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兄朱元璋,我建国美利坚 第193章

作者:墨色江南

  “好!”朱元璋连连点头道:“好,大明,好啊!”

  “那我这就去写奏章,联名大臣们一起劝进上奏!”朱瀚说完转身就离去。

  这天命所归,可不能再拖了啊。

  传国玉玺已经是传的满城风雨,不当皇帝都对不起这传国玉玺的名头。

  ........

  刘福通的妻子朱氏带着传国玉玺来投靠,这是属于偶然事件。

  而朱元璋本身实力强大,已经需要更尊贵的身份来符合实力,那这就是必然事件了的。

  所以,老哥朱元璋称帝建国的事情,朱瀚是一点都不想拖下去了啊。

  随后一套标准的流程就在金陵开启。

  朱瀚与李善长、刘伯温、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众文武联名上奏,请求吴王朱元璋为了天下苍生,开国称帝,统御天下!

  为了表示自己的谦虚和谨慎,朱元璋推辞再三。

  最后,实在是推辞不掉这一份天命。

  便接受了群臣的劝进,正是在金陵城外设置祭坛祭拜天地。

  大宋龙凤三年,也是刘福通的大汉龙凤三年。

  八月初九。

  吴王朱元璋在金陵城开国称帝,国号为大明,年号改为洪武,定国都在金陵,改金陵府为南京应天府,老家濠州钟离则为中都府。

  同时,册封吴王妃为大明中宫皇后,而千里献玉玺的刘福通妻子朱氏为奉运长公主,把朱氏编入了皇明朱氏的族谱,算是认下了这个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老姐姐,刘福通的儿女也是各有封爵赏赐。

  因为大明朝新成立,一切军政事务暂且维持原本的运营。

  不过,有聪明人立刻在这大明的开国中看出了一些不同寻常。

  大明皇帝朱元璋开国称帝,册封了中宫皇后,也封赏了进献传国玉玺的朱氏,但是却偏偏没有册封皇太子!

  要知道,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也已经是快两岁的,长得聪明伶俐,但却没有册封为太子。

  这种事情自然是奇怪的。

  其实,就连朱瀚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至于其中的缘由,甚至也是一清二楚。

  也因为这件事情,朱瀚此时与老哥朱元璋陷入了罕见的争吵!

  南京应天府,大明皇宫。

  “哥,标儿这皇太子,你要是不封的话,我就不认你这个哥了!”朱瀚气呼呼的说道。

  大明朝刚刚开国三天,朱瀚正在拟定开国功臣的名单,刚进皇宫想要跟老哥朱元璋商量,却听到了一个重磅消息。

  老哥朱元璋不想要册封朱标为皇太子,而是想要立朱瀚为皇太弟!

  也就是说,大明皇储不是朱标,而是朱瀚!

  “七五,你不要闹,标儿那么小,怎么当太子,还是你当储君合适,万一咱有个意外,这大明朝,咱老朱家还得靠你扛着呢!”老哥朱元璋说道。

  “瞎说,你能有什么意外啊?这太子就是标儿,我说的,天王老子来了,也改不了!”朱瀚气呼呼的说道。

  老哥朱元璋的身体素质,他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那可是历史有名的长寿皇帝,足足活到了七十多岁,在古代寿命来说,标准的长寿。

  就这么长寿的人,你还说怕什么意外?简直是在开玩笑。

  “老哥,早就跟你说了,我最大的理想,可不仅仅在这中原,将来我是想要周游天下的,不去征服一下那些未知的世界,不去骑一骑金毛妹子,当什么劳苦皇帝,我可没有想不开!”朱瀚再一次吐露自己的心声道。

  “老哥,我也就跟你说说,这事儿,我是打死都不会答应的!”朱瀚很是坚决的说道。

  看到朱瀚的态度那么坚决,朱元璋也是有些无奈,不过,他心里面还是有些犹豫的,他真的是害怕自己遭遇什么不测,然后留下一个年幼君主,反而给老朱家招来灾难的。

  朱元璋还觉得大明第一功就是朱瀚,自己做皇帝,心中总觉得亏欠七五!

