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60章

作者:虚空圣堂

  不然,以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能获得逍遥自在。

  何必回到国内受罪,又是搞改革,又是给学生上课。

  如今还差点成为他们复古会的首个暗杀目标。

  简直比窦娥还冤。

  吴孟侠羞愧地说道:“周会长,是我孟浪了,请你代我向李奇维道歉。”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陶汉思也叹道:“子余,幸亏有你,不然我们会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

  “李奇维应该受到我们所有革命党人的感谢。”

  周子余道:“大家的心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推翻满清,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

  “我相信李兄也会理解我们的。”

  “各位以后,若是遇到其他革命组织的人,务必解释清楚,不能让此等爱国志士寒心啊。”

  李奇维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今天周子余的据理力争和挺身而出,他才免于劫难。

  而且,他的名声也以一种保密的方式,在其余革命组织中传播开来。

  等到再过几年,天下大乱时,正是因为李奇维的善意,李家才受到了特殊对待。

  不仅人员没有受到伤害,就连家族财产也受到很好的保护。

  当日周子余被满清通缉的落魄逃窜时,是李奇维庇护了他,并且支持他的革命大业。

  而现在,又轮到周子余为李奇维发声,表明他坚定的爱国之心,免于被同志误伤。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李奇维和周子余,一个后世的灵魂,一个今世的前辈。

  他们的轨迹在这一刻完美交织。

  以教育为笔墨,共同谱写出华夏的光明未来。

第191章 科举取消,学部成立,李奇维高升

  1905年3月6日,华夏正月后的第一天。

  清政府下诏,废除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此诏一出,顿时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全国所有报纸都争相报道,就连国外报纸也密切关注。

  对于西方各国而言,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意味着大清国开始摒弃封建残余,接纳外部世界。

  不再利用八股取士,禁锢百姓的思想。

  这样的国家才是西方喜欢的国家,他们的产品可以毫无阻力地涌入进来,不会再被认为是妖魔。

  与之一起的还有西方的各种思想。

  至于国内百姓,则只觉得心中空落落的。

  虽然民间早都流行科举会被取消的内幕消息,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那是谣言。

  没有科举,以后怎么选拔人才当官?

  没有科举,那么多的读书人怎么办?

  然而,当结果真的摆在他们面前后,无数人都沉默了。

  江浙沿海一带的读书人还好,他们早早就接触了西方思想,甚至上过西方的新式学堂。

  但是内陆的不少县城学子,只感觉天都要塌了。

  他们消息闭塞,终年只知道埋头读书,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

  骤然闻此消息,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随后,就是无法面对真相的绝望感和无力感。

  就好比后世一个县城做题家,头悬梁锥刺股,苦熬十二年,终于等到高考,马上鲤鱼跃龙门了。

  结果这时国家突然宣布,高考取消,你们该干嘛干嘛。

  这种打击,可想而知。

  不少省份都出现了读书人的抗议。

  然而,这是浩浩荡荡的国家大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读书人又是出了名的手无寸铁之力,几乎翻不起任何浪花。

  不过,清政府也没有把事情做绝,也出台了相关补救措施。

  比如特意下旨,对待这些备考科举的读书人,可以无条件纳入当地的中学或者大学,接受教育。

  而且学费优惠,毕业后优先安排落处。

  也算是给了这些科举弃子们一个交代。

  于是乎,全国境内出现了一个非常搞笑的现象。

  以前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的读书人,现在嘴里天天喊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按照李奇维的教育计划,现在国内以理工科为主。

  所以四书五经就变成了数理化生。

  当然也有不少头铁的老顽固,他们认为科举取消只是暂时的。

  皇上和太后只是被奸臣蒙蔽了,才下了这种旨意。

  一旦等他们反应过来,到时候所有鼓吹取消的人都会人头落地,科举肯定会再次启动。

  所以,在别人都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开拓未来时。

  他们依然抱着圣贤书不松手,指望皇上和太后能识破奸佞,还大清一个朗朗乾坤。

  世间百态,莫过如此。

  然而,这些老顽固没有等到科举重启,反而等来的是深深的绝望。

  几天后,清政府再下谕旨,宣布教育领域的改革措施。

  3月20日,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统辖各省所有学校。

  学部置尚书1人、左右侍郎各1人、左右丞及参议若干人。

  学部下设五司: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

  五司共包含12科,各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位。

  至此,清朝的新式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教育行政机关分为:

