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63章

作者:虚空圣堂

  真正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但是大家更好奇,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有什么独特之处。

第90章 《泰晤士报》的采访

  1901年的欧洲,早已经有了电话、电报,还有能劈波斩浪的钢铁巨船。

  科技的发展,让地球上的国家不再成为孤岛,而是连成一体。

  英国的企业家们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知道万里之外的东南亚加里曼丹岛上,橡胶的收成如何。

  资本金融家们,更是能实时分析全球的金价,操控市场,企图通过信息差牟利。

  然而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太遥远了。

  尽管物资极度丰富,但是底层人依然活的艰辛不易。

  他们不舍得花一大笔钱使用电报去交流,更不会去关心地球另一边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有最简单最经济的娱乐手段:报纸。

  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报纸业空前繁荣。

  它已经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少的必需品。

  时政新闻、财富密码、花边趣事、通俗小说等等。

  报纸上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你想看高雅的内容,就有高雅的报纸;你想看低俗的内容,也有低俗的报纸。

  可以说,普通人就是通过报纸了解世界的。

  就连还处在封建时代的大清,此时也有了《申报》、《字林西报》这样的大报,是由英国人出资创办。

  但是影响力也仅仅限制在国内。

  这个时代,如果要选一份世界上最著名、全球皆知的报纸。

  那么大英帝国的《泰晤士报》绝对当之无愧。

  它创建于1785年,其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

  是一张在英国境内,全国发行的综合性日报,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主流大报。

  早在1866年,清朝就曾派遣留英人员,学习西方的科学和制度。

  其中张德彝在参观《泰晤士报》后大为震撼,该报检字、排版和印刷等技术速度极快、效率极高。

  后来他在其写作的《航海述志》中说道:

  “其泰晤士时报自是创始至今,几二百年,报中议论公允,叙事确凿,因之万国传观。”

  由此可见,《泰晤士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如今,它的发行人是沃尔特家族的第四代:亚瑟·沃尔特,总编则是巴克尔。

  旗下还有种类庞杂的记者,负责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新闻采写。

  “记者”一词最早见于1905年的《申报》上,以后就作为专业词语流传下来。

  但是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很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没有专门的称呼而已。

  如今,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泰晤士报报社的总部内。

  总编巴克尔手嘴并用,正指挥着众人整理好各种素材和工具,因为马上就要出发,前往剑桥采访了。

  报社老板沃尔特动用深厚的人脉关系,终于取得了李奇维的首家采访权。

  机会难得,巴克尔准备亲自上阵,担当采访员的角色。

  通过查看搜集的资料,他发现李奇维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所以他希望能做出一份震惊世界的报道。

  10月16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内。

  李奇维从汤姆逊那里获知,今天《泰晤士报》的工作人员就会到剑桥,对自己进行独家专访。

  对方老板找到了副校长卡德维尔,双方各有所需,一拍即合。

  于是卡德维尔让汤姆逊做一下李奇维的工作,不过他认为问题不大,没有谁能拒绝出名的机会。

  要知道,不管是《自然》还是《科学》,受众群体都是科研人员,属于人类中的精英。

  但是问题就是人数太少了,造成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即便人们知道了李奇维的名字,但是对于他的故事、生平却一无所知。

  而且除了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普通人没有谁在乎量子论是什么。

  他们只想听李奇维说什么,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等等。

  现在,《泰晤士报》来了。

  到时候只要给李奇维一个大大的首版位置,再配上照片,那么他立刻就会变得家喻户晓。

  剑桥大学的名气也跟着水涨船高。

  是一件对所有人都利好的事情。

  李奇维当然愿意接受采访,他现在巴不得提高自己的名气,让满清投鼠忌器。

  等到刊载自己照片的报纸传回国内,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吧。

  他这样想着,于是说道:

  “汤姆逊教授,我很愿意接受这次的采访。”

  “那就好,布鲁斯,你也不需要准备什么,如实回答就好。”

  “另外,额.这个”汤姆逊有点支支吾吾,不好意思说出口。

  “教授,您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是不是让我带上剑桥大学?”