  而且,这亲弟弟,可是自己带大的!

  “你当真不想当皇太弟?”朱元璋依旧不死心的问道。

  朱瀚头摇的跟拨浪鼓一般,“打死不当,而且,皇太子的人选,除了标儿,我谁也不认,立了标儿当皇太子,以后也不准换!”

  “干!臭小子,用你瞎操心!”

  老哥朱元璋非常无奈,甚至是罕见的骂了一句粗话。

  朱元璋称帝,大明开国,定都南京应天府,立刻在全天下引起了轰动!

  所有人都知道,这天下真是的要变了啊!

  如今蒙元虽然名义上领土众多,但是每一个地方都是民乱四起,有效的统治已经是完全崩溃。

  而其它的各路枭雄,也完全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仅仅是从实力上来说,因为有朱瀚的从头布局,如今的大明开国势力,几乎是历史上大明开国时期的十倍!

  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后,在朱瀚的劝说下,很快就册封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随后,又是册封文武百官功臣,其中以朱瀚为宗室亲贵之首,封朱瀚为英王,食邑万户,兼任中军都督府大都督、太子太傅、左丞相、节制高丽辽阳倭国兵马,镇江海军衙门总理大臣、金陵制造局总教习,反正林林总总的官职一共有二十多个,不管是哪个衙门,几乎都被老哥朱元璋给他安排了个官职,唯恐自己亲弟弟没有当储君而受了委屈。

  对于老哥朱元璋的这份关心,朱瀚新鲜了两天就差点气死。

  因为实在是太累了啊!

  二十多个官职,每天找他来签字画押的官吏,就能够从中院大厅一直排队到大门口去!

  其它的文武百官,文官则是以李善长为首功,被封为韩国公,封户八千,任右丞相,其次则是刘伯温,被封为越国公,封户七千,担任御史大夫兼任参知政事,施耐庵紧随其后被封为泰兴侯,担任礼部尚书,其余文官也是各有封赏。

  至于武将,则是以徐达为首功,被封为魏国公,封户八千,担任前军都督府大都督,龙兴卫亲军都指挥使。

  其次则是汤和、周德兴等人,然后就是郭英、常遇春、胡一八、蓝玉等。

  因为朱瀚的布局,大明开国的许多恶战都是被朱瀚提前化解了,所有人的功劳与历史上相比,都是显得有些差。

  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可以被解决的。

  因为,在处置好了大明内部的一切问题后,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下颁下诏书,是为《讨元檄文》!

  大明开国,起于红巾军,自然也要继承红巾军的初心!

  浙江,杭州。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一群儒生正在大声朗读大明洪武皇帝刚刚发布的诏令,这一份诏令被洪武皇帝下令各州县衙门都要张贴。

  诏书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口述。

  然后经一代文学大家刘伯温润色,可谓是难得的佳作。

  书院里的儒生们听着里面的词句,一个个是热血沸腾。

  啪嗒!

  忽然,一个书生投笔而起,用坚毅的目光盯着众人说道:“百无一用是书生,如今大明开国,诸君怎么还有心情坐在这里读书,不如随我一起投笔从戎,去杀敌封侯,传之子孙,岂不美哉!”

  这个书生的话,引得一众同窗赞叹连连!

  但是真正想要去杀敌的人,却是一个都没有。

  “罗贯中,你就别做梦了,好生读书才是正道,投笔从戎你未必是那个苗子!”

  一个先生模样的长者从外边走了进来。

  但是,罗贯中很显然是听不进去。

  他收拾了一下书桌,把自己最爱看的那本《三国志演义评话》揣进了怀里,然后对着先生和同窗们一拱手。

  “大明开国封侯万里,小子罗贯中不封侯,绝不回杭州!”

