探的目的是什么?”

  “你代入想一想,你这样试探我的目的是什么?”李承乾反问道。

  “我?”

  李治一愣,他想了想说道:“想看看太子哥哥,对我是不是还有情谊?我是不是还有用?”

  “对也不对。”

  李承乾举步偏殿走去。

  “为什么?”李治错愕道。

  “舅公是想看看我还讲不讲亲情,同时也想问的是,舅父能不能坐上尚书省右仆射的位置。”

  李治急忙跟上,道:“怎么可能,舅父才坐上民部尚书多久,就升迁尚书右仆射。”

  “父皇不会同意,朝臣也不会答应的。”

  “所以,这就是在告诉我,他是想退,但不是现在就退,我也知道,舅公退不得。”

  “要等到舅父今年之后,确保他能坐上尚书右仆射,好接替他做事,舅公才能退。”

  李承乾道:“这样,对我,对他,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