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浊酒几杯
“好一个司马懿,竟能隐忍至此。”
他很担心,不知道曹叡能不能震住司马懿,若是镇不住,曹魏江山必将倾覆。
而荀彧,贾诩,荀攸等谋士,脑海中却冒出了另外一个念头。
蜀军的统帅,也不简单啊。
之前司马懿就说了,他要寻找破绽,给蜀军一击致命。
这一百多天的时间里,司马懿肯定不止是单纯地坚守而已,一定还在不断地寻找蜀军的破绽。
但一百多天过去,司马懿依旧没有反击,说明他没有找到蜀军的任何破绽。
能让司马懿都找不出破绽,同时还能分心羞辱司马懿,蜀军的统帅,或者说军师,绝不简单。
但之前的谋士排行榜中,并没有见到有蜀国的谋士进入前十,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蜀军的统帅,或者是军师,很可能就是谋士榜第一的谋士。
谋士榜第一和第二的交锋,看似平和不激烈,实际上比任何时候争斗都要凶险,只要任何一方露出一丁点的破绽,可能都会被对方顷刻间击溃。
这时,楚风的声音又一次响了起来。
“不久后,蜀军再次派遣使者来请战,司马懿却问起了和军事战争毫不相关的问题。”
画面中,只见司马懿笑眯眯地问蜀军使者道:“贵军统帅一顿饭能吃多少?”
使者本来已经准备好了很多的话来激怒司马懿,可听到司马懿这个问题,他顿时就愣住了,下意识地说道:“三四升。”
司马懿又问道:“我听闻贵军统帅大多事都要亲力亲为?不知是真是假?”
使者说道:“军中要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全都是丞相自己审批。”
司马懿又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便对使者道:“贵军统帅谋略出众,贵军又兵强马壮,我军出战必败无疑。回去告诉贵军统帅,要么他自己打进来,不然我是绝不会主动出击的。”
待使者离去后,诸将皆不满司马懿当着敌军使者的面灭自己的威风。
司马懿却笑着说道:“蜀军统帅诸葛亮年纪也不小了,却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只要继续拖下去,将诸葛亮熬死,蜀军自然就会退去,何必要趁现在去和蜀军正面交锋,徒增损伤呢。”
诸将面面相觑,拖垮敌军统帅的身体?这是什么奇葩战术。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敌军统帅果真病死于军中,蜀军秘不发丧,率领大军有序地撤退。
有当地百姓来向司马懿报告,称敌军统帅已死,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军,而这时蜀军却又敲响战鼓,做出要杀回来的架势。
司马懿以为敌军统帅还活着,以穷寇莫追为由,命令大军车回来。后来蜀国大军安然撤走,有人传出谣言,称“死诸葛吓退活仲达”。
司马懿听到后也不生气,笑着说道:“这皆因我擅长预测活人之事,并不擅长预测死人之事。”
青龙三年,司马懿被封为太尉,不久后蜀国再次入侵魏国边境,司马懿派兵迎击,斩杀蜀军一千多人。
看到这,天下之人都被震惊了。
“我去,这司马懿是算命的吗,说蜀军统帅要死了,结果还真死了?”
“这是巧合,还是谋略?谁能解释一下?”
“若在敌军统帅死后率军出击,是不是可以一举击溃蜀军?”
“那太冒险了,万一蜀军统帅没死,魏军就要落入蜀军的埋伏,得不偿失。还是保险一点好,反正司马懿的目的就是让蜀军退军,没必要犯险。”
荀彧等人则叹息一声:“蜀军统帅事事亲为,年纪有大,时间长了身体自然承受不了,司马懿能看到这一点,足以证明其能力的不凡。
只是,蜀军统帅是自己没有看不清这一点,还是看到了也不得不这样?”
安喜县,刘备眉头大皱:“有这司马懿在,北伐怕是很难成功啊。天下第二的谋士,果然厉害。”
这时,楚风的声音再次响起:“公孙渊继任辽东太守,对魏国不敬,司马懿奉命前往镇压。
景初二年,司马懿领军四万,从许都出发,用时半年抵达辽水。辽东大军在辽水岸围天堑二十余里,坚壁高垒,和魏军对峙。诸将纷纷请求领命攻城,却被司马懿反对。”
画面中,只见司马懿说道:“敌军再次坚壁高垒,目的就是要消耗我军将士的体力,消耗我军的粮草。如果我们直接攻城,便正好落入他们的计策之中。”
“那该如何破局?”副将牛金问道。
司马懿笑道:“简单。敌军大军再次围堑,其老巢必然没有多少兵力。可先在战场南线,多插旌旗,做出佯攻敌军围堑之势,吸引敌军的主力。
而我军主力,则寻求机会,暗中渡过辽水,做出突袭郡城襄平之势。敌军见状,必然害怕老巢有失,就只能放弃围堑,主动出击,届时破之便易如反掌也。”
众将按照司马懿的计划一一执行,果然辽东大军出围堑来截击魏军。
司马懿大笑道:“¨〃吾一直不攻打敌军营地,等的就是现在的机会,破敌就在此刻。”
随后,他命令大军出击,大败敌军,并乘胜进攻襄平。
然,抵达襄平不久,便持续好多天大雨,辽水水位暴涨,逼近魏军营地。
魏军众将大为害怕,想要将营地迁移。
司马懿拒绝迁移营地,并下达命令:“敢有议论迁移营地者,杀无赦。”
都督令史张静违反军令,被司马懿当众斩首,这才安定了军心。
辽东军时常乘着雨天出城,安然自若,以此挑衅魏军。魏军众将都请求出兵攻击辽东军,却被司马懿拒绝。
陈圭问道:“当年攻打上庸之时,太尉率领大军八路并进,日夜不停,才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攻破上庸,斩杀孟达,平定叛乱。
这一次,我等不远千里而来,正该速战速决,为何行动却如此缓慢?”
