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第316章

作者:很废很小白

  “承蒙县长不弃,臣定当竭尽全力,以报君恩!”

  史文辉努力咬着牙,克制心中激荡的思绪。

  想他一介举人,有朝一日竟也能入阁出相。

  人生的际遇,当真是神奇。

  常玉坤面色不变,他对韩桢的任命,没有觉得丝毫不满。

  他心里很清楚,史文辉能入阁,是因为他军方的背景。

  以县长对军队的重视,内阁之中必有一个军方之人。

  聂东、魏大这等糙汉子不合适,这么算下来,也就唯有史文辉了。

  “谢鼎为吏部尚书。”

  “刘宓为户部尚书。”

  “王委中为刑部尚书。”

  “朱吉为密州知州。”

  “……”

  北宋的官员制度极其混乱,除了部门架构臃肿之外,官员职称也乱七八糟,甚么功臣号、寄禄官、差遣、散官阶……直让人一阵头大,也让后世研究宋史的学者头疼不已。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赵宋朝堂上,你随便指一个官员,让宋徽宗说出这名官员的完整官名,他绝对说不出来。

  所以,韩桢干脆统统取消,将官、品、差遣合而为一。

  比如谢鼎,吏部尚书,品阶为正四品,俸禄也是按照正四品的标准发放,职权是统管吏部,负责文武百官的选试、注拟、迁授、荫子、叙复等事宜。

  除此之外,不涉及其他职权。

  接着,韩桢又任命一系列四部侍郎与知州、知府,等到农学院与教育院时,他尴尬的发现,自己无人可用了。

  韩桢沉吟道:“我打算增设农学院与教育院,诸位可有推荐的人选?”

  农学院与工程院一样,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能部门,而且极为重要。

  毕竟,这个时代还是以农为本。

  院长一职,不但要有专业的农学知识,丰富的实操经验,还得兼具一定的管理才能。

  教育院就更不用说了,掌管治下学政,名望、学识、才干缺一不可。

  本来,韩桢是想让谢鼎担任教育院院长,但吏部尚书这个职务同样重要。

  闻言,众人纷纷陷入沉思,开始在脑中搜索合适的人选。

  就在这时,一名官员起身道:“启禀县长,农学院院长一职,臣想举荐一人。”

  此人名唤裴怀,原为济州通判,知州与一众官员弃城而逃后,他率领胥吏开城归降。

  因其曾在礼部担任过郎中之职,刚刚被韩桢升为礼部侍郎。

  韩桢问道:“何人?”

  裴怀答道:“邓御夫之子,邓松。”

  正当韩桢疑惑这邓御夫是何人时,就见刘宓抚须道:“此人不错,正合适。”

  见他面露疑惑,裴怀解释道:“县长,这邓御夫乃是济州巨野人,农学大家,曾编著有《农历》一百二十卷,该书详细记载了赵宋以前北方农牧业、纺织经验以及种植工艺和养生备荒之事,比之《齐民要术》更为详细。其子邓松,继承乃父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微臣在巨野郡任职时,曾数次拜访。”

  韩桢皱眉道:“如此大贤,只怕早已在赵宋为官,又岂会轻易为我所用。”

  裴怀神色略显怪异道:“呃……县长有所不知,邓御夫性薄荣利,厌恶官场,所以一直未曾入仕。而其子邓松虽有意做官,可数次科举落榜,以致心灰意冷,如今只是举人。微臣也曾为其向赵宋举荐,但最终都无下文。”

  可以,这很符合宋徽宗的一贯人设。

  韩桢大喜过望,吩咐道:“此事便交予你了,若能将他劝来为我所用,记你一功!”

  这个时代农夫有千千万万,但农学大家,还真没几个。

  因为读书人都一窝蜂的去考取功名了,就算落榜,也会寻个账房、书记的轻快活计,哪里会去种田。

  读书读的好,又喜欢种田,并且还得有种田的天赋,这种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还不赶紧下手?

  “臣定当尽力,不负所望!”

  裴怀心头一喜,拱手应道。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邓松这样的农学家必然有一个自己的社交圈子。

  只要把此人拉来,农学院就能迅速搭建起框架。

  敲定好之后,谢鼎出声道:“关于教育院院长之职,臣想举荐一人。”

  “谁?”

  “此人姓徐名存,字诚叟,师从杨时,为程颐再传弟子。徐存有大才,其所著《六经讲义》与《中庸解》另辟蹊径,发人深省。只因洛学被打压,一直无法入仕,如今在南塘老家设书院讲学,弟子千余人,门生更是遍布福建多地。”

  谢鼎说罢,一众文官议论纷纷,不过大多都秉持着赞同的态度,说明此人确实很有学识,且名望不小。

  而且师承跟脚都站得住,恩师乃是龟山先生杨时,正儿八经的洛学嫡传。

  恰巧,韩桢本就打算想吸引一批洛学与蜀学士子来山东。

  若徐存能来,可谓是一举多得

  念及此处,韩桢问道:“谢尚书可有把握?”

