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45章

作者:无垠石

  记录的正是,今天在武庙发生的一切简洁要语。

  “好,先印发一千份,传遍长安城中,之后在陆续让不良人传入各州县之中,让所有天下之民都知道国中大事。”

  活字印刷术的生成,李承乾是有更大的作用,那就是实现皇权下乡,让大多数都民众都知道国事。

  这能够避免有心人的煽动。

  百姓并不愚昧,他们更多的是蒙在鼓中罢了。

  因为信息差的缘故,就被很多别有用心之人操作。

  这一张小小的纸张,却能起到稳固政权的重要作用。

  “好,下去以后,我马上让皇家报社加快印发。”

  骆宾王开口道。他如今是皇家报社的主编,文学斐然,也算是人尽其用。

  骆宾王虽也是入仕,但并不通畅,也足以说明其能力了。

  而在赋予皇家二字,就是让时报赋予了权威性。

  在百姓的心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是不会弄虚作假。

  “还有,时报之上不得只报喜不报忧,但是你们也要注意其中的尺度,让皇家社报引领百姓,而不是扩大恐慌。”

  李承乾继续说道,他要全力引导舆论。

  在古时,可千万不能小看舆论的力量,一个故事传来,就是谋反大事。

  做好舆论处理,也就是赢得了民心。

  “我会谨记殿下之话!”

  骆宾王回道,皇家报社建立的初心,李承乾都有和他们说过。

  “底层百姓对于国家政策都不了解,你分几期做出均田制利害说明,以及禁止行为和处罚条款,分发下去。”

  只有让百姓知道了缘由,才会对那些不合理的剥削进行反抗。

  想要改变大唐之后的命运,让大唐永垂不朽,需要做到太多了。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让底层百姓富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抵抗灾难,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

  而李承乾要做的这一切,可以说是与统治阶级背道而驰。

  他们要做的就是永远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让你一天都为温饱而努力,没有精力去想象其他的。

  这样的百姓才是最好奴役的。

  又以忠孝义去禁锢百姓的思想,让他们对这些剥削者,还感激戴德。

  但是百姓才是所有物资的创造者,这样一来,就会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生产力,这不是在进步,而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在退步。

  所以,李承乾就要在思想和行为之上,对其进行解释。

  皇家报社的意义非常重大,是思想解放的开端,解放百姓创造力和想象力。

  儒家的思想传承已久,想要解放,也不是立马就能完成的,这要在潜移默化之间进行。

  “这都已经进入到了拍期之中,等印刷完了武庙留名篇章之后,均田制等政策讲解,也会进入印制。”

  这都是有计划的进行着。

  “过几日,本宫将要离都了,东宫之中的运转,就要你们劳心了。”

  李承乾看着两人不紧不慢道,显得对于两人很是信任。

  “这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高文敏和骆宾王齐道。

  而另一边的李大亮,在离开东宫之后,就直接入宫觐见李世民了。

  “你也是来进谏的吗?”李世民有些疲惫的倚靠在龙椅之上,眼中闪过了一丝不耐烦之色。

  他刚刚就应付完几位大臣的谏言。

  进谏?

  李大亮满头疑问,躬身道:“陛下,臣不是来进谏言的,而是为水泥这神物而来,此物利于千秋,臣想让朝廷拨款于工部,修建水利工程,预防各河道的水患。”

  之前,李承乾已经和他讲述过了水泥的特效,原本不信,但是见到了武庙之壮举,也让他看到了水泥的神秘力量。

  建筑堤坝,防御水患是肯定的。

  但是如今是多事之秋,战争、军饷,以前没有为钱财考虑过的李世民,此时也不由变得头大起来。

  他神色缓和了很多,对于李大亮也是另眼相待,这是真正的肱骨之臣,能为上位分忧,让李世民很欣慰。

  “李尚书也知道,如今朝廷正是用钱之际,怕是工部的建造要往后推了。”

  本来,工部之事,在六部之中本来就被看重。

  “陛下,徐州河道受灾严重,如果不加以建造,来年再到汛期的话,那么灾情就会比今年还要严重啊。”

  李大亮硬着头皮说道,这不仅是他要有所建树,也是太子的叮嘱。

  李世民沉思片刻之后,才开口道:“朕会让户部拨钱款,配合工部在徐州的建造。”

  “陛下圣明!”

