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玻尔喃喃自语,浑然不去考虑李奇维能不能做到。
在他心里,布鲁斯教授是万能的。
而此刻,玻尔心中万能的导师,却是有苦难言。
原来玻母在看到儿子那晚的消沉情绪后,就要求玻父给李奇维打一个电话。
让玻尔的导师好好劝劝玻尔。
玻父本来是不肯的,在他看来,这是学术上的事情,而且是玻尔自己的事情,玻尔必须去承担。
难道人还能一辈子靠父母和老师吗。
然而玻母一发火,玻父瞬间就蔫了。
作为大学教授,玻父温文尔雅,就是有点惧内。
于是,他通过关系,找到了李奇维在花园大街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中玻父语气谦卑,非常真诚地解释了来意。
李奇维听后,爽朗一笑,让他们放心。
但是挂断电话后,他就只能苦笑了。
因为他也没法解释电子的稳定态轨道问题。
最好的说法就是:它就是那样的,是公理,是自然现象,没什么好解释的。
就和光速是30万公里/每秒一样。
他之前所谓对玻尔的指点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他总不能直接怂恿玻尔说:你就大胆提这个假设,不用去考虑合理性。
这显然不是一个导师该说的话。
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实确实是有一个证据的。
李奇维知道,真实历史上,剑桥大学一个叫尼科尔森的人,他发表了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帮了玻尔的大忙,让玻尔有充足理由提出电子轨道是不连续的假设。
在经典物理学中,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有动量。
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p=mv】。
同理,若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则称呼它的动量为角动量。
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线速度再乘以半径:【L=mvr】。
所谓线速度,就是物体沿运动轨道的瞬间切线速度。
根据行星模型的解释,电子绕着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则电子就具有角动量。
在经典物理学里,角动量应该是连续的,可以取任何值。
但是尼科尔森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发现,电子的角动量不是连续的。
它只能是【h/2π】的整数倍,h就是普朗克常数。
当时这篇论文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因为尼科尔森是个不知名的人。
但是玻尔却从中找到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为什么电子的轨道不连续,会有稳定态轨道?
因为电子的角动量就是不连续的。
这下玻尔的理论就逻辑闭环了,再也不是循环论证。
虽然尼科尔森的实验比较粗糙,要到几年后才会被精确地重复。
但至少有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不是。
总比直接提出稳定态轨道假说要好。
而且在后来,电子角动量不连续这个证据就不重要了。
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现象被完美解释,证明了玻尔假说的正确性。
可以说,电子角动量这篇论文,就是帮助玻尔下定了决心而已。
如果最后实在没有证据,玻尔肯定也会硬着头皮发表的。
但是现在,因为李奇维的原因,玻尔提前研究了行星模型。
历史已经改变,尼科尔森肯定还没有发表论文。
李奇维那叫一个愁啊,他又不可能亲自下场去发表这篇论文。
但是上天就好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似的。
事情有了意外的转机。
——
第二天一早,李奇维照常帮助《自然》审稿。
他现在还顶着一个《自然》期刊荣誉主编的名头。
随着物理学大世缓缓拉开,各路天骄轮番上场,这给期刊审稿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原因很简单,现代物理学相关的论文都太高深了,不少论文,审稿人根本看不懂。
或者就算能勉强看懂,也分辨不了其正确性,不知道该不该发表。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真实历史上,很多人都骂过《自然》期刊的审稿人。
认为他们的水平太差了,经常把一些米田共发表出来。
现在的《自然》期刊,这种情况更严重。
因为李奇维的原因,《自然》的权威性一骑绝尘,相当于期刊界的诺贝尔奖。
提前很多年,达到了它后世应有的地位。
每天都有无数的稿子投来。
普通的论文还好说,洛克耶自己的团队就可以审核。
但要是出现像劳厄、钱五师那样的论文,《自然》的编辑团队就有点不自信了。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了。
要是放在后世,信息发达,只要期刊愿意,完全可以邀请很多大学的教授同时担任审稿人。
保证不会犯低级错误。
但是现在嘛,这种方式肯定行不通,都是期刊自己组建团队审稿。
于是,洛克耶果断找到了李奇维,强烈要求他这个荣誉主编负起责任。
那些他们拿不准的论文,都会送到李奇维这里来,让这位大神把把关。
洛克耶甚至还说等以后格里高利毕业了,就让对方执掌《自然》,他自己则准备退居二线了。
现在的物理学已经不是他熟悉的物理学了。
老爵士觉得自己可以功成身退了,以免一不小心因为眼拙而闹出笑话。
而在李奇维门下博士毕业的格里高利,当《自然》的主编肯定绰绰有余了。
而现在,李奇维就在审核被送来的十多篇论文。
这些论文都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
忽然,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凯斯教授。
李奇维还以为自己看错了,他连忙核对作者地址,发现是剑桥大学。
没错,看来还真是凯斯教授的论文。
李奇维觉得有点好笑,凯斯教授什么时候这么牛逼了。
竟然还能发表让洛克耶都拿不准的论文。
作为号称最接近物理学家的物理学者,凯斯教授也是物理学界的一个传奇。
因为他和李奇维有着深深的羁绊。
他曾在期末考试上,帮助李奇维化解了麻烦。
他是第一个听到李奇维说出波粒二象性的人。
他参加过李奇维的本科答辩,他参加过相对论研讨会,还提出了一个经典问题。
可以说,凯斯教授的存在感,丝毫不比一些物理学家弱。
一切都是因为李奇维!
由于凯斯教授和李奇维的交集太多,所以自然他的命运也就发生了改变。
他一直想要突破自己。
相对论太难了,凯斯教授只能放弃。
但是量子论不一样。
作为当前最火热的研究方向之一,量子论和原子研究差不多,都有很多人研究。
凯斯教授也是其中一员。
爱因斯坦的量子比热论文,给了大家灵感。
量子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剑桥大学的物理深受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影响,有不少人都研究原子、电子等。
凯斯教授突发奇想,量子和电子会是什么关系呢,他想做实验试试。
这一试,还真被他猜中宝了。
此刻,李奇维手里拿着凯斯教授的论文,哭笑不得。
因为论文的内容正是关于电子角动量的,结论和尼科尔森的一样。
凯斯教授也证明了电子的角动量不连续。
他的实验很简单。
加热物质,让其发射氢原子。
接着通过集束装置,让被发射的氢原子形成很细的原子射线。
然后再让氢原子射线进入不均匀的磁场中,最后打在照相底板上。
凯斯教授通过实验发现,氢原子会在底板上沉积为两条痕迹。
而且调整磁场强度,发现依然只会留下分立的痕迹,而不是连续的。
因此凯斯教授猜测,这是因为氢原子内部的电子角动量不是连续的。
所以电子形成的磁矩也不是连续的,通过磁场后轨迹自然也就不是连续的。
不过他机智地没有提到量子概念。
而是单纯地记录了这个结果。
因为现在各种假冒伪劣量子论文太多了。
甚至还有各种量子水、量子阅读这种不靠谱的炒作。
凯斯教授担心会给别人留下蹭热度的嫌疑,影响自己的文章发表。
看完了论文后,李奇维开心地舒了一口气,心道:玻尔吾徒,为师来矣。
出于职业操守,他没有立即把凯斯教授的论文发给玻尔看。
而是等它发表后,再第一时间告诉玻尔。
1911年1月5日,最新一期的《自然》出炉。
然而其子刊的一篇论文,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如今原子研究热火朝天,每天都有大量相关的论文发表。
上一篇:大秦之虎豹骑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