  说罢,罗贯中就大踏步走了出去,只留下一群儒生摇头叹息。

  ………………

  北京,大都城。

  大元皇宫内,一个小太监正跪在地上,捧着一份抄来的大明《讨元檄文》小心翼翼的朗读者。

  坐在御座上的皇太后奇氏,跟在下面肃立的大臣们都是脸色阴沉。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小太监声音细细的读着。

  忽然!一声呵斥,打断了小太监的朗读。

  “够了啊!”

  大元皇太后奇氏一声呵斥,中断了《讨元檄文》的朗读。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哼,朱元璋都要驱逐你们,你们就这么坐视不管,谁能给朝廷拿出一个计策来?!”奇皇太后冲着臣子们厉声呵斥道。

  下面的文武百官一个个脸不红心不跳,全当没有听到这话,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一动不动。

  奇皇太后骂了几句,只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便挥手宣布退朝。

  如今大明开国,许多地方官府直接就对大元彻底失望了啊,各地的蒙古人纷纷是涌入了大都,不敢再留在各自的驻地,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被身边的汉人给砍了脑壳投降明朝。

  “唉,现在真的要准备北撤到草原了嘛?”奇皇太后看着空空的朝堂,忍不住失落起来。

  。。。。。。。

  湖北,汉阳城。

  大汉皇帝陈友谅也正在读着朱元璋的《讨元檄文》,当然不是他亲自读,而是丞相邹普胜在旁边读,陈友谅坐在龙椅上听。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邹普胜的声音低沉,听起来铿锵有力,让陈友谅也不禁被《讨元檄文》的内容大动。

  “淮右布衣!”

  “淮右布衣!”

  陈友谅口中不停的念叨这个词语。

  淮右布衣,也就是淮北普通农民的意思。

  “朱元璋如此坦然,英雄气度,属实不一般啊!”陈友谅忍不住说道。

  “陛下英雄气,也是差相仿佛!”邹普胜连忙说道。

  陈友谅微微摇头一笑,在登基称帝后,陈友谅也没有隐藏自己的卑微出身,对于自己的穷鬼老爹和祖父,那都是大大方方的承认,没有想着去攀附什么名人,如今朱元璋也是这么干的,让陈友谅颇有几分英雄相惜。

  “可惜,若不是争夺这天下,朱元璋,朕倒是愿意跟他把酒言欢的!”陈友谅摇摇头,然后又继续说道:“如今讨元檄文一出,可不是仅仅要讨伐暴元,朕听过朱元璋在江西增兵,调集船只战舰,看来是要对我们下手了啊。”

  邹普胜听到这话,也是沉默不语。

  按照朱瀚的布局,既然大明开国已定。

  那就要打出气势来,历史上的陈友谅可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如今大明掌握优势,可不能再给陈友谅机会了,必须要彻底解决他。

  所以,胡大海、蓝玉、张定边等朱瀚手下的猛将,统统都被调集到了江西,准备伺机向西进攻湖广的陈友谅,消除掉这个重大的隐患。

  “明军兵马一到,汉阳只怕要危险。”

  陈友谅有些悲观的说道。

  根据密探回报,大明王朝在江西布置了足足二十万兵马,其中几乎有两百多艘火炮战舰,凭借湖广大汉的水军,根本就是无法阻挡。

  “陛下,明军远道而来,我们可以周旋一二,等到他们士气衰落,然后再给予致命一击!”邹普胜连连劝道。

  “难啊!如果一旦汉阳保不住,我们就西进四川,明玉珍的兵马薄弱,相信应该挡不住我们。”陈友谅说道。

  所谓狡兔三窟,陈友谅是多么狡猾,怎么可能在汉阳被堵死。

  他已经是想好了,一旦汉阳失守,那就西进四川。

  只要击败了明玉珍拿下四川,再差也能做一个刘备吧!

  。。。。。。。。。

  山东,曲阜。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山东镇抚使戚祥,召集了一帮山东义军将领,正在恭恭敬敬的聆听大明皇帝的诏书。

  “中国与夷狄!”

  对于这两个词,戚祥如今是深有体会。

  戚祥所在的新军中,大多数都是北方流民。

  他们早已经在蒙古人色目人欺压下积攒了许多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