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214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就连他都没想到江南士族会这么搞事。

  别说他们了。

  难道手,还能伸到长安来?

  那当他这个皇太子,就太不当一回事了。

  ……

  崔敦礼坐在书房,神色阴晴不定,手里捏着的报纸,几乎都要成一团了。

  “安敢如此?”

  “一群什么都不是东西,也敢配跟我山东世家门阀叫板?”

  “非要找死吗?”

  他心胸起伏不定,低头将快揉成一团的报纸展开,入眼的内容,就让他血压飙升。

  公然在报纸上,对北方士族发难。

  “阿郎!”

  “卢侍郎拜访。”

  崔敦礼当即道:“请进来。”

  “是!”

  卢承庆一到,崔敦礼就看到他手中的报纸。

  “崔兄,这江南士族太不是抬举了。”

  卢承庆当即黑着脸说道:“北方给他们的教训不过,竟敢在长安撒野,公开指摘我等……。”

  崔敦礼是深有同感,北方给的教训是警告,谁知道他们会变本加厉,在长安搞事?

  简直是太不给他们五姓七望的面子了?

  江南士族算什么东西,也敢在他们面前耀武扬威的?

  “卢兄,你觉得当下我们该怎么办?”

  崔敦礼道:“他们背后可是站着太子。”

  “当初是家里把事情做的太过了。”

  卢承庆闪过一丝阴沉,“太子的反应,确实出乎我们大家的预料。”

  “但现在管不得那么多了。”

  “报纸在长安热议,引发的后果非同凡响,我们必须进行针对才是。”

  崔敦礼想了想,说道:“要不找赵国公,申国公他们?”

  “此事因他们而起的,是要找申国公才是。”卢承庆道:“真要闹大了,对大家都不好。”

  “那好!”

  ……

  高士廉那边。

  长孙无忌也在。

  两人一看到报纸的发难,就预感不妙。

  这是要把事情闹大的节奏。

  天子脚下,一旦引起公愤,那就势必要有个说法才算了断。

  “陛下知道吗?”高士廉问道。

  “舅父,你觉得这报纸,陛下会看不到吗?”长孙无忌反问,道:“只怕这会儿陛下早就派人了解详情了。”

  “你不该压礼部呈上去的奏本。”

  “于志宁是太子的人,太子岂能不知?”

  他都不知道如何对舅父说了。

  想要给山东士族擦屁股,是这么擦的?

  现在好了,人家直接在报纸上曝光,说什么都晚了。

  高士廉叹息道:“我也没办法,是他们找上我的。”

  “卢承庆?”

  “是他。”

  “这个混账,他们卢家惹的事,动不动就要官府出面,事发了,还要帮他们压奏本。”

  长孙无忌也不是没干过这种事情,但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礼部的奏本是能压就压的嘛?

  当太子不存在是不是?

  “太子早就预料到这一天,所以让于志宁坐上这个位置吗?”高士廉不由问道。

  “不好说。”

  长孙无忌摇头道:“眼下看起来,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当务之急,是如何善后。”

  太子给他的压力很大,这压力不单单是来自朝堂,还有更多在身后。

第179章 不在皇帝陛下的英明领导下?

  两人正在商讨,突然听闻崔敦礼与卢承庆到来。

  长孙无忌面色阴翳,但也不得不见。

  只不过,双方见面还没说上几句话,东宫来人传令,召见两人即刻前往东宫,面见太子。

  “赵国公,申国公,还请在殿下面前求情。”

  “非我等所愿。”

  高士廉心头一叹,“老夫尽力而为吧。”

  “多谢!”

  两人远去,崔敦礼道:“卢兄,你说这次太子召见两位国公,是要谈什么?”

  卢承庆道:“可能就是冲着报纸的事来的。”

  “一群不识好歹的狗东西。”

  他突然低骂道:“攀附上太子,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此事家里还不知道,要是知晓长安之事,不知道何等盛怒。”

  “我看他们到时候如何招架得住。”

  “崔兄,尽快告知家中吧,这样大家也好商议对策。”

  崔敦礼点头道:“自该如此。”

  ……

  东宫。

  房玄龄,魏征,萧瑀等人赫然在列,长孙无忌与高士廉赶到,还看到了礼部尚书于志宁。

  他们心头咯噔一声,预感不妙。

  等到他们坐下,太子开口道:“今日召见诸位,是《文以载道报》所载,控诉北地遭受不公对待,北方不是大唐教化之地。”

  “孤听听你们的看法。”

  魏征当即道:“殿下,此事真假未知,暂时还不能下定论吧?”

  “不能因一份报纸所刊,就信以为真。”

  房玄龄一言不发,他是知道一些内情的。

  而且,他在来东宫之前,是在太极宫,正在跟陛下奏对。

  他很明白,陛下的不虞。

  长孙无忌与高士廉面不改色,不为所动。

  于志宁则是出声,道:“郑国公,殿下非是以报纸为真,礼部接到相关的公文,确实是发生了。”

  “什么?”

  魏征怒声道:“这等骇人听闻的事件,竟是真的?”

  “为何不见相关奏本?”

  于志宁淡淡的说道:“我将奏本递到了尚书省的。”

  当即。

  房玄龄与高士廉就成为焦点。

  奏本到了尚书省,却不见。

  那只能说是两人的问题。

  房玄龄道:“我一直没见到过礼部呈上的奏本。”

  话已至此。

  长孙无忌心头哀叹,舅父啊舅父,怎么越来越糊涂了啊。

  这下如何交代?

  高士廉心头微微苦涩,道:“殿下,奏本在我手上,臣没有第一时间上呈,是想派人调查清楚,免得出现捕风捉影,惊扰陛下与殿下。”

  长孙无忌心头暗松一口气,还算没有老糊涂。

  于志宁直接不爽了,“申国公这话是何意?”

  “难道说我礼部是没有经过核实查验的嘛?”

  “捕风捉影之说,简直是对礼部的污蔑。”

  “申国公怕惊扰陛下与殿下,难道我们礼部就不怕了?”

  “请殿下让申国公收回此言!”

  高士廉与长孙无忌属实没想到,于志宁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谁听不出来这是托词,大家不计较打个圆场就行了。

  如此较真干什么?

  高士廉道:“殿下,我可没有这个意思。”

  “于尚书不要过度猜测了。”

  于志宁冷笑道:“什么叫我过度猜测了。”

  “这话是在殿下当前,陛下在后,会议记录最终都要呈到陛下面前的。”

  “申国公这些话,我要是不反驳,落在陛下的眼里,如何看待我礼部?”

  “我礼部落下敷衍了事,办事不力的印象,你申国公来负责吗?”

  “申国公,说话是要负责的,这不是关起门来,是显得殿,是君王御前。”

  魏征不由侧目。

  可以啊小老弟。

  这攻击力十足,太过于犀利了啊。

  房玄龄狐疑,他有点不解,当初太子在这于志宁的教导下,是怎么成长的这么优秀。

  就这不假辞色的行为,自己听了都头疼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