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37章

作者:顾止

  而且太子扶苏所说的也的确有理,普通黔首承担不起研究、试错的成本,但是并不代表秦国,以及身为秦王的他也承受不起。

  区区数百上千人的人力资源,以及几百上千亩的土地田亩等资源,纵然全部打了水漂,对他来说也不会有半点心疼。

  但是只要能够出一点点的成果,那么受益的将会是大秦的数百万老秦人,以及上千万的原来六国黔首。

  而得到这份受益的老秦人与原六国黔首,自然也会更加拥护秦国,支持他这个秦皇嬴政!.

  如此一来,老秦人应当便不会与他离心离德,原六国黔首应当也会更容易归顺于他,更愿意成为大秦新的“老秦人”。

  再加上之前的变法,两相叠加,他就不信未来大秦还会亡在“自己”手上!

  而天下各地的老秦人,以及原来的六国黔首,在听到天幕上的太子扶苏说“使用草木灰来辅助耕种,能够肥沃土地,提高粮食的产量”之后,皆是眼前一亮!

  在这个时代,黔首都是不识字的。

  像在耕种的时候,什么时候应该浇水、什么时候应该播种、什么时候应该锄草等等。

  这些耕种经验,基本都是依靠一代又一代的黔首父子,在一年又一年的循环重复的耕种过程中,彼此口口相传传下来的。

  而这种耕种经验的传承方式473,可以说是非常不稳定的。

  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口头传承的耕种经验有残缺,进而导致耕种方式又倒退回去的情况也不奇怪。

  再加上气候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同样的耕种经验方式,放在两、三百年之前合适,但是放在两、三百年之后就不一定仍然合适了。

  另外普通黔首的试错成本太高,容错能力也太低。

  一般是不会有多少的黔首胆子大到敢拿自己一家老小来年的吃穿,作为赌注去实验新的耕种方式的。

  所以普通黔首如果想要优化一点点自己的耕种方式,提高一点点自己的粮食产量,那基本都是需要通过漫长的岁月慢慢堆积出来的。

  而黔首一旦真的试验成功,并且掌握了一点点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式,那么几乎九成九以上的黔首都会选择牢牢地捂在手中。

  当作自家决不外传的耕种经验,然后小心翼翼地通过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传承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黔首想要找到一种真正可靠的、明确的、能够提高自家粮食产量的方式,可以说是难之又难。

  除非说,他们能够遇到像农家这种专门研究耕种的知识分子的帮助。

  毕竟与普通耕种的黔首相比,农家子弟懂得主动总结耕种经验,也知道将这份耕种经验用竹简记载下来,然后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农家子弟。

  这种稳定而又有效,并且代代更新的耕种经验的传承方式,对于普通的耕种黔首而言,可谓是降维打击。

  但问题是,农家子弟才有多少人,而天下各地的黔首又有多少人!

  哪怕农家子弟人人都知道使用草木灰来辅助耕种,能够肥沃土地,提高粮食的产量。

  但是即便他们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将这一点点内容真正教导给全天下所有的黔首。

  而现在借助天幕的便利,至少天下黔首在这一刻是全部都知道了使用草木灰来辅助耕种,能够肥沃土地,提高粮食产量的。

  只不过具体的使用方式,可能还需要天下黔首去仔细摸索而已。

  而且有了天幕上的太子扶苏的肯定,即便不知道草木灰的具体使用方式,但是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大胆的黔首敢于去尝试。

  这比起之前那种完全不知道草木灰,并且也不敢去尝试使用草木灰的情况,已经要好太多、太多了。

  “仅此一言,便足以惠泽天下众生!”

  “太子扶苏,可谓贤矣!”

  某处村庄之中,穿着粗布麻衣,坐在田埂上,脚下还沾着凝结了的泥巴,年过六旬的陈相,抬头看着天幕上的太子扶苏,不断颔首称赞道。

  “太子扶苏如此重视黔首,并且想要改良黔首的衣、食、住、行与耕种,想必始皇帝观之,应当也会对我农家重视起来。”

  “我农家,或许也将成为秦国的国之大法,得到秦皇的重用!”

