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161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没有及时让长孙良彻底闭嘴。

  “我这就去……。”他转身就要走。

  长乐深深吸了一口气,道:“不用了,我已经让长孙良一家彻底消失了。”

  闻言,长孙冲回头错愕的看向长乐,旋即反应过来,道:“多谢公主。”

  “行了。”

  长乐摇头,“这事算是无妄之灾,谁也不知道家族的人,会这么胆大包天。”

  “这次是迫不得已,我才出手的,毕竟我插手长孙家的事,影响不好,怕舅父对我也有意见。”

  一般长孙无忌不在的时候,就会叫舅父。

  “所以还是要靠你自己,不要事到临头,还不知道怎么做。”

  “你知道这次如果闹开了,影响会有多大吗?”

  “父皇那边罢免舅父,把你阿耶丢在一边赋闲,都不是不可能。”

  长乐很清楚,国策才颁布传告天下不久,马上就有人借国策敛财。

  还被太子抓到现行。

  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讲,参与的人,都必死无疑。

  她深知父皇的性格,不知道就算了,一旦知晓,是绝对不会轻易饶恕的。

  所以,快速切割,把长孙良一家送走,是最合理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长孙家给父皇表态度,也是给太子一个交代。

  丢卒保帅,无非就是一个子侄而已,长孙无忌也分得清利害。

  “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长孙冲说道。

  他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

  虽说一些时候不太果断,经常吃媳妇儿的巴掌。

  但他上进心还是有的。

  “哎……!”

  长乐上前,打量着长孙冲脸颊上的五指印,柔声问道:“痛吗?”

  “痛!”长孙冲点头,指着胸口,“这里更疼。”

  噗嗤。

  长乐笑了,葱白的手指点着他的脑门,道:“让你没头脑的。”

  “不打你,是不知道涨记性。”

  “我知道太子哥哥,他对你很宽容了。”

  “其实有些时候,聪明机敏,反而不太算好事,你在太子哥哥身边愚钝迟缓点,可能太子哥哥还喜欢点。”

  长孙冲不爽,道:“我不傻好吧。”

  “你是不傻,有脑子。”

  “夫人,我们商量个事行不行?”

  “何事?”

  “往后在外别动手,回家打成不成?”

  长孙冲扭捏为难,道:“毕竟我是太子家令,你打脸影响不好。”

  “给我留点面子。”

  长乐不由嫣然一笑,“你还知道要面子啊?”

  “不然呢。”

  “行,以后给你。”

  她突然想到什么,道:“我听说舅公那边,要给太子哥哥选美人?”

  “是有这么回事,怎么,夫人要……?”

  长乐款款走了几步,道:“太子哥哥这么宠爱我的,我肯定要让哥哥高兴不是。”

  “这不太好吧,你不怕有人说你让太子沉迷女色,不务朝政?”长孙冲道:“这事还是舅公去做比较好。”

  “谁敢这么说本宫?”

  长乐冷声道:“就那些御史,本宫要他们看好。”

  长孙冲:“……”

  看他这样子,长乐也是无可奈何。

  算了,以后好好的调教吧。

  ……

  长孙冲偷偷摸摸的回到东宫,见太子正在看奏本,低头上前。

  李承乾狐疑的看了他一眼,左脸有点红,好像手指印。

  “殿下,长乐说明天来东宫看望太子妃。”

  长孙冲道。

  “冲弟,你脸上怎么回事?”李承乾答非所问,嘴角带着笑意。

  这小子回去,肯定吃巴巴掌了。

  长孙冲摸着脸,道:“公主赏的。”

  李承乾知道是长乐干的,也是觉得好笑。

  这大唐公主真是个个都能把自己男人,吃的死死的。

  轻则教训,重则动手。

  偏生骂不能还口,打不能还手。

  否则,就要吃大不敬的罪。

  “嗯,你去跟太子妃说一声,也好让她有准备。”

  李承乾说道:“另外,你安排下,朝议结束后,孤要去渭水天工坊一趟。”

  “是!”

  ……

  大朝议。

  群臣上殿,李承乾赶到,在山呼中,坐在自己的太子位上。

  这不是他首次监国,但也能算第一次。

  因为,今时不同往日。

  他这个太子含金量与威严,早已今非昔比。

  李世民不在,皇位无人,群臣看向太子席位上李承乾。

  “有事上奏。”

  朝议正式开始,众人商讨。

  大小事皆可上朝,但能上朝商议的大事,都是开小会商量,有定论的。

  所以基本上都是小事。

  但随着孙伏伽站出来上本,大事就来了。

  “臣奏本。”

  “日前,大理寺查明,长安县官府与地方勾结,侵吞霸占生育赏钱,婴儿月资。”

  “其行为骇人听闻,手段令人发指。”

  “证据确凿,案情明白,臣请严惩,以儆效尤。”

第141章 集体逼宫,要造反不成?

  殿内寂然。

  大理寺在长安县办案,怎么可能瞒得住,也没有隐瞒,大张旗鼓的查案抓人。

  连带着长安县令,正五品官员,也被投入大理寺诏狱之中。

  牵扯之事,他们几乎都知道。

  “殿下,此事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骇人听闻到极点。”

  高士廉站出来说道:“臣附议,严惩不贷!”

  他知道背后牵扯到长孙家,自己的外甥跟着陛下在北地。

  必须要站出来帮他表个态度,把罪名先定了再说。

  此外,长孙府派人来信,已经把该处理的人处理了。

  意味着事情,暂时牵扯到长安县令一级。

  至于长孙无忌如何在陛下面前有所交代,那他就爱莫能助了。

  房玄龄出声道:“案情已查明,对这等破坏国策,损坏朝廷威名,残害百姓的歹人,当从严从重处理。”

  大臣们站出来纷纷说话。

  这殿内,不少官员背后都是世家门阀。

  “殿下,事情由大理寺牵头,但是否还需刑部与御史台查验一番,不错漏一人,也不冤枉一人。”

  有官员说道。

  这人摆明是想把火,烧到长孙家去。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会,喊道:“御史大夫!”

  “臣在。”

  马周应声,李承乾问道:“你以为如何?”

  “殿下,臣以为案情明朗,事实确凿,御史台不用再查验。”

  马周当即说道。

  “刑部!”

  李承乾再问。

  刑部尚书刘德威是个武将出身的,他沉声道:“殿下,臣以为不用查了。”

  “大理寺查的很清楚明白,刑部没有异议。”

  卷宗上既已经写明,王先的靠山,长孙良一家畏罪自尽。

  可以说很明白了,事情就到这里。

  他们没必要追着不放,这边不是大问题,事情按照流程办就行了。

  大问题,是长孙无忌那边,如何在陛下面前交代。

  “好,既然如此,那就由三司论罪,从重从严严肃法办。”

  李承乾拍板,道:“此案,当广发天下各地官府,晓喻官吏,引以为戒,立身以正。”

  “国策,乃是我大唐兴旺发达,强盛壮大的保障。”

  “盛世,就需要人口。”

  “人口多了,国家才会富裕,民间也会富足。”

  “谁要是敢对抗国策,破坏国策,视同破坏盛世远景,破坏陛下要缔造盛世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