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干卿底事
刘裕他不一样,他比较务实,进城后就直奔汉光武帝刘秀坟墓……边上的一颗杏子树。
“据说这是全洛阳最好吃的杏子树,果然好大一颗!”
他这么告诉岳飞,而后轻身跃到树上,身后披风在天风里翻卷,开始摘果实,杏子如雨点一样从枝头噼里啪啦落地。
岳飞无奈,折回来时路,接了一杯泉水递给他:“陛下,来。”
刘裕端起杯子,豪气干云地一饮而尽道:“不愧是洛阳啊,泉水都比别处更甘甜。”
岳飞:“……”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水是用来给你洗杏子的?
他在这里感叹的功夫,刘裕已经剥开杏子皮,一连吃了四五个,连声招呼他快来尝尝。
岳飞在他身边坐下,神色沉静,看天风摇摇吹过树叶,满川溪动,江山如画。
这里毗邻城市的西南角广阳门,路边有王侯宅邸荒废已久,迎着斜阳,苍茫了万古岁月。
刘裕问他:“那处有燕子正在飞的,昔日是何方人家?”
岳飞仔仔细细打量了好几番,不是很确定,本想说让李清照过来看一眼吧,忽然在倾颓的门楣间,找到了一些别样的字迹:“这是你家。”
刘裕无语,你怎么上来就骂人呢?
好在,岳飞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话有歧义,又纠正道:“这是刘阿斗亡国之后,从蜀地北上,关押在洛城的住宅。”
刘裕一怔,回忆起自己曾穿成刘阿斗,在季汉位面的北伐时光:“看来,世间的因缘际会果真奇妙。”
那个位面的后汉世宗版本的刘阿斗,宏开伟业,光复汉室,还都长安。
他离去的时候,赵云、魏延等人征战半生,业已卸甲归田,安享天命。诸葛武侯也已经白发如雪,到长安城外,渭水之侧,折柳为他送行。
不知道为什么,他看着眼前凋敝残破的旧宅,回忆着当时的场景,和那群与他相处半生的季汉故人,心中忽然生出了许多怅然。
原来那些人,在本位面,早已经抱憾而终了啊。
光阴浩荡如洪流,屈指几度经秋。
刘裕忽而产生了一个念头,霎时间,便觉得心口一阵滚烫:“鹏举,孤想要做一件事。”
岳飞目光温和地看向他:“陛下。”
刘裕沉声说:“我们不是有跨位面红包吗,在打入长安、天下一统的那日,孤要让他们——让那些立志于北伐,但终究因为种种原因含恨折戟,抱憾而终,致死都未能攻城过江的战士,都一起来作个见证。”
长安被留在了最后一战,多路大军即将形成合围之势,如今只剩羌人在此困守,攻占也只是时间问题。
刘裕想要对他们说,胡寇凋亡,诸夏宁静,天下复归于一统,你们所期盼的一切都已经实现,不必再有遗憾,放心地离去吧。
岳飞有些惊讶,但转瞬却明白了他的意思,击节赞叹道:“好!河山既复,当请万方来贺,一补平生恨事!”
但因为他们的道具是红包,并非郑成功那样的战魂点将碑,只能进行一次传输,内容也十分有限。
到底该如何安排才最合理,才能最大限度让别人参与进来,这是很需要推敲的一个问题。
最终,经过刘宋位面的全员商议表决,众人选出了古往今来北伐失败、最为惨烈遗憾的八个人,到时候分别发出八个跨位面红包,告知喜讯。
他们一共有十个红包,毕竟是关键道具,剩下两个就留着以后备用好了。
……
大军云集,水陆并进,主力从潼关攻克,进入关中地带。
但也有一支偏师小队绕到了后方,想试试能不能从洛水那边,一直驶向洛水的源头,从那里找到一条通往关中的水路。
很不幸,此路不通。
不仅不通,而且沿着洛水驶着驶着,居然就进入了深山,直接搁浅了啊!
山的尽头有一座荒村,此地百姓因为大山阻隔,处在一种比较与世隔绝的状态,更是从未见过船只行驶,如今看到刘宋大军前来,纷纷惊呆了!
