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73章

作者:无垠石

  裴行俭和黑齿常之一起退下,他们还有很多细节要进行处理。

  “殿下,长安来人了!”

  武行突然走了进来,向李承乾说道。

  长安来人?

  李承乾眉头一挑。“宣!”

  片刻之后,一个内侍走了进来,看得出来,其是风尘仆仆,皮肤黝黑干裂,从长安而来,爬山涉水,吃了不少的苦头。

  这都只是为了来传递李世民的旨意。

  “武行,去给公公倒碗水吧。”

  李承乾吩咐道。

  “奴婢多谢太子厚爱,不过还需要长孙副总管在,才能宣读旨意。”

  那内侍看了看左右,并没有发现长孙无忌的身影。

  “来人,快宣长孙副总管,前来城主府。”

  李承乾目光幽幽,这旨意怕是和自己这个不疼舅舅有很大的关联。

  长孙无忌不一会儿就匆匆赶来,其脸色不是很好,可以说上还有几分惊恐和不知所措。

  年轻内侍,看见人都到齐了,于是便打开了圣旨。

  “太子李承乾一意孤行,擅自更改战略部署,使得东征军陷入危难之中,罔顾圣命,令其回都,不得再干扰军务。”

  李世民无比果断,在得知李承乾擅自更改作战部署,且让一群新兵蛋子统领军队后,权衡利弊之后,就下达了更改主帅的主意。

  他比任何人都知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他可不允许李承乾这般的胡闹,一个不慎,就会重蹈隋炀帝覆辙,让十数万将士葬身于高句丽境内。

  这是李世民的考量。

  “特令长孙无忌为东征行军总管,负责东征一切军务,按照既定战略部署进行。”

  内侍念完,看向了李承乾。

  “长孙总管,你说这旨意本宫接还是不接呢?”

  李承乾的声音之中,透露着冰冷无比的寒意。

  这不就是,自己的下属员工,向上级打小报告,把自己了吗?

  李承乾也还以为长孙无忌老实,没有想到还是背后一刀。

  这也是从莱州出发之时,长孙无忌上都奏书。

  一来二去的,便是两个多月,局势都大变了。

  面对李承乾的责问,长孙无忌不由得满头大汗,谁会料到,李承乾这么精通算计,将百济和新罗玩弄于股掌之间。

  仅用一万人,就攻占了百济全境。

  之前,更是用百济的钱财,收服百济军心,让百济彻底的降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长孙无忌略微慌张的开口道。

  “太子殿下,长孙仆射,你们这是要公然抗旨,可是知道后果?”

  “太子殿下,还是随奴婢回都吧,不然殿下和奴婢都会无比难做的。”

  那年轻内侍善意的提醒道。

  “陛下私底下还说了,这不能怪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无战阵经验,本来就不该任命太子殿下为三军主帅的。”

  见李承乾还是没有要领旨的意愿,内侍太监再道。

  这是太子殿下,他一个小小的奴婢能如何呢?

  “军情紧急,此时本宫不便回去,另外你回去之后,也不会遭受处罚,百济已被平定,归属大唐,刘仁轨破高句丽卑沙城,围困建安,亦是取得了重大战果,此等军情已经传回了长安。”

  李承乾说道。

  李世民不就是怕这些兵败吗?

  如今他分兵共进,都是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了重大战果。

  “另外,临时换帅,会影响士气,之后回京,本宫自会向陛下请罪的。”

  “武行,送这位,小公公下去休息吧!”

  大殿之内,只余下了李承乾和长孙无忌。

  “长孙副总管,到底是谁告本宫的御状呢?军队之人中有坏人啊!”

  李承乾的目光落到了长孙无忌的身上,其言不言而喻。

  以前的敲打,可能还是太轻了。

120.第120章 长孙无忌跑路 战局危势

  120.

  “军情急报,下官亦只是将殿下的战略部署上书陛下,没有想到会引出如此大的误会,此次下官与来之的内侍一同回长安,向陛下说明清楚。”

  长孙无忌脸上露出一丝担忧,他知道自己这次算是彻底得罪了李承乾,但此时已经无法挽回局面,只能选择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不然,等待他的将不知道是什么?现在他只想尽快回到长安,远离这个已经被他激怒了大唐太子。

  长孙无忌承认了下来,而且还以退为进,他深知在这里现在是没有半点用处了。

  如今更是交恶于李承乾,日后的日子只会更加难过。

  于是顺理成章的请求回长安。

  对于此,李承乾肯定也是十分乐意的,谁喜欢一个打小报告的下属呢?