  中央一级,设立学部,统管所有学校,制定教育章程。

  省一级,设立教育使司,负责执行学部命令,管理本省的大学、中学、小学、蒙学等。

  府州县一级,设立劝学所,负责深入基层,宣传新式教育,扩大学生规模。

  暂时只有省一级才有大学,府州县只有中学、小学与蒙学。

  此外,学部和地方各省皆设立视学官。

  前者负责巡视全国各地学务,后者负责巡视本省各府州县的学务。

  3月25日,清政府任命荣庆为学部尚书,熙瑛为左侍郎,严修为右侍郎,协助尚书工作。

  其中荣庆为蒙人,熙瑛为满人,只有严修是汉人。

  这也是清朝惯用的分权制衡策略。

  此外,任命李奇维为广东教育使加封学部右侍郎。

  这个职务任命完美体现了满清的狡猾之处。

  学部右侍郎是从二品,广东教育使也是从二品,二者看似平等。

  但一个是中央官职,统管全国教育;一个是地方官职,只管本省教育,职能权柄不可相提并论。

  本来袁世凯等汉族大臣,都上奏建议封李奇维为学部右侍郎。

  但慈禧没有同意,反而转封了广东教育使。

  李奇维进献镭光宝珠,她当然要有所表示,而且还不能太吝啬。

  慈禧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这大清的天是谁在遮。

  谁让她满意,她就让谁满意。

  但是慈禧始终认为汉人不可掌握太多权力,所以干脆让李奇维只折腾广东算了。

  她给出的懿旨是,广东乃大清开放之先河,工商教育诸多事务繁重艰巨,各需要一得体实干之大臣统揽,确保万无一失。

  大清帝师李奇维,忠君爱国,力顾大局,尔当勉效忠勤,以称任使。

  意思就是,李奇维你很厉害,但是全国教育不能交给你管,谁让伱是汉人呢。

  你又有功,为了安慰你,就让你当广东教育使吧。

  广东地处开放前沿,教育环境复杂,正好试试你的能力。

  不过李奇维毕竟进献了稀世珍宝,心思难能可贵。

  慈禧又为了照顾汉族大臣的意见,于是给加了一个虚职,学部右侍郎。

  这在官场上十分常见。

  一般都是官员的功劳很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封太大的实权官位,所以就给个荣誉虚职。

  说白了,李奇维可以用学部右侍郎的名义,向学部和朝廷提出各种意见。

  但他没有学部右侍郎的各种实权。

  对此,李奇维倒是很满意,他才不想当什么右侍郎呢。

  那是京官,意味着他以后得常驻京城了,这显然不符合他的计划。

  而且他一旦去了京师,无依无靠,只能任人拿捏,得不偿失。

  哪有待在广州逍遥自在。

  慈禧等满清掌权者是不可能猜到李奇维的心思的。

  在他们的固有认知中,京官肯定比外官重要无数倍。

  如果李奇维来到京城,以他的能力,肯定能结交很多当朝大员,这是慈禧等人不想看到的。

  而如果把他外放到广东,他再怎么折腾,也就局限在一省之内,影响力小很多。

  却不知,李奇维更希望的就是掌握实权,真正掌控一省的教育,反而能做的事情更多。

  而原广东教育使于式枚,被擢升为学部左丞,但是他却愁眉苦脸。

  “哎,老弟,你说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别人都是干的好,往上升,我倒好,直接往下降了。”

  李奇维笑道:“老哥,你就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你这次可是去京城当官了,以后我要是去京城了,还要靠你接待呢。”

  按理来说,广东教育使肯定比学部左丞品级高,为何于式枚还属于擢升呢。

  这是因为历史的因素导致。

  当于式枚还是广东学政时,虽然看似和布政使品级,都是从二品。

  但学政还属于差使,地位高,本身的品级和却当选的人有关。

  于式枚本身的品级很低,只是翰林院一个从四品的小官而已。

  后来李奇维推行新政改革,学政变成了教育使,从差使变成了直属官,有了自己的府衙,教育使司。

  权力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