  “哈哈,布鲁斯,伱果然聪慧。”

  “卡德维尔希望你在采访中,能为剑桥大学以及各学院讲一些好话,提升学校的魅力。”

  李奇维笑道:“放心吧,教授,我一直很感激学校还有您的培养。”

  汤姆逊听完,露出非常欣慰的笑容。

  下午2点钟左右,巴克尔一行人终于抵达剑桥大学。

  除了随行的记录人员、后勤人员,他竟然还带来一位专职摄影师,可见对本次采访的重视程度。

  汤姆逊对巴克尔等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实验室内的众人都跑出来看热闹,这年头,被采访上新闻是一件稀罕事。

  其他学院也有不少师生专门凑过来,想知道采访是怎么一回事。

  没办法,这年头娱乐活动太少了,任何新奇的事物都能吸引无数人的注意力。

  更何况采访还是一件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活动。

  哪怕在后世,能上新闻电视,对于普通人而言,都是值得激动和怀念的高光时刻。

  李奇维也上前和巴克尔握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这让巴克尔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他从见到李奇维的第一面开始,心中就一直在震惊。

  没办法,对方实在是太年轻了,甚至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小一岁。

  他以为科学家都是那种白发苍苍、皓首穷经之辈,比如物理诺奖的另外两位获奖者。

  却没想到竟然会出现李奇维这样的少年天才。

  现在可不是牛顿那个时代了,科学隐藏在黑暗之中,随便发现一点现象都能名垂青史。

  所以年轻人只要敢想敢做,很容易取得超越老人的成功。

  但是如今的时代,各种知识蓬勃增长,人的精力有限,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李奇维要是知道他的想法,肯定吐槽:后世的我们也是这样想二十世纪初的。

  因此,巴克尔对李奇维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实在是充满好奇。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提问,看看这位当前最顶级的物理学家是如何成功的。

  一番寒暄过后,两人就在卡文迪许的会议室内,开始了本次的采访。

  角落里坐着记录人员,摄影师则立在一侧,准备抓拍几张经典的镜头。

  咳咳,上一章有部分不宜内容被和谐,懂的都懂哈,还是要少擦边。

第91章 李奇维的雄心壮志

  1901年10月16日下午,卡文迪许会议室内,李奇维第一次接受报纸的采访。

  《泰晤士报》总编巴克尔是资深新闻人,深谙循序渐进之道,他要慢慢引导李奇维吐露心声。

  “布鲁斯,原谅我这样称呼你,清国的文字实在太复杂了,我很长时间都没有学会。”

  “没关系,巴克尔,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我也要需要入乡随俗。”

  “哦,那太好了,布鲁斯,你是一位绅士。”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并不了解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到底是什么,伱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吗?”

  “我的专业是物理,想要解释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要取决于听讲者的认知水平是什么层次。”

  “举个例子,人在冰面上,为什么很容易滑倒?”

  “对于没有物理基础的普通人而言,会直观地认为,冰面很滑,所以人会滑倒。”

  “这种理解虽然很浅显,但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因为我知道那里很滑,所以经过时我会小心一点,防止摔断了腿。”

  “然而对于学习过物理的初级学生而言,他们会用一个专业词语去解释:摩擦力。”

  “冰面上的摩擦力很低,人在重心不稳后,就会向前或者向后移动,从而跌倒。”

  “但是,这对于深刻理解世界的运转依然不够。”

  “层次更高的物理学者,比如博士甚至教授们,会从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解释摩擦力的本质。”

  “而我的量子论,就是一种研究这些微观粒子的新的物理工具。”

  “哦,布鲁斯,你的解释太精彩了,我想我明白了。量子论就是研究原子和分子的。”

  “额,可以这么理解。”李奇维附和道,他看出巴克尔不想深入这个话题。

  “恕我冒昧,清国在我的印象里,还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那里不要说科学,就连像样的学校都没有。”

  “我听说你是17岁来剑桥留学的,短短的四年时间,你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请问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李奇维皱眉,微微思考了一下,“我想这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的关系问题。”

  “华夏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它的惯性非常大。”

  “由于种种的原因,导致科学的土壤一直未能发芽成长。”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他的很多才情和品质都是天生的,与出生地无关。”

  “我认为我就是那种天生对物理有天赋之人。”

  “来到剑桥后,受到系统正规的教育后,我的天赋被挖掘,所以才能在物理上做一点微小的工作。”

  巴克尔没想到李奇维轻松化解,他也被李奇维的回答逗笑。

  “哈哈哈,布鲁斯,我都不知道该说你是骄傲还是谦虚。”

  “你一边说自己天赋高,一边又说自己的成就小。”

  李奇维淡淡一笑,“这是我们华夏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