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第595章

作者:很废很小白

  由此可见,这些酋长在部族的威望之高。

  至于改土归流,不要觉得这轻飘飘四个字,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土司问题。

  清朝之所以能用改土归流?

  那是因为明朝用了两三百年时间,已经把改土归流的底子全部铺好了,清朝接手后,根本不需要费太大力气,便能顺利实施。

  而今谁来帮他铺路?

  就赵宋这一百多年对西南摆烂的态势,不给他添麻烦就不错了。

  史文辉提议道:“对待岭南土番,可以利诱之,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归顺则赏赐钱粮,若不归顺则大军讨伐。待时机成熟,便可行推恩令,分化土番酋长的权利及势力,慢慢用汉人官员取而代之。”

  “可。”

  韩桢点点头,吩咐道:“军部拟旨,命刘锜招降刘延庆,而后兵分两路进军四川。命岳飞拿下两浙路,南下福建。朕要在年关之前,看到蜀中与福建等地,纳入我大齐的舆图!”

  张叔夜迟疑道:“陛下,襄阳那边……”

  闻言,韩桢冷声道:“让常玉坤最后再招降一次,若不成,让刘锜带着宗泽的人头回京。”

  “臣领命!”

  张叔夜心头叹了口气,躬身应道。

  他还是很欣赏宗泽,奈何此人性情太过刚烈,不懂变通。

  两人前脚刚走,老九后脚便进来了。

  老九神色凝重道:“陛下,北方战报。”

  见状,韩桢不由微微皱起眉头,接过战报看了起来。

  待看完之后,不由被气笑了。

  耶律大石与耶律余睹兵分两路,一南一北,向临潢府进发。

  起初攻势还很顺利,结果等到金军一至,顿时被打得屁滚尿流。

  还真应了那句话,打不过齐国,还收拾不了你们?

  耶律大石率六万大军于兔儿山遭遇完颜阇母伏击,六万对三万,大败,此战被阵斩一万余,俘虏不计其数,耶律大石率领两万残军,退往静边城。

  耶律余睹轻敌冒进,在广义城被完颜宗望亲自率兵击溃,好在军中有炮兵营,以及配备了火器的玄甲军,让完颜宗翰忌惮,因此不敢追击,索性损失并不算大。

  韩桢挑眉道:“耶律大石也不过如此,你们当初北伐,是怎么被这厮打得落花流水?”

  老九老脸一红,解释道:“这……今时不同往日了,当初耶律大石麾下乃是一万余契丹精锐骑兵,而今都是些乌合之众,不可同日而语。况且,当时北伐,主要是童贯胡乱指挥,轻敌冒进。”

  老实说,此番大败,确实不能全怪耶律大石。

  别看耶律大石麾下聚众六万,实则除开从可敦城带来的万余人之外,余者皆是近期才投奔的辽人,鱼龙混杂,且时日尚短,耶律大石没有足够的时间整合操练。

  遇到金军主力,加上又是被伏击,惨败在所难免。

  原本还想着依靠耶律大石和耶律余睹夺取临潢府,而后振臂一呼,召集辽国旧臣,与金国分庭抗礼。

  如今看来,自己高看他们了。

  辽国糜烂至此,合该被灭国。

  念及此处,韩桢吩咐道:“传朕旨意,命韩世忠统兵两万,协助耶律余睹夺取临潢府。”

  “得令!”

  老九应了一声,匆匆离去。

  ……

  上京道。

  静边城。

  耶律大石原本雄心壮志,打算一鼓作气收复临潢府,结果被完颜阇母当头一棒,认清了残酷的现实。

  没有齐国的帮助,别说复国了,连站稳脚跟都难。

  耶律大石没了先前的意气风发,找来马扩。

  夺取西京道之后,马扩并未回国,而是依旧跟在耶律大石身边,充当韩桢的代表。

  “此战是本王疏忽了,还请马兄修书一封,请贵国陛下出兵相助。”

  耶律大石很清楚,此次开了这个口,往后在韩桢面前就得低伏做小,哪怕复国成功,也挺不直腰杆。

  但不开这个口却又不行,靠他自己,哪怕再加上耶律余睹也拿不下临潢府。

  事实证明,金军战力依旧彪悍,只是齐国更胜一筹而已。

  闻言,马扩安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辽王不必放在心上。本官已遣人将战报送回开封,相信用不了几日,陛下应当就会派兵相助。”

  “有劳马兄了。”

  耶律大石感激道。

  “辽王客气。”

  马扩摆摆手,提议道:“近日归附辽王之人越来越多,可却鱼龙混杂,反倒发挥不出战力,不如整编精简,挑选能战之士,冲入军中,余者皆作为民夫之用。”

  “本王晓得。”

  耶律大石郑重地点点头。

第544章 【你也有今天?】

  第544章 0541【你也有今天?】

  青州。

  益都郡。

  作为韩桢的龙兴之地,经过三四年的发展,已变得极为繁华。

  在地理位置上,虽比不得济南府水路畅通,也不比得青岛镇背靠胶州湾,可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让益都成了链接整个山东的核心枢纽。

