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355章

作者:宸庭

  范商缩了缩脖子,不太确定地答道。“林邑国?”

  “笑话!”

  甘宁冷笑出声道。“汝是在此处装疯卖傻?还是连此前派人送去给罪人区连的文书内容都一无所知?”

  “今林邑县乃我大汉故土象林县,本便是我大汉疆域,不过是罪人区连裂土而自立。”

  “我大汉乃是礼仪之邦,亦有君子仁德,不欲动用刀兵酿成无边杀戮。”

  “故便给与了尔等一个机会,限期一个月内将林邑县与所侵占的日南郡土地归还回来,再让罪人区连自缚到此,方可不再追究此前种种无礼冒犯之事,否则大军一动,便将林邑国碾成齑粉。”

  “而林邑县既然需归还回来,尔等如何还能自称林邑国?”

  范商听得浑身大汗淋漓,口中发苦,对于顾均所带的文书内容自然是一无所知。

  那文书,仅仅只有区连一人看到,还被区连给隐瞒了下来。

  给予范商的命令,也就是携重礼前来拜见日南郡郡守虞国,试探一番日南郡是否有什么异常罢了。

  “这……这……”

  范商结结巴巴了好半晌,愣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范商不知道怎么答,甘宁却是替着范商开口道。

  “莫非,罪人区连的意思是不欲归还林邑县?那汝前来此处,莫非是宣战?”

  范商闻言,吓得几乎是当场又要跪下了。

  那连绵数里的大营,那一个个雄壮且兵甲齐备的汉军,让范商根本就没有底气开这个口,更怕造成了什么误会,自己就走不出这个大帐了。

  “不不不不,大汉将军误会了,我王向来崇敬大汉,甚至就连林邑国都以汉话为主。”

  范商连忙开口辩解了起来。

  “只是……只是我王也需要一些时间准备才能将土地送上,所以派我先来送礼,以安大汉将军之心。”

  这一刻,求生欲拉满的范商已经顾不得区连的想法,当场便是胡诌了起来,打算先蒙混过关再说。

  而虞国此刻骤然开口道。

  “我所派往占城的使者顾均,如今何在?”

  范商闻言,身形猛然颤了一下,有些吞吞吐吐地答道。“正……正在占城王宫之内为贵客,被我王礼遇。”

  然而,在场之人哪有一个蠢人。

  范商那惶恐惊惧的反应,无疑透露着一股欲盖弥彰的意味。

  下一刻,甘宁豁然起身,冲着范商怒目而视,厉声喝道。

  “说!汉使顾均,今何在?!”

  被甘宁这威势一吓,范商只觉得心脏都要随之漏了一拍,深知恐怕难以掩盖的情况下,只得紧张到极点地答道。

  “正在帐外的棺柩之中。”

  此言一出,帐中众人均是微微色变。

  即便是早已有几分预料的虞国,此刻得了确切的消息也不禁悲痛莫名。

  “好胆!!”

  甘宁与孙策的桌案几乎是同时被踹翻,异口同声地怒喝出声。

  这让甘宁与孙策两人相视为之一愣,然后便是三步并做两步地朝着范商走了过去。

  而看着甘宁与孙策那一副怒火冲天的模样,范商连忙跪地求饶,道。

  “这,这都是林邑王肆意妄为而行,我已经尝试劝说林邑王,让他勿伤汉使,我是无辜的,我是心向大汉的……”

  然而,范商那卑微的求饶却是越发激起了甘宁与孙策的怒火。

  孙策更是直接拔出腰间汉剑,怒声道。

  “堂堂汉使已被尔等卑贱小人所杀,辱我大汉太甚!今便先诛了你这条断脊之犬,再待我前去占城取下区连头颅,方可祭汉使的在天之灵。”

  说罢,孙策提前汉剑便是直接想冲着范商砍了下去。

  孙策或许不认识顾均,但当顾均代表的是日南郡而去,代表的是大汉而去。

  那么顾均被杀,此举无异于主动与大汉宣战。

  大汉是礼仪之邦,派遣汉使而去,便是汉使的举止再如何嚣张,那可都是一种礼仪之举,代表着爱好和平的大汉还是愿意给你一个和平的机会。

  然而,汉使被杀,那便是要掀开大汉的礼仪面纱,好好见识一下礼仪面纱之下的大汉獠牙。

  “住手!”

  骤然,徐盛猛然地喝止出声。

  孙策略微一顿,汉剑依然搭在范商的脖子处,激得范商的脖子寒毛直竖,一动不动。

  “为何?”孙策朝着徐盛问道。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徐盛同样也是满脸愤怒,但还是沉着脸地开口劝阻道。

  “我等所代表的是主公,也是大汉,不可肆意妄为给主公与大汉留下污点,若是此刻也斩了此獠,岂非是让大汉与这等蛮夷小国相似?”

  这一句,说动了正值激愤的孙策。

  旋即,孙策胸膛急促起伏了一阵,搭在范商脖子处的汉剑往上一挥,直接将范商的一只耳朵给削了下来。

  “啊!”

  范商下意识地发出一声痛呼,一手本能地捂着伤口,但迎着孙策那怒火冲天的双目,连忙强忍了下来不敢再度出声。

  “之所以仅去汝一耳,乃是为了留汝一耳,且给我记好了。我孙策不日必定亲至占城,将尔等尽数生擒活捉,尔之头颅也暂且记挂在脖子上,他日到了占城,我再亲自摘下来。”

  被孙策言语之中的霸气所慑,范商完全不敢反驳,只得连连磕头,感谢孙策的不杀之恩。

  下一刻,一只脚踩在了范商的肩膀处。

  尤其喜欢以脚踩人的甘宁,俯视着范商,冷声道。

  “将汝所知汉使之事尽数说出来,否则我大汉即便是礼仪之邦,不斩来使,也说不得汝还要留下些什么东西。”

第481章 勇气可嘉

  此刻,范商哪里还敢硬气?