男女老少如同围观猴子一样,挤满了沙滩边,看着船队指指点点,发出了快乐的笑声。
众人:“……”
这些原住民好生活泼!
众人无可奈何,只得下船,费了好一番功夫才把搁浅的船只挪移出来,顺着窄窄的水道沿路返回。
等他们耗费了数十日,再次回到出发点的时候,发现,天啦噜,潼关已经被攻克了,大军已经打入长安城了!
众人:“……”
我们在外面一路飘零,走水路想抄近道,仿佛抄了个寂寞!
本次随军的颜延之若有所思,决定将这一桩趣事记录下来。
许久之后,他到好友陶渊明家做客,恰好拿出了当时的日记。
陶渊明看了,对这个追溯洛水源头,在洛水尽头见到寥落(?应该是活泼)古村的故事很感兴趣,当即大笔一挥,创作了一个相关故事。
嗯,就叫《桃花源记》好了!
大军攻占长安,「宋」字大旗时隔百年,终于又一次插在了中原正朔的土地之上。
此刻,刘裕特意动用了抽奖得到的陆游标志物,「辛弃疾人物卡」,将宋孝宗位面的辛弃疾召唤了出来。
赵瑗正和辛弃疾聊得好好的,一抬头,忽然发现了人没了,险些当场昏迷过去。
他回过神来,陡然响起了召唤那一茬,长吁短叹,直呼刘裕不做人。
入城那一日,大雨如洪流,急促落下,洗去了长安的所有烽火与尘埃。
然而,只是凭阑稍微等待了一会,就已经雨过天晴,一轮旭日喷薄而出,华光朗朗升起。
刘裕立在高高的城楼上,抬指捻去了砖瓦上一粒沾湿的水痕,笑道:“「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鹏举这句诗,和此情此景倒是很贴切。”
岳飞轻笑一声,纠正自家陛下:“岂能是「怒发冲冠」,最应是「喜上眉梢」。”
在城头远望河山,簪缨已定,天下已宁,四海胡净沙。
万里飘悬的旌旗屹立山色青苍,凝结了万里苍茫色,报喜的破虏文章传向了四面八方。这座城中无数的丹霞烟气,琼楼玉殿,兰台金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气势恢宏,森罗万象。
不远处,许多人正在忙忙碌碌。
或与百姓接洽,告知他们来日安排,或忙于修缮工作,整理宫阙,或清点着前朝的藏书、碑文、天文仪器等物,细心收藏,或忙于安排不日后的登基大典,正在揪着刘穆之掰扯各种流程。
果然是热热闹闹,生气勃勃。
向远望,是帝国清平盛世;向近看,是温暖烟火人间。
岳飞忽然提议道:“不如就把这一幕画下来,传递给他们吧。”
刘裕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当下找来了帝国著名的诗画双绝谢灵运,让他如实记录下如今的场景。
谢灵运擅长写山水诗,亦擅长对山水的妙笔丹青幻彩描摹,当下就开始挥笔落下,清雅潇洒,一蹴而就。
画中不仅有长安城,有象征着五胡尽灭的功德碑,有人间烟火,有森森刀剑铁甲光寒。
还有英气高迈、手持长剑的宋祖陛下,凭阑听雨、回望金阙的岳王,接雨水洗净刀锋鲜血的檀道济,以及许许多多打进长安城、亲手将这个天下变为统一的功臣。
刘宋年间,厉害且青史留名的文人着实不少。
岳飞写下了第一首贺词,李清照和颜延之各留了一首贺词题在画后面,刻意隔得远远的,以免画风不符,导致互相打架。
谢灵运自己也写了一首,还有陈郡谢氏的「小谢」谢惠连,当然还有辛弃疾。
到最后,所有人不管到底擅不擅长文学,都加入了其中,宛如炫技一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就连刘裕自己都在后面加了一首诗,十分言简意赅:
“打呀打呀打,打入长安城。
一统天下事,杀死五胡人。
扛起这个鼎,国家和众生。
问朕手酸吗,当然不可能。”
众人(盲目而心悦诚服的):好诗好诗,既表达了对过去的追思和痛惜,又充满了对外来的向往和意气风发。
用如此简洁的话语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含义,不愧是自家陛下啊!