  “臣与徐存还算亲厚,想来应当会卖于臣这个面子。”谢鼎也没敢把话说的太满。

  韩桢点头道:“先试一试,若不行再另寻大儒。”

  处理完文臣的调任之后,韩桢又将目光投向聂东等人。

  兵部,已经从六部中剔除,独立为军部。

  军队也进行了改制,由原先的队、都、营、军之外,增设了旅。

  十二人为一队,十队为一都,十都为一营,五营为一旅,两旅为一军。

  如今算上辅军,他手下将士将近七万人,编为六个军团。

  军部设元帅,下辖左右统制、录事参军,以及六军都统。

  元帅自然是由韩桢亲自担任,兵权哪能交予旁人。

  录事参军,则暂时由史文辉兼任,但有了适合人选,再交卸差事。

  “着令聂东为左统制,魏大为右统制,史文辉兼任录事参军,刘锜、张和、于军、武保、黄凯、罗九为都统。”

  这其中,老九是个另类。

  作为亲卫,也被升任了都统,虽统御一军,实际人数却只有三千人。

  但这三千人,却是精锐中的精锐,乃是韩桢的亲兵,驻守益都,只有他本人可以调动。

  政治框架定下,文武官员调动结束后,便是开始正式议事。

  韩桢沉声道:“自今日起,我治下之地取消吏籍,胥吏本人及子孙后辈,可操各行各业。此外,消除胥吏之名,改为补官。由内阁拟文,颁发各路州县及乡镇。”

  “臣领命。”

  赵霆神色郑重,躬身应道。

  胥吏乃是韩桢的基本盘,必须要维护好。

  既然他喊出了与胥吏共天下,就不能只是一个口号,得实打实的拿出好处。

  别看只是改了个名字,但其中表达的意味,却会让治下胥吏欣喜若狂。

  补官,意为候补官员。

  话音刚落,谢鼎这个新任吏部尚书起身道:“县长,而今山东初定,州县官员紧缺,且各地胥吏……补官们呼声极高,要求再开锁厅试。”

  “嗯!”

  韩桢点头道:“我也正有此意,半个月后再开锁厅试,青州各县补官评级甲等者,皆可参加。”

  略微顿了顿,他又补充道:“其他新占州府,各县可推选五名补官参加锁厅试。”

  新占领的州府补官,也得照顾到。

  谢鼎应道:“臣领命。”

  韩桢为接下来的战略政策,定下基调:“山东几经战火与盘剥,眼下需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赋之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富商开设工坊。”

  正当一众文臣纷纷应道时,却见韩桢话音一转:“我有一事,想与伱等商议,事关官员俸禄与贪腐之风!”

  此话一出,一众文武官员神色各异。

  赵霆、刘宓纷纷色变,就连常玉坤的神色都有些不自然,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掩饰尴尬。

第285章 【整治贪腐之风】

  第285章 0282【整治贪腐之风】

  贪污!

  自人类社会建立以来,便悄然出现了。

  面对贪污腐败,从古至今,不论中外都没有解决办法。

  朱重八杀的多狠啊,剥皮揎草这种酷刑都整出来了,结果呢?

  该贪还是贪!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赵大应对官员贪污,给出了另一套方案,高薪养廉。

  单论俸禄,赵宋官员并不高,正一品一年也就八百贯,但架不住津贴福利好啊。

  首先是添支,一个正五品的知州,每月可添支钱三十贯,米七石、面十石、羊十头,傔人三人,马两匹。

  其次是餐钱、职田、茶汤钱,接着是公使钱。

  最后是各类冰钱、炭钱、衣钱、马钱、房钱……所有杂七杂八的津贴福利算上,一名正五品的官,一年得个三五千贯轻轻松松。

  且,每逢节日郊祀,官家还会发放赏赐。

  这笔钱足以支撑官员富足奢靡的生活。

  赵大的初衷,是给官员极高的物质条件,如此官员便不会再行贪腐之事。

  不过赵大高估了人性,贪婪是无止境的。

  韩桢从不觉得自己比古人聪明,古今中外那么多天才都没解决,他凭什么觉得自己能解决?

  玩心眼,玩权谋,这些人精是他一个后世小青年能比的?

  他有自知之明,唯一比古人强的就是后世穿越来的眼界,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知识。

  这时,韩桢目光扫向赵霆。

  赵霆顿时心头一惊。

  果然,只见韩桢开口道:“赵霆你经验丰富,来说说罢。”

  “……”

  赵霆心中惶恐不安。

  悄悄打量了一番韩桢的神色,见没有戏谑和嘲弄,他不由暗自松了口气。

  心中惶恐渐渐消散,可随之而来的是尴尬。

  这他娘的,甚么叫他经验丰富。

  其他官员却并未嘲笑,一个个面色凝重,因为在座的所有文官,谁屁股上没点屎?

  哪怕是谢鼎,也收受过下头的孝敬钱。

  别管他拿到钱之后,是捐给贫苦士子,还是修建学舍,只要拿了,就逃不了一个收受贿赂的罪名。

  没办法,既然身在官场,就得守规矩。

  别人都拿,就你不拿?

  异类,永远在一个族群中存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