  一旁同样作一副耕种黔首打扮,年过五旬的陈辛也是忍不住激动起来。

  他和大哥陈相原是儒家大儒陈良之徒,只不过后来被农家思想所吸引,被许子所折服。

  于是便改儒学农,投入到了农家许行门下。

  甚至还因此引来了儒家孟子与农家许子的一场辩论!

  那场辩论的输赢,他们不太好说。

  反正最后农家也是因此一鸣惊人,成为了诸子百家之中较为有名的一家。

  不过可惜的是,在那之后也并没有哪一家诸侯国,因此而比较看重农家学说。

  再加上许子更加看重的是黔首,而非是贵族。

  所以对于诸侯国与贵族不看重农家学说之事,他也不在意,直接转头就带着一众农家学子游走天下各地,专门教导黔首如何更有效的耕种。

  而在许子去世之后,他和大哥陈相便算是农家新的掌门人。

  只不过与昔日许师在时,农家门徒多达上百人相比,他们现在的农家门徒也就只有壮年者十余人,少年者三、五人。

  陈辛也是真的担心,等他和大哥也相继去世之后,搞不好农家在下一代,或下下一代就彻底消失不见了。

  这样的担忧,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自春秋战国数百年以来,昔日的诸子之说多达上百家。

  但是现在仍然稳定传承下来的诸子之说,大概也就剩下数十家罢了。

  而在这数十家中,依然鼎盛的也就法家、墨家、儒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这几家而已。

  其他的诸子之说,像什么计然家(研究国家经济的)、名家(研究逻辑思想,严谨辩论的)、小说家等。

  基本都和他们农家差不多,也就是大猫三、五只、小猫一、两只,说不定哪天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在劝课农桑,丰衣足食!”

  “而论及农桑衣食,这天下间又还有哪家能比我等农家更懂?”

  “农乃国本,只要天下人还需要衣食耕种,那么我农家便不会真正消亡。”

  陈相看出了自己弟弟的担忧,温声宽慰道。

  不过随即,陈相又笑道:

  “当然,农家现在能够大兴的话,那自然还是现在便大兴的好!”

  “只要始皇帝以及满朝公卿不蠢的话,那么等到天幕结束之后,估计就会派人来请我们入咸阳了。”

  “不过在那之前,我们还得要对外放出消息,得让始皇帝他们知道我们在这里才行。”

  像前些年始皇帝迎诸子百家博士入秦的时候,他们是看不起秦,又或者不想入秦,所以才不去的吗?

  不!

  那是因为他们待的地方太偏僻了,等他们收到这个消息之后,距离诸子百家博士入秦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这个时候等他们再赶到咸阳的话,至少又是一、两个月过去了。

  这一前、一后,便是大半年过去了。

  想着其他诸子百家的博士都已经入秦大半年了,他们农家学子才匆匆赶过去的话。

  一来,可能会给其他诸子百家博士一种他们农家倨傲的错觉。

  认为他们农家看不起秦国,看不起秦王,也看不起其他诸子百家,所以才会姗姗来迟。

  二来,也可能会被其他诸子百家觉得农家贪图名利,所以一听到始皇帝的召唤,不管多远都立刻跑来入秦。

  作为诸子百家之中,唯一一个真正能够下到田地里和黔首一起耕种的学派。

  他们虽然不好名利,但是他们也不能让其他诸子百家认为他们是一个好名利之徒。

  于是在思索再三之后,陈相、陈辛等农家门徒便当做没看到始皇帝发下的诏令,选择继续待在乡村教导黔首们耕种。

  这一次为了避免之前那样的事情再度发生,陈相决定这次主动点,好让始皇帝找他们也找的更快一点。

  “好,回头我便让人去告知秦吏,让秦吏将农家子弟在这里的消息透露给始皇帝。”

  陈辛点了点头应道.

