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止
但是厌恶归厌恶,即便是他们也是不得不承认太子扶苏的聪慧远超常人。
而这么聪慧的太子扶苏,他所提出的造反之言,说不定非常有可行性,值得他们好好参考、借鉴、学习一番。
是的,六国遗贵是把太子扶苏所领悟的新墨家思想之言给当成了造反的思想主张。
毕竟能让人根据太子扶苏的言语,创建出一个新的国家,甚至还有可能让最普通的黔首百姓也能登临如同秦王一般的国君之位。
在六国遗贵看来,如果这都不算是造反的思想主张的话,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造反的思想主张?
如果他们好好参考、借鉴、学习一下太子扶苏所说的造反的思想主张的话,那么说不定他们可以以此推翻秦国与始皇帝那个暴君的统治,复辟他们的故国。
一想到太子扶苏的造反的思想主张被他们利用来推翻秦国与始皇帝那个暴君的统治,一众六国遗贵也是忍不住笑了出来。
同时,一众六国遗贵看向天幕上的太子扶苏也是难得的顺眼了两分。
就在天幕下,众人的期待之下,天幕上的太子扶苏也是开始说出他所领悟的新的墨家思想之言。
【太子扶苏理了理自己的思绪,然后看向一脸热切、期待的相里季说道:“孤所领悟的新墨家思想之言,可以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墨家三派合一又两分,分为墨天与墨人!”】
【相里季默默重复念叨着太子扶苏的最后一句话:“墨家三派合一又两分,分为墨天与墨人......”】
【过了好半响,相里季方才抬头看向太子扶苏道:“墨家三派合一这一点,我大致能够明白。”】
【“意思应该是要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以及邓陵氏之墨这三派的墨家门人子弟,重新合并成原来统一的墨家。”】
【“后半句又两分,以及结合下面那句分为墨天与墨人,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应该是要将三派合一之后的墨家,又再重新分成两派。”】
【“其中一派叫做墨天,另外一派叫做墨人。”】
【“但是我不太理解,如果后面墨家还是要分裂的话,那么一开始的三派合一又有何意义呢?”】
【“另外,又为什么要分出墨天、墨人这两派呢?”】
【“墨家保持一个整体不可以吗?”】
【“还是殿下所领悟到的新墨家思想之言中,有极端对立、无法调和的墨家思想主张,所以才又不得不分裂出墨天与墨人这两派?”】
【看着满脸疑惑的相里季,太子扶苏开口解释道:“之所以会有墨天与墨人这两个派别,是因为孤发现了墨家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可能。”】
【“所以孤便根据这两种可能,将墨家分成了墨天与墨人两派。”】
【“所谓的墨天,即专门研究天地自然万物之真理的墨家学派。”】
【“所谓的墨人,即专门为了创造一个无国君、无贵族公卿、人与人之间无有贵贱尊卑之分,人人平等的国家而藏器于身,随时伺机而动的墨家学派。”】
【听到太子扶苏的最后一句话,秦王嬴政便忍不住眉头直跳。】
【虽说之前他就已经做好太子扶苏将会说出一些大逆不道之言的心理准备,但是太子扶苏说出的话语,也太过于大逆不道了吧!】
【其中研究天地自然万物之真理的墨天一派,可以忽略不提。】
【但是为了创造一个无国君、无贵族公卿、人与人之间无有贵贱尊卑之分,人人平等的国家而藏器于身,随时伺机而动的墨人一派,简直是大逆不道到了极点!】
【即便是他也难以容忍得了墨人这样的学派的存在!】
【甚至别说是他了,所有的国君、贵族公卿都无法容忍得了墨人这样的学派的存在!】
【因为墨人这样的学派,其根本目的可以说就是为了掀翻国君、贵族公卿而存在的。】
【而比起眉头直跳,甚至隐隐想要开口打断太子扶苏继续说下去的秦王嬴政,相里季则是以五体投地的大礼,朝着太子扶苏参拜:请殿下教!”】
【在这一刻,相里季堪称是以尊敬墨家墨子的态度来尊敬太子扶苏。】
【看着大礼拜下的相里季,太子扶苏伸手虚托道:“季师不必如此多礼,孤自会将我之所思所想,尽数告诉于季师!”】
【待到相里季重新起身之后,太子扶苏方才接着说道:“先说墨天一派,孤在通读墨家各个经典之言的时候,发现墨家墨子有一个与其他百家诸子截然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墨家墨子似乎在以某种方式,去探寻、研究、理解天地自然万物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然后试图去找出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否蕴含了某种只是纯粹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的规律。”】
【“最后,再根据这些规律,去发明各种各样的工具事物造福黔首百姓。”】
【“比如说,一块数百斤的巨石,如果想要移动它的话,那么除非是天生神力,否则即便是一个成年壮汉想要移动它也是难之又难。”】
【“但是,墨子却是注意到如果能借助一根棍子,再加上一个支点的话,那么即便是一个稚儿幼童也可以轻松撬动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又是什么呢?”】
【“在研究使用棍子和支点撬动巨石这个现象的过程中,墨子将支点到重物一端的距离称作本,把支点到另外一端的距离称作标..0”】
【“最后指出本标省力的原因,乃是本短标长的缘故。”】
【“于是利用本短标长可以省力这个规律,墨子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撬物器具,专门用以撬动各种沉重、大型物品。”】
【“又比如说,这一块数百斤的巨石,虽然可以通过本短标长的方式轻松撬动,但是想要高高抬起来依然非常困难。”】
【“但是,墨子又注意到如果能够借助绳制(滑轮)辅助的话,却是可以省力而轻松提举起重物。”】
【“又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以及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又是什么呢?”】
【“在研究使用绳制(滑轮)辅助提举起重物这个现象的过程中,墨子将把向上提举重物的力称作挈,把自由往下降落称作收。”】
【“最后指出挈收省力的原因,乃是挈与收反的缘故。”】
【“如果日后想要方便或省力地提取重物的话,不一定只有利用斜面这一种方式,用绳制(滑轮)以升降重物的装置也是可以的。”】
【“于是利用挈收可以省力这个规律,墨子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绳制(滑轮),专门用以抬起移动各种沉重、大型物品。”】
【“再比如说,墨子还注意到光线照入小孔同箭的射入一样,即光是直线传播的。”】
【“从物体高处射入的光线到达壁的下方,从物体低处射入的光线到达壁的上方。”】
【“人足在下,蔽着下光,故足的影成于壁的上方,人首在上,蔽着上光,故首的影成于壁的下方等等。”】
【“可以说,有许多天地自然万物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都被墨子一一探明、总结出来。”】
【“并且也都利用这些现象原因背后的规律,去发明出各种各样的工具事物,最后造福天下黔首百姓。”】
【“但是相较于整个天地自然万物来说,如今墨子所注意到,并且研究、探明、总结出来的各种事物现象出现的原因与规律,还是太少、太少了。”】
【“说是沧海一粟也不为过,还有很多、很多天地自然万物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规律,是我等如今尚未知晓的。”】