  除了将自己也曾呵斥顾均之事隐瞒了下来外,几乎是竹筒倒豆子一般尽数给说了出来。

  听罢了顾均为大义而慨然赴死,未曾有损大汉丝毫颜面之事,帐中便是连最为理性的周瑜都不禁红了眼眶,且有些懊悔提议如此遣使之事。

  周瑜本以为大汉立国数百以来,已多次因汉使被害而兴兵灭国,周边诸国理应知晓汉使这个身份所代表的是什么。

  再加上周瑜并非是日南郡人,并不是很清楚林邑国向来对日南郡以及大汉已经傲慢到了什么程度。

  且大汉向来都有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

  所以周瑜提议遣使之时,还当没有预料到林邑国的胆子居然如此之大。

  至于从范商口中复述而出的顾均嚣张话语,周瑜更是不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

  上国使节访一蛮夷之国,态度嚣张一点,语气霸道一点,怎么了?

  莫非是大汉使节不配以如此语气对蛮夷之国说话乎?

  这一点莫说是周瑜不会觉得如何,谁要是觉得大汉使节对外应该卑躬屈膝,便是如今大汉的诸多大儒都会跳起来抽对方嘴巴子。

  大汉自从北击匈奴,南征南越,西开都护府之后,历来对外都是如此强势的。

  “顾均,不堕大汉之威,大丈夫也!”

  徐盛率先对此进行着表态。

  “若是顾均未死,如此男儿当与之一醉方休。”甘宁也是流露出感慨之色。

  “日南郡,亦有大丈夫!”周瑜有几分感触地说着。

  惟独孙策没有吭声,冷冷地盯着面前的范商,吓得范商两股战战地开口道。“我……我已经都说了,饶命啊,饶命啊……”

  孙策一脚将范商踹翻在地,道。“滚!且将适才我所言一字不漏地告知罪人区连,我不日将至占城。”

  “是是是。”

  如获大赦的范商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了出去。

  而在范商仓皇离开后,以着军帐之中的众人也是纷纷出来,然后命人打开棺柩。

  看着棺柩之中人首分离的顾均,众人俱是悲怒交加。

  且林邑国明显没有什么好的缝尸匠,仅仅是早早处理了一下。

  所以徐盛当即便让人找来了军中的缝尸匠,也好让顾均能够完完整整地入土为安。

  秦汉时期以来,军中皆喜爱以首级论军功。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久病成医,让军中向来不乏掌握优秀缝尸技术的士卒,以便于为自家的袍泽修补身体。

  等重新将顾均的身体修复过后,虞国对于徐盛大为感激之余,亦不禁是悲从中来地开口道。

  “吾尚有一个不情之请。”

  “虞府君但说无妨。”徐盛答道。

  虞国缓缓地开口道。

  “我这妻弟历来喜爱我汉家文化,只可惜生于日南郡,难有先生教导,故以他平日里就时时向往中原,希望有朝一日能一睹大汉的中原风光,所以不知能否请徐将军将他带往中原寻一繁华之地安葬?”

  “若如此能全顾使的一二分心愿,徐盛必定安排妥当。”

  顿了顿,徐盛接着开口道。

  “且关于顾使之事,盛亦会如实记载呈于主公面前,由主公亲自向朝廷请功,记于史书之上,让后人传唱纪念之。”

  “如此我便代妻弟谢过徐将军了。”虞国感激地说道。

  而在一侧旁听的孙策听罢,相对于顾均的身后事,孙策更关乎的是其他事,问道。

  “顾使可留下后人?”

  “有一子,已快十岁。”虞国答道。

  由于十余岁往往便会成亲,所以即便顾均看似二十余岁的年纪,有个十岁的儿子不是什么稀奇事。

  且这个年纪,也让孙策颇生几分感触。

  孙策犹记当年初遇老师,似乎自己也是这个年岁。

  当即,孙策略微犹豫过后,开口道。

  “若是虞府君相信我,可将顾使的幼子交给我照料。此前我曾听闻老师有意在各地寻觅天赋异禀的少年孩童亲自教导之,我准备将顾氏幼子推荐给老师。”

  “若是其能被老师所看重,他日……可就是国士侯门生的身份,足可保一生富贵无忧。”

  顿了顿,孙策不忘补充道。

  “即便老师没看上他,我亦会将其收为义子,放在身边教导。”

  虞国闻言,顿时流露出几分狂喜之色。

  随着虞国近来与徐盛等人的接触,自然是从徐盛等人口中了解到扬州牧刘备与国士侯李基的事迹,以及相当一部分如今大汉的局势。

  因此,若是顾均之子能被国士侯收为门生,必然是未来可期!

  “可可可!!”

  虞国几乎是瞬间就答应了下来,甚至就连原本因顾均而生的悲痛都冲淡了几分。

  或许顾均此生未能亲眼目睹大汉的繁华,但其子能代之而一睹之,想来顾均在九泉之下也足以瞑目了。

  且为表对顾均的敬佩,徐盛主动将“汉使出访林邑,而被林邑国所杀”之事传遍三军。

  一时间,三军激愤。

  此事,就宛如是戳中了汉人的某些底线一般。

  上至将校,下至士卒,无不愤怒。

  完全不用徐盛激励士气,三军士气已然高涨到了难以置信的高度。

  徐盛见此,也不拖沓,诸多准备早就已经安排就绪,即日便率领着两万五千大军拔寨往南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