第六十章:父王设九卿,我欲立六部【求订阅,求全订】

  【听完太子扶苏的话语之后,秦王嬴政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不过很快,秦王嬴政便有了决定。】

  【毕竟正如太子扶苏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成本投入对于他来说,乃至于是对秦国来说,都不算什么。】

  【即便全然一无所获,大不了秦国就去打打韩国(韩国:你礼貌秦国?)、打打赵国(赵国:请给点尊重)、打打魏国(魏国:望保持距离),这份~损失也就回来了。】

  【但是如果一旦有所收获,并且这份成果能够普及到全秦国老秦人身上的-话。】

  【那么搞不好这一份收益,比他去打韩国、赵国、魏国(韩、赵、魏:秦王你别太过分了)等诸侯国的收益来的更高!】

  【所以思虑片刻后,秦王嬴政也决定同意对研究如何改善黔首的衣、食、住、行,以及耕种等各方面的事宜,进行一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

  【不过具体应当如何投入,秦王嬴政又看向了自己的太子扶苏问道:“对于研究如何改善黔首的衣、食、住、行,以及耕种等事宜,你可有什么想法?”】.

  【虽是询问,但是秦王嬴政的语气却很肯定。】

  【毕竟按照自己这个长子兼太子的性格作风来看,扶苏如果没提出这个问题也就罢了。】

  【但是扶苏既然能够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就说明扶苏肯定对此思索过相关的解决方案。】

  【哪怕扶苏没能思索出一个具体而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至少也会像“军功爵制度”问题那样,有一个大体上的解决方向。】

  【而这些内容对于秦王嬴政来说,也是比较有启发的。】

  【“我想让父王将此事,交由我来负责。”】

  【太子扶苏也是直接道。】

  【秦王嬴政微微一楞,而后问道:“为何想要负责此事?”】

  【他倒是没有想到扶苏居然会想要亲自负责这件事。】

  【不过这件事对他来说,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让他交给太子扶苏来负责的话,也不是不行,刚好可以借此开始稍稍锻炼一下太子扶苏的能力。】

  【所以如果太子扶苏能够给他一个稍微合适一点的理由的话,那么他就将此事交由太子扶苏负责也行。】

  【“此事虽然是涉及天下数百万,甚至是上千万黔首的民生之事。”】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终究也还是一件不确定能否有成果、收获的小事、琐事。”】

  【“对于父王而言,大抵派遣一个位高而权卑责轻的人来负责此事便足以。”】

  【“恰好,我身为秦国太子,身份、地位足够高,有我参与,也能够彰显父王对此事的重视。”】

  【“同时,我才年仅五岁,过了年,也不过才是六岁。”】

  【“即便最后一无所获,甚至于是搞砸了,用一句小儿玩闹也就足以轻飘飘带过去了。”】

  【“不会对父王、秦国,又或者是我自己的脸面有什么折损。”】

  【“而且在我六岁到十五岁的这十年期间,除了需要好好学习诸子百家的治国之道外,也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事情需要我来做。”】

  【“所以我也想要找一件对秦国、对黔首,乃至于是对我自己都比较有意义、且有意思的事情来做。”】

  【“研究如何改善黔首的衣、食、住、行,以及耕种等各方面的事宜,便是其中之一。”】

  【太子扶苏端正着小脸,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听到太子扶苏这么说之后,秦王嬴政便已经在心里决定将此事交由太子扶苏来负责。】

  【不过他还想要再考一下扶苏,看看扶苏还能不能再给他亿点点意外之喜。】

  【随即,秦王嬴政接着问道:“如果这件事交由你来负责的话,那么你准备怎么去做?”】

  【听到自己父王的询问,太子扶苏也是将自己早就思索好的答案说了出来:“父王设九卿,我欲立六部!”】

  【秦王嬴政眉头一挑:“何谓六部?”】

  【太子扶苏声音清脆地解释道:“六部,曰户、曰吏、曰农、曰工、曰礼、曰刑!”】

  【“其中户部,掌钱财;吏部,掌人员调动;农部,掌耕种之研究;工部,掌器具之专研更新;礼部,掌读书识字与礼;刑部,立法度,掌监察,惩不法!”】

  【“这六部是我观察父王设置的九卿,模仿设立的。”】

  【听完太子扶苏所说的六部之后,秦王嬴政当即便明白了这六部的作用。】

  【只是,这设立的是六部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设立的就是一个小朝廷呀!】

  【所谓的户部,便是他的治粟内史;所谓的礼部,便是他的奉常;所谓的刑部,便是他的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