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210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他给萧瑀画下的陪都大饼,江南士族仅仅凭着跟山东士族对着干,还远远不够。

  江南本身就要拿出,足以令朝堂刮目相看的本钱来才行。

  江南繁华富庶。

  想要有权,那必然要有取舍。

  你不能有钱又有权。

  不知道给朝廷上贡,还想立足朝堂,想屁吃呢?

  长安权贵的目光,又不能隔着万里之遥,看到江南锦绣繁荣。

  不让李世民,不让中枢大臣看到江南的能力。

  李承乾想要推动陪都的想法,都有点底气不足。

  想要江南陪都,势必要付出足够的代价才行。

  我皇太子给你们当急先锋,他们也配啊?

  还要他们自己成事才行。

  让长孙无忌把目光放到江南,是有多重含义的。

  一个是让山东士族有机会出气,敢跟我们对着干,狠狠的给我收刮他。

  一个是让江南士族出血,让他们知道,朝中无人,到底是有多艰难,会更近坚定的站在太子的羽翼下。

  一个是朝廷看到江南雄厚的财力,原来江南这么有钱,必须加大对江南的掌控。

  只要朝廷重视江南一带,李承乾就好以江南为基点,发展海上力量了。

  这是李承乾从整个大唐发展的全局角度去看待的。

  他不在乎个人得失问题。

  作为上位者,他是棋手,是落子之人。

  整个棋盘布局,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一个个棋子而已。

  他在意的,是自己的落子,自己使用的棋子,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与规划。

  仅此,便足够了。

  长孙无忌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一个棋子而已。

  民部尚书这个位置,让他坐,就是要去充当一个马前卒,一把利刃。

  他背后有山东集团。

  开发草原,长孙无忌肯定是偏向山东集团的。

  李承乾要的就是这个。

  山东集团只要对草原有心,出人出钱出力的办事。

  钱,随便他们捞。

  只要经营草原有成,李承乾就完成了自己的构想。

  至于山东集团攫取了多少钱财。

  他也不在乎,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吐出来。

  “对了。”

  “昨天刚到了一批,江南送来的海鲜。”

  李承乾偏头,吩咐道:“等会儿让冲弟,把海鲜送到舅父的府上,再派个厨娘过去。”

  “舅父也尝尝海鲜的味道。”

  “那味道,非是寻常之物能比的。”

  长孙无忌也来不及多想,道:“多谢殿下美意,臣却之不恭。”

  “这下算是有福尝尝东宫厨艺了啊。”

  李承乾笑了笑,东宫厨娘的手艺,长安闻名啊。

  “对了舅父,工部那边,你也盯着点。”

  “改进农具,这么久都没消息,他们到底有没有把心思放在上面。”

  他道:“这次朝廷拨了钱过去,再没有成果。”

  “不单单影响到耕种,也影响田地的开垦啊。”

  长孙无忌当即肃穆。

  他还有新增两千万亩田地的责任。

  太子什么想法,他考虑不过来,他要先考虑,一年怎么把这两千万亩给开出来了。

  搞不出来,就算完成八千万贯的目标,那功绩也会大大折扣,还有人对他指手画脚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他是知道的。

  农具效率不高,就当年下地耕犁的样子。

  别说两千万亩,就是一千万亩都够呛。

  所以,工部,你给本公小心点。

  “殿下放心,臣会随时关注的。”

  送走长孙无忌,李承乾笑容不减。

  这就是让长孙无忌坐上民部尚书位置的作用。

  他想要搞钱,就会想法设法的,找到任何能帮他完成责任的途径。

  八千万,两千万亩。

  就是压在长孙无忌头上的泰山。

  从经济,吏治,商业,农业等等方面。

  往后不用李承乾去说,长孙无忌也知道该去怎么做。

  我特么要是完不成,尚书位置不保。

  那你们也别想好过。

  这就是欲为尚书,必承其重。

第176章 亲耕礼,朝廷补贴大计

  一到春天,整个朝廷当前最重视的事务,便是春耕。

  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在为这一事务忙活。

  天子要行亲耕礼,做出劝课农桑的表率,祈盼丰年。

  是日,正直惊蛰,春分时节。

  天朗气清,春风微拂。

  李世民手扶贞观犁,李承乾牵牛在前,犁出一道道沟壑来。

  这项在百姓看来,无比寻常的一个举动。

  此刻,却代表着浓厚的政治意义以及庄严的象征意义。

  “这贞观犁,倒是省力许多啊。”

  “工部做的不错。”

  李世民颇为赞赏的说道。

  贞观犁。

  是工部在亲耕礼之前,研究出来的。

  正是曲辕犁,只不过名字却要契合当下。

  李承乾颇为欣慰,工部总算是拿出点成绩来了。

  贞观犁出现后,是要大大节省时间,减少人力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有了贞观犁,以前一家之口,可种十亩地的,如今能耕种二十亩还多。”

  “也有多余时间开垦其他荒芜之地。”

  魏征笑吟吟的说道:“赵国公,看来今年的两千万亩良田肥地,不用担心了啊。”

  长孙无忌当然高兴,道:“这是郧国公的功绩啊,贞观犁现世,可以说造福万民,功绩斐然……。”

  工部尚书张亮微微昂头挺胸,两宫混合双打后,工部总算是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了。

  “赵国公言重了,此全赖陛下的英明领导,太子殿下的密切关怀。”

  张亮道:“我怎敢居功?”

  李世民心情很是不错,笑道:“好了,我心里跟明镜似的。”

  “你郧国公带领工部臣工,能造出贞观犁来,没有辜负我与太子的期许。”

  “但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居功自傲,骄傲自满。”

  “当是沉心做事,再接再厉。”

  “给你工部的庙算,要做出成绩来,才能对得起天下人。”

  张亮拱手道:“臣谨遵教诲!”

  “辅机,贞观犁的推行,你是怎么打算的?”

  李世民走了两步,站到一旁,看太子扶犁,一手催促耕牛前行。

  长孙冲跟李治跑在耕牛前边引导。

  他嘴角微微含着笑意。

  “春耕已经开始了,目前想要在天下替换的话,可能来不及。”

  “所以,只能是先从长安周围开始,逐步推行下去。”

  长孙无忌说道:“想来等到秋耕,天下主要地区,就能更换完成了。”

  “等到明年春耕之时,尽量做到全天下百姓,都用上贞观犁。”

  “制作跟得上吗?”李世民问道。

  张亮接话,道:“不是太大的问题。”

  “工部接太子教令,商议之后,决定对外公布贞观犁的详细制作工艺。”

  “以朝廷与民间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贞观犁的产量。”

  “如此,满足天下更换需求,不是什么难题。”

  李世民点头,“这个法子不错,既能解决产量,满足百姓需求,也能实现朝廷推广目的。”

  他看向太子,眼神越发透着满意之色。

  作为皇帝,他认可太子的优秀。

  作为父亲,他也很高兴,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哎!

  说多了,苦楚只有他知道。

  “不过,这贞观犁,价值几何?”

  “百姓能否承担的起?”

  他收回目光,背着手朝一边走去,问道:“贞观犁省力,一人就能完成耕种。”

  “但一家青壮,却只有一犁一牛,岂不是浪费了?”

  “这一点,民部与工部考虑到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