  “如此也好,与陛下讲明情况便可。”

  李承乾也顺势答应了下来,长孙无忌一走,水军、百济军和新罗军都在无人能够左右。

  长孙无忌行军副总管的权力可不是盖的,加上其在朝堂以及长孙世家的地位,很多的将领,都是很服从其命令。

  也只有李承乾一直压其一头,才未能看出其的影响力。

  如今长孙无忌自告奋勇离开,李承乾更是求之不得,不用费心再去牵制了。

  “那下官,便前去准备了,内侍也急于回去复命。”

  长孙无忌躬身告退。

  李承乾不语,看着长孙无忌离开的背影,若有所思。

  希望长孙无忌明大势吧。

  两日之后,五万联军由唐、百济、新罗三方组成,向北挺进,逼近高句丽边境。

  而高句丽显然早已有所准备,战线收缩,重兵囤积于边境之上。双方形成了对峙之势。

  渊盖苏文亲自坐镇中军,面对联军的庞大数量,也不敢轻易行动。

  渊盖苏文深知高句丽处于劣势,于是决定改变战略,坚守山城,以此来抵御联军的进攻。

  只要等到寒冬来临,这些地区的粮草运输将会受到影响,唐军和联军自然也会不攻自破。

  只要熬过这几个月,再集中兵力消灭百济和新罗也为时未晚。

  然而,高句丽军队选择固守城池,使得裴行俭和黑齿常之之前的战略计划落空。面对这种局面,他们必须重新思考应对策略。

  此时,李承乾命令林志将此次运来的霹雳火分成三份,分别送给刘仁轨和李勣各一份。

  李承乾也料到了,在攻克高句丽山城之时,唐军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希望能够通过霹雳火这种热武器来打破僵局。

  整个战局已经陷入了对峙的状态,双方都在等待时机,寻找突破口。

  这场战争的胜负还难以预料,但双方都明白,接下来的战斗将异常煎熬。

  之前唐军连下几城,都是打了高句丽军一个措手不及,如今他们都反应过来了,加强了城防,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能攻破城池了。

  李道宗与李勣成功汇合后,他们率领着六万大军对盖牟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但却久攻不下。

  盖牟城中有三万守军,而且这座城市城墙坚固,人口众多,要想攻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时,就是在这座盖牟城下遭遇了惨败,损失了无数的兵力和将领。

  当时隋朝号称拥有百万大军,这让高句丽最终选择了投降。而现在,李勣满打满算也只有六万步兵和骑兵。

  “李总管,北边的探子传来消息,发现从平壤方向有四万高句丽的步兵和骑兵正在向盖牟城赶来支援。“薛万彻望着李勣说道。

  显然,高句丽对盖牟城非常重视,不惜从各个城池调集了四万大军前来增援。

  “此外,之前从辽长城怀远赶来支援的两万高句丽军队一直在浑河北岸,对我们虎视眈眈。“李道宗补充道。

  这支军队,中断了李勣部和新城的联系,如同一把钢刀斩在了大动脉之上。

  将唐军的兵力再次分散,也是欲要夺回新城。

  李勣当初采取围点打援的计策奏效,以重兵围攻玄菟城,引得盖牟城和新城派兵支援。

  而让张士族领一万军士偷袭防守薄弱的新城,一战而定,共陷新城,也尽歼灭来犯之敌。

  防御三角城被破,玄菟城军士见势不妙妙,弃城而逃,都逃进来盖牟城,聚兵于一处,防备唐军。

  而从怀远支援而来的高句丽军进驻浑河以北,阻断了唐军的联动。

  如今看来,唐军反而陷入了高句丽军队包围之中。

  李勣沉稳的看向绘制的地图,久久不语。

  “李总管,末将愿领五千精骑,破北岸高句丽之军,与张士贵将军汇合。”

  薛万彻请命道。

  入高句丽以来,他一场像样的战斗都没有打过。

  而张士贵却是屡立功勋。

  “不可,北岸高句丽军居于高尔山,山势陡峭,不利于骑兵作战,虽不是山城,攻打其也是不低于盖牟城。”

  李勣摇了摇头,如果是那样好攻打,那两万高句丽军早就被灭了。

  高句丽军本土作战,太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了。

  新城就是建在高尔山上,与建立在千台山上的盖牟城互为犄角。

  高尔山,千台山和浑河就是天然的屏障,高句丽的防御城池就依山傍水,给攻城造成了极大难度。

  可不像中原地区那样,是无险可守,才建立城池,他是在险上再建险城,攻城的难度相对而言,就上升了十数倍。

  “如果不破局,我军反而会陷入绝对的被动之中,而且后军的粮草还未跟上,如果不能攻破盖牟城,只能无功而返。”

  “让张士贵将军前后夹击这股高句丽军,定能破之。”

  薛万彻急道。

  “未必可行,高句丽军想要攻陷新城难,但是张士贵他们想要攻占据山而守的高句丽军同样难。”

  李道宗也是不同意薛万彻这样冒进的建议。

  新城乃至是所有的高句丽山城都有那样的一个特点,你想攻打城池难,但是城池中的守军想要反攻,同样是非常艰难。

  因为通向城池的那道路是无比的艰险,进出都是如此。

  “以我之见,还不如领五千精骑突袭平壤而来的四万高句丽军。”

  李道宗在地图之上,猛点了下去,他要吃掉这一支部队,那样不但危机可解,还可以狠狠的打击盖牟城的军民士气。

  “此计虽险,但也不失为一条妙计,先围歼来犯之敌,围点打援。”

  李勣摸了摸泛白的胡子,点了点。

  “另外,派兵想方设法,通知张士贵,到时候领他出兵,牵扯住高尔山的高句丽军。”

  五千精骑想要吞下四万步骑大军,真的有点痴人说梦,李勣准备派大军围杀之。

  而围攻盖牟城的人肯定会变少,更可能会被高句丽反袭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