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第109章

作者:请你吃大面

  “殿下,松州站急报,吐蕃二十万大军逼近松州,情况有些危机……。”

  内侍快速禀报道。

  “怎么回事?吐蕃还有两日抵达松州,消息才传回来?”

  李承乾神色一沉,“按照时间推算,这会儿吐蕃怕是已经在攻打松州了。”

  “殿下事出有因……。”

  内侍讲述情报迟缓的原因。

  “松赞干布也是够能忍的。”

  李承乾冷笑连连,也怪不得吐蕃情报出问题。

  人家沿途截杀扣押,能够传回来,都是东厂付出巨大的伤亡。

  大唐不是不知道吐蕃要犯边。

  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时间罢了,但对各处都下达了严令,不得有任何懈怠。

  “松州站站长,郑安世担心松州不知消息,猝不及防下,酿成严重后果,想提前告知松州方面,让他们尽快做好准备。”

  “他随身带着太子信物,在不被信任,万不得已的情况会使用。”

  李承乾点头。

  他给出的唯一一个信物,就是松州站。

  目的就是在军情危急的时候动用。

  一旦动用,东厂这个组织,就相当于暴露。

  所以他是对张思政再三交代,绝对要在无法处理的情况下使用。

  这次,松州站用了,情有可原,暴露也算是值得。

  若是没有用到,也再好不过。

  “不管用与不用,松州方面的消息,估计在今天就能传到了。”

  李承乾并不担心,松州都督韩威,牛进达,李大亮,看到他的信物,会无动于衷。

  要是他们敢无视太子信物,导致松州战事出问题。

  战事一定,回头就要遭到李承乾的清算。

  他们承受得了,来自东宫太子的清算?

  ……

  李承乾在等。

  在等太极宫那边,关于松州的消息。

  直到夜幕时分,才有消息传来。

  河间郡王,卫国公,郑国公等人连夜入宫。

  他们一动,李承乾心头明了,松州有消息来了。

  否则不会这么晚了,还会大动干戈。

  “松赞干布?”

  “吐蕃王朝?”

  “孤不让你四分五裂,跪在孤的面前,孤就不姓李!”

  次日一早。

  李二派人来东宫,请李承乾去太极宫议事。

  等到李承乾赶到,昨晚到的人都在,一群人正在吃早饭。

  嗯?

  不是。

  一个吐蕃,让你们熬了一个通宵,讨论一晚上。

  值得这么小题大做的?

  “太子来了。”

  “吃了没有?”

  “正好一起。”

  李二精神头还很足,不像是熬夜的,招呼着李承乾坐下。

  当即就有内侍端上来分食的东西。

  “边吃边说。”

  李二道:“昨夜,松州送来急报,吐蕃二十万大军逼近,如今应该已经交手了。”

  “太子,你先看看急报。”

  李承乾也不能说知道了,他大致浏览了一番,点了点头,没有发言。

  “太子有什么话要说吗?”

  “陛下与诸公熬夜商议,想来也有应对之策,我就不献丑了。”

  “额……。”

  李二欲言又止,看向魏征,你劝劝太子,发表发表意见啊。

  魏征装没看到,往嘴里送东西。

  其他人也不开口,太子不发言,还能强迫不成?

  没办法,李二的想法落空,最终只能早早了事。

  但他让群臣离开。

  谁知道就接到消息,长孙无忌等人转道去东宫,还是太子下的令,同时还把申国公等人也叫去东宫。

  河间郡王等武官没有接到令,都回家去了。

  但这也把李二给气坏了,差点没掀桌子。

  给你机会不说,非要在东宫开小会是吧?

  老子都消气了,不跟你计较,你个小兔崽子还要赌气到什么时候?

  ……

  “吐蕃蛮夷,松赞干布小儿,胆敢兴兵来犯。”

  “已有取死之道。”

  李承乾道:“诸位,你们有什么想法?”

  这次,没有于志宁,没有孔颖达。

  他们还埋头苦干,查找古籍,专心在《唐礼》一事上。

  在场的是高士廉,萧瑀等人。

  “殿下,陛下有心把吐蕃二十万大军给吃掉,哪怕是吃不下,也要把他们打残。”

  长孙无忌道。

  “这很难吧?他们打不过一退回吐蕃,就无法追击了。”

  “正是如此,我等才商议了一晚上。”

  搞了半天,李二之心这么大啊。

  一口灭掉吐蕃二十万兵马,有点太异想天开了吧。

  “不管陛下如何心思,这一次,不能单从军事上反击。”

  “我大唐要展开全方位制裁,必须肢解吐蕃,让他们四分五裂。”

  李承乾正色道:“首先,所有对外贸易商税,全部提高两倍,尤其是茶叶,盐,布匹等重点物资,提高五倍。”

  “其次,全面封锁各处商道,只许从指定商道对外贸易,任何敢于走私贩卖,以死罪论处。”

  “最后,传告各国之主,严禁跟吐蕃任何途径交易,任何敢于与吐蕃交易的王国势力,即视为冒犯大唐天威,形同谋逆不臣,我大唐必出兵讨伐之!”

  “告诉他们,大唐提高贸易商税,皆是吐蕃酿成的苦果。”

第103章 长乐要富得流油了

  大唐的商税很低。

  也正是商税低,才造就商业繁荣。

  但对外并不存在关税一说。

  这对大唐的税收来说,不得不说是严重的缺失。

  李承乾提出两倍,乃至于五倍的商税,听起来很夸张,但在他看来,已经足够手下留情了。

  对外贸易,那些行商,谁不是赚得盆满钵满的?

  如此发达的商业,税收竟然比不上农税。

  就很扯淡。

  他这次,就是要提出关税观念,禁止任何不通过对外商市关卡的贸易活动。

  商人吃的满嘴流油,没道理国家却没有几个钱入账啊。

  “殿下。”

  “这是不是有点太过激进了。”

  高士廉提出反对的意见,“我朝商业繁荣,就是因为商税低的缘故,两倍还在可接受的范围。”

  “五倍之多,商人怕是要大为不满。”

  “要是导致贸易停滞,货物流通,怕是不太好吧?”

  房玄龄点头,道:“对外贸易中,我们也是占了大便宜的。”

  “提高对外商税,势必会提高商品价格,从而出现价格过高,无人购买的情况。”

  长孙无忌想了想,劝说道:“殿下,能否少提高一点呢?”

  众人都有不同的意见。

  要么觉得提高太多,会出现不小的影响。

  要么觉得不该提高。

  李承乾一一听完,发现他们都有一个问题,完全没有站在国家税收的立场去考虑,反而是站在提高商税的影响上。

  “我大概明白了。”

  “你们所担忧的,无非就是卖不出东西,又或者是其他各国承担不起高昂的价格,从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纷争。”

  “目前应该专心对付吐蕃,安抚其他各国,不让他们生事。”

  “对还是不对?”

  李承乾问道。

  “殿下说的不错,是有这方面的顾虑,既然要专心对付吐蕃,封锁吐蕃即可,没必要把其他国家也针对了。”

  “哎!”

  李承乾不由摇头,“孤问你们一句话。”

  “大唐封锁跟吐蕃任何贸易交易,再严令各国不得跟吐蕃有任何途径交易。”

  “你说,西域各国乃至于薛延陀,他们到底尊还是不尊?”

  他点名,道:“房师,你能保证,他们真的慑于大唐天威,暗地里不敢跟吐蕃交易吗?”

  “这……。”

  房玄龄一时无言,众人也是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