  南来北往的商客,都会在此落脚。

  大量的流动人口,带动了服务业以及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太平。

  对古代而言,能过上几年太平日子,那简直不敢想。

  蜀中为什么能一跃成为整个赵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就是因为在孟昶的治理下,蜀中四十年无战事。

  整整四十年啊,五代十国时,外面都打成狗脑子了,蜀中百姓却安居乐业,稳定发展了四十年。

  孟昶被俘,押往东京城之时,蜀中百姓无不痛哭流涕,争相挽留。

  一旦环境安定,百姓会自发生产。

  加上益都是最早的政策受益地,鼓励开荒、轻徭薄赋、摊丁入亩等一系列举措,让益都百姓生活丰实。

  金色晨曦洒落,烟火气息充斥着大街小巷。

  赵桓神态慵懒,迈着悠闲的步伐,漫步在街道上。

  “赵官人早。”

  “王员外早。”

  “可用过早饭了?”

  “还没呢,这才刚出门。”

  赵桓一边走,一边笑呵呵地与熟人打着招呼。

  他们一家定居益都已有一年光景,又开了间书坊,打开门做生意嘛,自然免不了要与人接触,因此倒也认识了不少人。

  不过韩桢并未暴露他的身份,对外也只是说赵桓在山东颐养天年,除了知州与密谍司千户等少数几个官员外,其余人都不晓得。

  路过一间汤饼汤,赵桓忽地顿住了脚步,嗅了嗅鼻子,面露惊奇。

  摊主见状,笑着招呼道:“赵官人果然不同凡响,一眼就看出了不凡。”

  赵桓问道:“今日的汤饼好香啊,放了甚佐料?”

  摊主却不答,略显神秘道:“您尝尝?”

  “来一碗。”

  赵桓说罢,寻了个位置坐下。

  “好嘞,您稍待。”

  摊主吆喝一声,开始下面。

  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汤饼被端上了桌。

  赵桓拿起勺子,尝了口汤,挑眉道:“汤里放了海错?”

  “赵官人见多识广!”

  摊主翘起大拇指。

  尽管早在两年前,韩桢就已经开始大力推广海错生意,可起初的受众还都是有钱人。

  毕竟,贫苦百姓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而今,当街头巷角的小摊小贩,都开始使用海错做生意,就说明益都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并且海错生意也渐渐正式铺开,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

  这时,隔壁一桌的食客说道:“最近郡城周边不太平。”

  有人诧异道:“怎地,又有匪寇?”

  先前的食客摇摇头:“倒不是匪寇,如今山中都没了人,哪来的匪寇,而是虎狼。前阵子俺送货去临淄,途中遇上一群大虫,堂而皇之的官道上路过,差点没把俺吓死。”

  闻言,另一桌的食客答道:“俺晓得是怎么回事,农学院那帮官儿,在山上养兔子,结果不少兔子都跑了,那东西极其能生,据说一年能生七八窝,一窝七八个崽,没多久漫山遍野都是,还跑去村里啃食庄稼。兔子多了,虎狼这等猛兽,自然也就多了。”

  “听说官府正在募集猎人,组建捕虎队,捕一只大虫,赏钱五十贯。”

  “赏钱这般多?俺也想去试试。”

  “你?怕不是捕虎,而是喂虎。”

  “哈哈哈。”

  赵桓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农学院养兔子的事儿,在益都不算甚么新鲜事儿。

  他买过一只,看着挺大,可实际剥皮之后,压根没几两肉,而且味道一般般,肉质柴的很,还有股腥味,远不如鸡鸭肉羊。不过胜在价格便宜,十几文钱一只,连皮带肉,贫苦百姓偶尔也能买一只解解馋儿。

  “卖报啦,卖报啦!今日大事件,伪宋太上皇赵佶被俘,不日将押解进京!”

  一名孩童挎着布包,一边小跑,口中一边大声吆喝。

  赵桓心中一凛,赶忙招呼道:“来一份报。”

  “大官人,您要哪刊报?”

  “三刊都来一份。”

  “诚惠三十八文。”

  付完钱,接过三刊报纸,赵桓迫不及待的抽出《青州早报》。

  果然,首页最醒目的位置就是赵佶被俘之事。

  待看完之后,赵桓嘴角扬起一抹冷笑:“你也有今天,报应啊!”

  他对自己这个父皇,可是一点同情都没有。

  一想到父皇强行禅位给自己,然后带着三弟赵楷逃往南方,就恨得牙痒痒。

  这他娘是人能干出的事儿?

  眼下得知父皇被俘,赵桓心里别提多畅快,就连胃口都好了不少。

  一碗面吃完,丢下二十枚铜钱,赵桓手捧报纸,优哉游哉地朝着书坊走去,开始一天惬意的生活。

  ……

  赵佶被俘的消息,随着《青州日报》传遍大江南北。

  这个消息对赵宋官员以及将领的打击巨大,无疑于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