司马懿解释道:“当年孟达军少粮多,能坚持很久,而我军兵力是孟达的四倍有余,粮食却只能供我军一月之用,必须速战速决,才能在有限的粮草下,尽快击溃敌军。
而如今,我军兵力少粮食多,而敌军兵力多,粮食少,情况于当年截然不同。再加上连日大雨,即便想要速战速决也做不到。
从领军出征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从未担心过敌军来攻击我们,我担心的是他们会逃走。
如今敌军粮草即将耗光,我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完成,如果现在贸然出击,会将敌军吓走。
兵者,诡道也。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来分析,战局瞬息万变,必须要懂得变通。他们依仗着人多,加上大水,认为有天险可守,即便饥饿困顿,也不愿意束手就擒,这个时候更加要稳住敌军,不能因为这些蝇头小利,而丢了大局。”
随后,司马懿继续将计就计,示敌(王赵好)以弱。
一个月后,雨终于停了,辽水的水位也逐渐退去,魏军也终于完成了对敌军的包围圈,司马懿下令日夜强攻,最终攻破襄平,斩杀敌军无数,敌军大将投降。
公孙渊派使者求和,被司马懿斩杀,并发布邀文谴责公孙渊背主。公孙渊又请求定期送人质来求和,也被司马懿拒绝。
眼见求和无望,公孙渊从城南突围,被司马懿率兵阻击,并斩杀公孙渊于梁水岸。击溃公孙渊,入城之后,司马懿斩杀十五岁以上男子达到七千多人,并筑成京观。又斩杀公孙渊封赐的公卿将军等两千余人,收编百姓四万余户。
不久后,司马懿又释放了被公孙渊篡位并囚禁的公孙恭,又为被公孙渊迫害之人修缮坟墓,并表彰他们的后人,并对他们说道:“公孙渊叛国,吾只杀其顽固党羽。
诸位是受公孙渊所连累之人,吾知尔等并无叛国之心,所有人都将得到宽恕,无论是留在此处,还是返回中原,皆随你们的心愿。”
至此,让曹魏头疼数十年的辽东割据隐患,终于得到彻底的解决近。
看到这,天下之人皆感叹不已。
“司马懿已经逐渐开始释放自己的能力了。”
“不愧是有狼顾之相的人,果然是心狠手辣,在辽东屠杀万余人,还筑京观,这份狠辣非常人能及。”
“一边屠杀公孙渊旧部震慑辽东,一边又安抚被公孙渊迫害之人,一举收获了辽东人心,这司马懿手段高明啊。”
“心狠手辣,又能力非凡,必成大业啊。”
陈留郡,曹操眉头都拧成了一团。
“司马懿的能力逐渐释放,曹叡还能压得住吗?”
他对曹魏未来的局势也越来越担忧。
东武阳,陈宫眼中闪烁着冷芒,这司马懿看到自己被曹魏如此忌惮,恐怕不会再去投靠曹操,或许可以成为自己对付曹操的助力.
第85章 十年隐忍,一朝屠尽曹爽三族
这时,楚风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景初三年,曹叡病逝,八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成为辅政大臣,辅佐少帝。大将军曹爽排挤司马懿,向天子进言,要将司马懿的官职改为大司马,夺其权。
朝中大臣认为以前很多大司马在任上惨死,不吉利,便改为太傅,让司马家的世子担任散骑常侍。并大封司马家子弟为列侯,骑都尉等职位或爵位。
司马懿知道大将军对自己有杀心,决定韬光养晦,降低对方的戒心,将所有封赏全部拒绝,禁止司马家子弟入朝为官。
正始二年,吴国兵分四路攻打魏国,六月,司马懿率兵出击。
南方天气炎热,湿气重,司马懿深知大军不可在此长待,便派一支轻骑前去挑战,吴军不敢应战。
随后,司马懿休养大军,挑选精锐,募集乡勇,摆出强攻之势,吴军心生畏惧,当天晚上便率军撤退。
司马懿率军追击,最终在三州口追上并大破吴郡,歼灭一万多吴军将士,摧毁吴军众多战船和物资。
至此,司马懿的威望越来越强盛,可他却越来越谦卑恭敬,只要不领兵打仗,就一直隐忍在家,降低大将军曹爽的戒心。”
看到这,众人再一次见识到了司马懿的隐忍能力,无不心中惊叹。
这司马懿,简直就是能屈能伸的典范啊。
陈留郡,曹操却更加担忧:“司马懿越是隐忍,就越让人觉得可怕,就越是有所图谋啊。”
身在局中,或许会看不清楚,但身在局外,以一个看客的身份观看某些事,某些人,会看得更加的清楚透彻。
豫州颍川,荀彧目光微闪,喃喃自语道:“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司马懿不仅是在隐忍,在韬光养晦,还是在滋养曹爽的骄狂,等待出手的时机啊。此刻的司马懿,更像是潜伏起来的猎鹰,随时准备给与猎物致命一击。”
带着陆逊走出舒县的周瑜,望着画面中那看似人畜无害的司马懿,微微皱起了眉头。
“好一个司马懿,未来得警惕此人,手段残忍,心机深沉,更懂得隐忍寻找机会,这样的人比寻常的谋士更加可怕。”
八岁的陆逊,很郑重地点了点头,虽然没有听得太懂,但周瑜哥哥这么说了,那肯定就是了。
河内郡,司马懿也同样皱着眉头:“看样子我最大的能力是隐忍,可这榜单一曝光,我还怎么隐忍?以后去投靠谁?曹操还敢要我?”
