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系统在末世 第534章

作者:云贵高原的雄鹰

可以说完全是数以千万计的丧尸,硬生生将自己抬上了周邦的金字塔尖上!

想到这里,顾承渊内心不禁感慨万分!

如此恩情,无以为报,只能再加大口径,让后面的丧尸家人们,走得更轻松一些了!

pS:目前还欠4更

第810章 战区机关

“嗯,还挺衬的!”站在办公室的整容镜前,顾承渊看着镜中的自己。

一身板正的深绿色军装常服,两肩上的一麦三星在熠熠生辉的同时,光芒中还晕染出一种莫名的厚重感。

这种感觉就好像肩上扛的不是上将军衔,而是整个周邦的苍生万物.....

在自我欣赏了一会儿之后,顾承渊默默的又把上将军衔换成了本来的少将。

如此作为,自然是考虑到了今晚即将和南方战区参谋长李雪谋的会面,既然选择了合作,那自然就要受到一些规则的束缚。

这就跟权力与义务相统一一个道理,人不能既要又要,既要享受利益,又不愿履行义务。

而顾承渊对南方战区需要履行的义务,就是尽量扮演好一个友军的角色。

毕竟不能早上见面还是少将,晚上就成了上将吧?为长远利益考虑,顾承渊还是打算演一下的。

嗯,就等对方走了之后,再晋升上将吧!至于理由?前面理由不是已经很清晰了吗?

既然秘密部队都出来了,说和负责人还有特别通讯渠道很奇怪吗?火线提拔很奇怪吗?

还奇怪,那你就跟我手下的部队去说吧!

作为一个内心温柔的人,顾承渊愿意给别人一个台阶,但并不代表他会因此而活在别人的框架、和评价体系之内。

现在的他,应当是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规则内的人!

顾承渊有种预感,在下一框架的战区级模板内,他将能够获得不受任何现有规则束缚的绝对力量!

那么来吧,小统子,让我看看你的极限!

想到这里,顾承渊直接查看起了奖励“战区机关”,想要看看和之前的集团军机关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在系统打开详情介绍的瞬间,顾承渊看着奖励“战区机关”,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我滴个乖乖,统子哥大气!”

只见在“战区机关”的介绍当中,其部门构成和人员编制的复杂和庞大程度,简直堪称变态,整整有着15个部门,分别为:

1.联合参谋部、2.联合政治工作部、3.战区陆军机关、4.战区海军机关、5.战区空军机关、6.战区火箭军机关、7.战区战略支援部队机关、8.联勤保障部、9.军种代表机构、10.装备技术部、11.火力协调中心、12.网络空间与电子对抗局、13.战略规划局、14.纪律检查委员会、15.军事检察院。

其中,副战区级单位总共有7个(主官为中将军衔),分别是:

1. 联合参谋部、2.联合政治工作部、3.战区陆军机关、4.战区海军机关、5.战区空军机关、6.战区火箭军机关、7.战区战略支援部队机关

正军级单位有7个(主官为少将军衔),分别是

1. 联勤保障部、2.装备技术部、3.火力协调中心、4.网络空间与电子对抗局、5.战略规划局、6.纪律检查委员会、7.军事检察院

副军级单位有1个(主官为少将军衔):1.军种代表机构。

战区机关下辖部门:

一、联合参谋部(400人)

下辖部门:

1.作战处(100人):制定战区联合作战计划,协调各军种部队行动,监控战场态势。

2.情报处(100人):整合多源情报(卫星、侦察、电子战等),提供敌情分析和决策支持。

3.通信与信息化处(100人):保障战区指挥信息系统、数据链和网络安全,推动数字化战场建设。

4.训练处(100人):组织跨军种联合演习,提升全域作战协同能力(如海空联合反导、登陆作战)。

二、联合政治工作部(550人)

负责统筹战区各军种的政治教育、战时动员和军民融合,管理联合作战中的奖惩、宣传和心理战事务。

下辖部门:

1. 组织处(50人):管理战区联合作战中的组织建设(如跨军种联合指挥部的委员会),统筹战时动员,监督各军种部队落实战区司令部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2. 宣传处(50人):制定联合作战宣传策略,管控战时舆论(如对外发布战报、对内鼓舞士气);组织心理战行动(如通过广播、无人机传单瓦解敌方士气);管理战区媒体资源和网络舆情。

3. 干部处(50人):统筹战区跨军种军官的选拔、任免与考核;战时实施特殊人才调配(如紧急抽调精通信息战的军官);管理战区联合指挥岗位的资格认证。

4. 保卫处(50人):负责战区联合作战中的安全保密工作(如反间谍、防泄密);协调战时战场纪律监督与敌后反渗透行动;管理军事司法协作(如战时违纪案件调查)。

5. 军民融合处(50人):推动战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协同(如动员民用船只参与渡海运输);协调战时群众疏散、物资征用等民事行动;管理拥军优属政策落实。