【“比如说,像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这个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准确地测量出来,而不是用一些虚无缥缈的词语来形容呢?”】
【“又比如说,像天下到底有多大,这个又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同样准确地计算出来,而不是用一些虚无缥缈的词语来形容呢?”】
【“再比如2.8说,像为什么人不可以飞,而鸟却可以飞呢?”】
【“是因为鸟有翅膀,而人没有翅膀吗?”】
【“如果给人装上翅膀的话,那么人是否可以像鸟一样飞翔呢?”】
【“如果给人装上翅膀也无法像鸟一样飞翔的话,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让人实现飞翔于天的想法呢?”】
【“又再比如说,为什么所有的东西往上丢之后,最后它都会掉落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空呢?”】
【“是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我们,以及丢上半空的东西吗?”】
【“还有像天为什么会下雨?”】
【“大地为什么会干旱?”】
【“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
【此刻的太子扶苏,便如同一个对天地自然万物各种现象都充斥着无穷好奇之心的稚子幼童一般,一口气说了一大堆为什么。】
【最后太子扶苏方才为墨天一派总结道:“以上说的这些天地自然万物各种现象,以及其他没有说到天地自然万物各种现象。”】
【“它们出现的原因,以及其背后蕴含着什么奇妙的规律,还有利用这些规律又可以发明出什么神奇的器具来造福黔首百姓,便墨家墨天一派后要力究的内容。”】
【“孤希望将来有一天,刚刚说的那些现象墨家墨天一派的门人子弟都能够研究明白,并且掌握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着的规律。”】
【“最后做到真正知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世界有多大、东西向上丢为什么会往下掉、让人也可以与鸟一般飞翔天际等等。”】。
第二百三十六章:诸子眼中的天地宇宙,能够飞天的墨家与公输家?【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众人看着太子扶苏所说的墨天一派未来要研究的东西,全部都懵了。
天有多高?
地有多厚?
世界到底有多大?
这是能够准确测算的出来的吗?
像这样的问题,以往并没有什么才智之士去认真思考过。
因为在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前,诸侯列国的国君与文武百官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攻伐、吞并他国,又或者是如何抵御他国的入侵。
同样其他诸子百家的才智之士,所思所想的也是如何才能够让诸侯列国的国君采纳自己的治国思想主张。
进而让这个动荡不安的天下,重新回归到他们所设想的稳定秩序之中。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绝大部分的才智之士都将自己的目光与思考聚焦到了“人”,以及由“人”所衍生而出的各种社会问题身上。
只有极少部分的才智之士,才会将自己的目光眺望到天地自然宇宙万物之上。
但是他们在对于天地自然宇宙万物思考的时候,也大多将天地自然宇宙万物与“人”相互联系起来,赋予天地自然宇宙万物种种“人”或“非人”的概念。
比如说,孔子曾言:“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
孔子认为“天”是天地自然宇宙万物的代表,具有精神性和神圣性,?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并且与诸侯国君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所以诸侯国君主的施政态度是能够影响治下的气候变化的,认为“天”之所以会降下灾异,是因为国君失德而引发的。
强调的是人类与宇宙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以及人类在维护宇宙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孔子更加关注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宇宙本身的构成或原理。
又比如说,孟子曾言:“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同样也把“天”视为天地自然宇宙万物的代表。
但是孟子又21进一步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一个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并且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强调的是“天”作为自然理法和道德原则的存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对自然的责任、使命。
可以说孟子更加关注的是“天”所代表的道德对于人的影响,而不是“天”本身的构成或原理。
当然,也有一些才智之士认为天就只是天,无有外意,不与人有关。
比如说,荀子曾言:“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荀子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并且认为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同时进一步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认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更是认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
自然界和人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
甚至荀子还明确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直言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可以说在对“天命”的认识、理解这一方面,荀子与孔子、孟子都截然不同,甚至是相悖的。
这也是为何孔孟两派的儒家士子会强烈排斥荀子一派的儒家士子,甚至隐隐想要开除荀子的儒家学籍,否认荀子为儒家先贤的原因。
因为在孔孟两派的儒家士子看来,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的先师、先贤,你荀子作为儒家的后辈不紧跟孔子、孟子的步调也就算了,居然还屡屡唱反调!
这简直就是打着孔孟的旗号反孔孟!
所以孔孟两派的儒家士子,又如何能容忍得了荀子。
不过荀子虽然意识到天是自然天,有它自己不变的运行规律,并且更是主张要认识、利用这种自然规律来为人服务。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