这时,楚风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正始三年三月,司马懿给天673子上书,建议在陈、蔡之间修建广槽渠,引河水入汴,疏通东南各大湖泊,并在淮北地区大规模施行屯田。天子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
不久后,吴国大将诸葛恪屯兵于皖城,魏国边境陷入危险之中,司马懿上表天子,派兵攻打皖城。
当时朝廷大臣们都认为诸葛恪占据皖城,城池坚固,城中粮食富裕,若率军远征,很难短时间内攻破。
待到吴国救兵赶到,魏军必败无疑,得不偿失,司马懿却并不赞同。”
画面中,只见朝堂之上,司马懿朗声说道:“吴国军队最精锐的是水师,最擅长的也是水上作战,不擅陆战。
到了冬季,皖城境内的湖水就会变浅,战船无法通行,纵有救兵也只能弃船登陆支援。失去了水战的优势,在陆地上战斗,来再多的救兵,吾亦能破之。”
天子采纳了司马懿的意见。
司马懿一边筹集粮草,一边训练军队,等到九月入冬之后,率领大军出征。
军队抵达舒城,诸葛恪不敢迎战,将所有积蓄的物资全部烧毁之后,弃城而逃。
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更甚,但班师回朝之后,便立马交出兵权,谦卑恭敬,没有丝毫的不敬之处。
正始五年,曹爽为了在军中立威,震慑司马懿,不听司马懿的劝阻,极力主张讨伐蜀国,天子同意了曹爽的伐蜀大计。
曹爽率军攻打蜀国,结果大败而回。
正始七年,吴国大军再次攻打柤中,一万多户百姓为了躲避吴国军队,向北渡过沔水逃命,被大将军曹爽驱逐。
司马懿反对道:“沔水以南距离吴国军队太近,如果百姓战时再逃回沔水以北,很可能会引来吴国军队混入其中,偷渡沔水。而且,一旦驱逐,必定会丧失人心,对国家未来不利。所以应当让这些百姓暂时居住在沔水以北,不可驱逐。”
曹爽本就看司马懿不爽,自然不会同意这个计划,冷声道:“现在吴国大军即将抵达沔水,这些百姓不能在沔水以南坚守城池,反而要让他们留在沔水以北,来消耗我们的粮食,岂能长久?”
司马懿据理力争:“放在安全的地方,自然就是安全的;放在危险的地方,自然就是危险的。不管是人也好,物也罢,尽皆如此。
兵书有云:成败在于形,安危在于势。
形势是驾驭众人的关键,必须要谨慎以待。如果吴国以两万兵力防守沔水,以三万兵力与我们在沔水以南的军队僵持,以一万兵力强攻柤中,我们该如何救援?”
曹爽依旧不听,强制下令驱逐百姓返回沔水以南。
没过多久,吴国军队攻破柤中,数万百姓流离失所。
曹爽的一意孤行,让魏国的国力不断衰退,让魏国中许多人感到不安,都希望司马懿出来主持公道。
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弟子,便经常在司马懿面前表示对曹爽的不满。
司马懿问道:“怎么?你还嫌并州地小?还是怨恨天子将你降职为刺史?”
孙礼道:“一个官位弟子还没有放在欣赏,弟子只是在为太傅鸣不平。您应该如同吕尚那般,匡正辅佐魏国朝廷。上可以报答先帝所托,下可以建立万世功勋。”
司马懿神色平淡,语气平和地说道:“你且不要悲痛,要学忍耐。”
“忍耐?太傅已经忍了这么多年了,还要忍到什么时候?”孙礼皱眉。
司马懿只是笑而不语。
孙礼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告辞离去。
看到这,天下之人都感叹不已。
“这孙礼虽然是司马懿的弟子,可这隐忍的功夫和司马懿差得太远了。”
上一篇:同志,你的成分太复杂了
下一篇:大秦:最狠丞相,始皇求我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