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145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陈领……斩首!”

  “斩首!”

  无数将士看着一个个将校被无情斩首,人人惊骇惧怕。

  以往大家藏点东西,也没有这么小题大做的。

  今日,却是因此掉了脑袋。

  “何三两,私掠财物,杖三十军棍。”

  “王二狗,杖三十军棍……。”

  军官处置后,轮到普通士卒。

  相比于军官斩首,他们面临的惩罚,不是斩首,保住性命,但也不轻。

  “哎!”

  孙思邈看的直摇头,“明明朝堂事后会论功行赏,为何偏偏管不住自己呢?”

  李道宗站在他身边,神色淡然的说道:“以前打仗养成的习惯,只不过那时候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现在不同了,再继续下去,问题会很大。”

  孙思邈问道:“殿下觉得对还不对?”

  “从感情上来说,我有些不忍,毕竟都是浴血沙场的将士。”

  李道宗叹道:“但从大局来说,这股不正之风,是必须要扼杀禁止的。”

  “情与法,这一次朝廷处置的很好了。”

  “只是斩首军官,其他士卒都是军棍,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军官才多少人?

  士卒又有多少?

  真要一视同仁,对士卒也斩首。

  那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影响,怕是会出现难以想象的骚乱来。

  但好在,朝廷也不是没有考量。

  杀军官,能狠狠震慑将士,也能减少动荡。

  同时封赏也下来了。

  如此恩威并施的行为,将士们也能看清楚,朝廷是赏罚分明的,该是你的错,你要承担,该是你的功,天子恩典,朝堂封赏也不会少的。

  “这一次朝廷下手太狠了啊。”

  一个将士低声说道:“那些军官,说杀就杀了。”

  “还好我没伸手,不然少不得要吃一顿军棍的。”

  另外一个将士说道:“谁说不是呢,我们一个队的,队正斩首了,还全军通报,他家乡官府,还要通报一通。”

  “另外一伙的伙长,这会儿吃了军棍,还在医治呢。”

  “我们伙长就很正直,要不是伙长严令,怕是我们也要遭难。”

  大家说着就看向他们伙长,只见他们伙长这会儿正在擦拭着一把刀。

  他们不由沉默。

  知道那把刀,是伙长弟弟的。

  但这次战事,却死在了战场上,最终埋入英烈陵园。

  “有些事情,你们不要讨论,也不要觉得朝廷不公。”

  伙长放下刀,他听到了手下的议论,“朝廷对战死英烈,是怎么做的,大家心里都清楚。”

  “有英烈陵园,还对遗孀家属诸多有待。”

  “更有英烈之家的牌匾!”

  他说着不由自豪的昂头,他家也有了。

  是他弟弟为国战死得来的。

  他伤心弟弟的战死,但英烈之家,却足慰他弟弟在天之灵。

  想到家中亲人见到,他心里的难过,也好受得多。

  “我听说,这次战事后,陛下要在长安承天门前,树立大唐英烈慰灵碑。”

  “各地官府也要修建,让天下人祭拜。”

  “天子有封赏,这是利,英烈殊荣,这是名。”

  “名利,我们都有,为何还要伸手去拿一些不该拿的东西呢?”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众人点头,深以为然。

  就在这时,一个校尉走了进来。

  “许孝。”

  “跟我走一趟,这次你要去长安了。”

  ……

  “薛礼。”

  狄仁珪笑吟吟的走进营帐,薛礼有点疑惑,“狄指导,有什么喜事,这么高兴?”

  “当然是天大的喜事。”

  狄仁珪道:“这次,你表现优异,军功不小,是我新军第一。”

  新军虽然在前期战事,没有参与,但后续战事,新军却是一鸣惊人。

  尤其是薛礼,带着手下几十号人,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斩杀薛延陀数位大将,俘获数百上千人,其中不乏有薛延陀大臣贵族。

  可是把全军给震惊了。

  就连李绩当时也过问。

  这等猛将,怎么会是新军一个小伙长。

  “朝廷对新军的封赏,暂时没有下来,不过,你要代表着我们新军兄弟,去长安接受表彰了。”

  新军与其他大军不同,毕竟才三千人,如何封赏还需要从长计议。

  到底是扩编,或者是调动,都没有定论。

  “表彰?”

  “我何德何能……。”

  薛礼有点错愕。

  军中要遴选百人前往长安,这在军中传开了的。

  百人乃是军中最强,军功最大,几乎已经成为全军将士的共识。

  这是代表着他们去的。

  “你要是不够格,谁还够格啊。”

  狄仁珪夸张的说道:“你一个人,可把我们新军的威风都打出来了。”

  “以后谁还敢说我们新军只会搬尸挖坑,入他娘的,当场就跟他急。”

  前期做事,还是被其他军的将士所调侃。

  新军本来觉得没什么,但也经不住这样的戏说啊。

  好在薛礼打出新军的威风来。

  狠狠的打脸那些嘴碎之人。

第129章 给点灭族的压力

  长安。

  许多人发现,近几日出现不少方士的身影,街头巷尾能见到不少表演神奇法术的高人,引得百姓拍手称好。

  李淳风经过之时,不由摇头。

  现在有多爱表现显摆,到头来就会知道有多惨。

  他堂堂太常博士,转眼间,一道太子教令就被调去渭水边了。

  李淳风怎么也没算明白,自己是怎么沦落到要跟天工打交道。

  那是他这个道士干的事情?

  “前景晦暗不清,难道我后半生就在天工坊度过了?”

  “哎……!”

  李淳风喝着茶,独自伤悲。

  不久后,一人到来,他瞧着悲苦皱眉的李淳风,笑道:“我观你面相,福星高照,命途转顺,高官厚禄指日可待,可不能忘了贫道啊。”

  “道兄是来取笑我的?”

  李淳风瞪眼。

  袁天罡失笑,坐下后道:“我还没计较道友将我送到太子案前。”

  闻言,李淳风也无奈,他有什么办法。

  太子要求他给名单,袁天罡之名,相面之才,君臣皆知,他敢隐瞒不给,如何能不给?

  “我这也是给道兄一道机缘。”

  “我谢道兄美意啊。”

  两人闲聊两句,袁天罡说道:“最近少有见到道兄,这天工坊如何?”

  “忙。”

  李淳风摇头道:“一切由无到有,都在兴建之中。”

  “不过,我倒是要与一众匠人,遵照太子的教令,打造可用水力之物。”

  “我需要主持大局,轻易离开不得。”

  “这次回来,也算忙中偷闲吧。”

  他说到这里,突然话锋一转,道:“我回城之时,见到许多道友。”

  “太子准备何时召见诸位道友?”

  袁天罡道:“明日。”

  “这么快。”

  “我就是来向你打听太子心思的,也好做准备。”

  “你有相面之能,难道还看不出?”

  “太子乃是君王,岂能擅观君王,此等冒犯,我可吃罪不起。”

  李淳风思索片刻,道:“太子召见,我也不清楚起用意。”

  “你见机行事就行了。”

  袁天罡:“……”

  得。

  来了当没来。

  ……

  魏征一到东宫,就发现许多道方之士,不由皱眉。

  他早年也是游方道士,知道许多道士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坑蒙拐骗过了,糊弄把戏,故弄玄虚却是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