  李大亮心满意足的告退,准备大刀阔斧的建立自己的功勋。

第77章 白面书生刘仁轨 奉命出征

  

  屏退了李大亮后,李世民又宣布了不再面见臣子的令执,然后便迈步朝着后宫走去。

  不出意外地,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走向了武才人的宫殿。

  自从长孙皇后去世之后,他真的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孤独的人,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内心的喜怒哀乐了。

  然而,近一年来,他惊喜地发现武才人竟然能够理解他的心思,而且当他遇到疑惑时,武才人还能和他一起商讨解决办法。

  无论他是否习惯这种改变,武才人都成为了他倾诉心声的重要对象。

  “陛下看起来心情很不错呢,想必武庙祭奠一定进行得非常顺利吧?”

  武才人款款迎面向李世民走来,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善解人意和对李世民的关心。

  “嗯,确实很顺利,武才人,快过来帮朕松松肩膀。”

  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一丝疲倦。

  “陛下,您看起来有些疲惫,要不我去请太医来看看吧?”

  武才人贴心地建议道,眼中满是关切之情。

  “老毛病了,一遇到天气变化之时,身上就疼痛,是之前战斗奔袭所遗留下的病根。”

  李世民躺在床榻之上,享受着武才人的按摩。

  “给事中大人,宫里来人了!”

  长兴坊中,一间较为清贫的院落里,一个仆人急匆匆的喊道。

  宫中来人!

  刘仁轨放下手中笔,猛的站了起来,脸色阴晴不定。

  “给事中大人,不会又是侍中刘义府在圣人面前又进来大人的谗言了。”

  府中的管家,不由担忧道。

  “走,去迎接!”刘仁轨不敢怠慢,而是快步走出,无任何事,他都不能轻慢了宫中内侍。

  太监又称为内侍。

  “给事中大人恭喜了!不,应该是恭喜中郎将大人了!”

  宫中内侍一脸的笑意,在刘仁轨还未行礼之前,便抬手祝贺。

  为宫中之内侍,他如何不知道,刘仁轨深受太子青睐。

  “不敢,还请刘侍进里屋。”

  “来人,去外面买包上好的茶饼来。”

  刘仁轨为官清廉,府中就显得很清贫,就没有茶叶这种奢侈品。

  也是因为其也看不惯其他官员贪墨,所以经常会刚正直言,也就引得了李义府等人的不满。

  这就是在断他人的生路,要是李世民听之,那些个人还不要脱下一层皮。

  所以在官场之上,刘仁轨也不尽如意,时常被弹劾。

  “不用如此破费,奴家就是过来传圣人旨意的。”

  刘内侍将一卷黄布交给了刘仁轨。

  “刘侍,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刘仁轨躬身接过,认真的看了旨意,要让他随水军出征,并官拜水军左卫中郎将。

  “中郎将大人,你这还要多谢太子殿下的举荐。”刘内侍含笑说道,手抱拳礼,往天拱。

  太子殿下?

  刘仁轨更懵了,自己和太子并不熟啊,连一句话都没有说上。

  处处透着诡异。

  “中郎将大人,奴家还要回去复命,就告辞了。”

  刘内侍躬身告退。

  而刘仁轨还呆立在原地,想不通其中的关键。

  “主家,大喜事啊!”

  一边的管家兴奋的说道,一脸的喜色。

  “是不是喜事,还不知道呢。”

  刘仁轨摇了摇头,他也没有参加过兵事,这是赶鸭子上架。

  还任了一个中郎将的官衔,这是四品下的实权官。

  在其之上,也只有一两个将军的军衔比他大了,是要指挥军队作战的。

  对于他来说,真的不知道是祸事还福事,不过为国尽忠,他也是当仁不让。

  刘仁满脸凝重之色朝东拜了拜,怎么说,自己都是升官了。

  ……

  临近出征了,李承乾还是有很多不放心,对于自己的产业也都在转了一遍,事无巨细的又交代了一遍,才放心离去。

  鬼使神差般的,又走到医堂之中。

  行至医堂,求诊之人,还是那般的多。

  远远看去,就看见孙若诗还在为人行针灸。

  “今天先到这里吧!我心神消耗太多了。”

  孙若诗对着门外的患者说道,行针是很需要精力集中。

  人体穴位众多,又排列紧凑,针灸可以救人,同样可以杀人。

  “听说月中,就要行军了吗?”

  孙若诗收取银针后,淡淡道。

  “嗯!月中就要走了,也没几日了,今日是来告别的。”

  李承乾也是无比的淡然。

  “对了,孙老神医没在吗?”

  他来了多次,都未见到孙思邈的身影。

  “爷爷入太医院编写药方去了,已经很久没有回医堂了。”

  孙若诗走出了庭院,在里面待了很久,很郁闷。

  “孙老神医以绝学留世,此功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