唯一初来乍到,所以不太有滤镜的辛弃疾:???
不是,你们这群人到底怎么回事?
当下,这张众星云集的书画,就夹杂着李清照数千字的情况说明,一并誊抄临摹了八份,被塞入了八个红包中,传递向各个位面。
因为红包总共可以塞下一立方的东西,所以除了书画,刘裕等人还在里面装了很多礼物。
这些位面都是没有被天幕选中的,从来没有进行过逆天改命的位面。
红包的第一个接受者,是季汉姜维。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
姜维欲使汉室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的计策,终究是失败了,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门外箭雨如簇,姜维白发垂落,举起长剑,缓慢地指向了自己的心口。
临死之际,今生今世无数的画面在脑海中掠过,年少意气风发的天水麒麟儿,青年时期追随丞相南征北战,五丈原前,长风吹彻,一生的光芒仿佛都随灯烬湮灭。
姜伯约此生都是汉臣,至死未曾负汉。
就在剑锋即将刺下的一刹那,仿佛有热泪混合着鲜血低落在刃上,他泪眼模糊,忽而看到了一卷奇怪的纸出现在了面前。
由于岳飞等人的题字都是书法,或潇洒,或清雅,或狷狂,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辨认。
只有刘裕的「打呀打呀打」,因为内容简明易懂,加上字又写得特别大特别丑,姜维倒是一眼读懂了。
再配合一下图画上的内容。
哦,原来后世,有一个汉室后裔再度一统江山,建立盛世了啊。
丞相你看见了吗?
那么我今生今世至此,已经再没有遗憾了。
姜维泪流满面,正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忽见红包抖动几下,从里面掉出来一个火药筒。
???
【作者有话说】
好耶,岳王和裕总的副本到这里也就快结束了,下章还有一个收尾,那就是处理一下几个接受红包的北伐者,以及裕总登基(终于)!
关于北伐的话,因为历朝历代关于这个的遗憾实在是太多了,裕总他们做不到每个都去帮忙,所以就以红包的形式投放一些礼物,后续具体如何发展,就这些人自由发挥吧。
裕总吃杏子、刘宋众人打入洛阳后游览访古、还有《桃花源记》的灵感就来源于这次北伐,这些都是真正发生过的事,可见《水经注》洛水条,《太平御览》的《西征记》、《洛阳记》、《述征记》引用条,等等。
只能说,裕总确实是个有意思的人hhh
第69章
姜维和火药筒对视了半晌。
刘裕发红包礼物都是随机的, 本意就是向万朝的同道门传递一下喜讯,沾沾喜气。
到姜维这边,恰好得到了之前历史长河垂钓出的三种火器, 分别是万人敌爆炸火器,多发分神机箭,还有一个手持的多管枪。
能在一立方米的红包空间里塞下这么多东西, 也是难为他了。
姜维面露疑惑之色。
这什么东西, 真没见过,浅浅尝试一下!
门外杀声震天, 司马昭的手下、监军卫瓘引兵杀来, 箭矢如狂风暴雨,劈头盖脸地砸下, 密密麻麻,丝毫不给人以喘息之机。
“乱臣贼子,速速束手就擒!”
卫瓘的脸上充满了兴奋之色,仿佛已经看见了自己平定动乱,加官晋爵的景象。
蓦然抢先冲入门中, 准备亲自手刃叛臣, 占据首功。
宫殿深处,钟会长身玉立, 提着剑, 满衣都是凄艳的血色,神色万般复杂地看着姜维。
他听到了外面的动静,知道现在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声音轻轻地说:“真想不到——”
他对这个人无比忌惮、如履薄冰, 却又忍不住一次次地亲近, 想要成为至交、引为知音。
“——最后竟然是你我同生共死。”
姜伯约归降之后, 劝他造反,无所不用其极。
上一篇: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下一篇: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