6. 文化工作处(50人):组织战区部队的文化活动(如战地文艺演出、教育基地建设);通过文化产品(电影、书籍)强化军队荣誉感;管理军队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

7. 群众工作处(50人):开展战区驻地军民共建活动(如扶贫、救灾);战时协调地方支援(如医疗队、志愿者服务);处理涉军信访与军民纠纷。

8. 战时动员处(50人):制定战区军民联合动员预案(如预备役人员快速征召);组织战时爱国主义教育,确保部队士气高昂;管理战俘政策与敌方投降人员的政治处置。

9. 心理战与法律战中心(50人):策划对敌心理攻势(如无人机投送劝降传单);研究国际法规则,为军事行动提供法理依据(如证明作战合法性);应对敌方舆论抹黑,维护我军国际形象。

10.军种政治工作联络组(50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军种政治工作部派代表常驻联合政治工作部,确保政策统一执行。

11.联合政治工作指挥平台(50人):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各军种政治工作动态,确保联合作战中的思想一致。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官兵思想倾向,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

三、军种代表机构(250人)

作为各军种在战区机关的联络单位,负责本军种部队与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的对接,确保军种能力融入联合行动。

下辖部门:

1.陆军局(50人)

2.海军局(50人)

3.空军局(50人)

4.火箭军局(50人)

5.战略支援局(50人)

四、联勤保障部(400人)

统一调配战区内各军种的物资(弹药、油料、医疗等)、运输和维修资源,管理战区联勤保障中心,实现“一站式”后勤支援。

下辖部门:

1.财务处(50人):负责战区联勤保障的经费预算、分配与审计,监督军费使用合规性。

2.军需能源处(50人):统筹被装、食品、油料等物资的储备与供应;管理战备仓库和野战能源保障设施。

3.卫勤处(50人):组织战时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和药品器材调配;协调战区军队医院和野战医疗队。

4.运输投送处(50人):规划战区内陆、海、空运输网络;协调军事运输力量(如军用铁路、运输机、运输舰)。

5.军事设施建设处(50人):负责战区内军事基地、营房、机场、港口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6.采购供应处(50人):统一管理军民融合采购,优化供应链效率;对接地方企业保障战时物资需求。

7.联合保障指挥中心(50人):战时协调各军种后勤需求,动态调整保障优先级;对接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8.军民融合办公室(50人):推动地方资源与军队后勤体系的衔接(如动员民用运输力量)。

第811章 战区机关2

五、装备技术部(400人)

装备技术部聚焦武器装备的全寿命管理(研发、采购、维护、退役),强调技术标准化和跨军种协同。

下辖部门:

1.装备计划处(50人):制定战区装备发展规划和采购计划;协调各军种装备需求(如陆军坦克与空军战机的协同部署)。

2.技术保障处(50人):负责武器装备的日常维护、故障诊断与战时抢修;管理战区级装备维修基地和技术支援分队。

3.装备科研处(50人):推动新装备的研发与试验(如无人作战平台、智能弹药);对接军工企业和军队科研院所。

4.质量监督处(50人):监控装备生产质量与验收标准;组织装备性能检测与安全评估。

5.装备维修管理处(50人):统筹战区装备维修资源(如维修工厂、野战修理所);制定战时装备快速修复预案。

6.信息化装备处(50人):管理通信设备、指挥信息系统和网络战装备;推动装备信息化升级(如数据链整合)。

7.弹药管理处(50人):负责弹药的储存、运输与战时配发;制定弹药安全管理制度。

8.装备退役处理中心(50人):组织老旧装备的报废、拆解或转为民用;管理装备退役后的环保与安全问题。

六、火力协调中心(350人)

主要负责整合战区陆、海、空、火箭军等军种的火力单元(如炮兵、导弹部队、航空兵、舰艇火力),制定联合打击方案。

下辖部门:

1.作战计划处局(50人):制定战区级联合火力打击方案,明确各军种火力单元的作战任务;协调火力打击时序;动态调整火力分配,应对战场突发情况。

2.情报与目标分析处(50人):整合卫星、无人机、雷达等多源情报,识别高价值目标(如指挥中心、防空阵地);评估打击效果,提供毁伤评估报告;制定目标优先级清单(如区分“时敏目标”和“固定目标”)。

3.火力协同技术处(50人):解决跨军种火力单元的技术兼容性问题(如陆军火炮与空军战机数据链互通);开发联合火力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侦-控-打-评”闭环;管理火力协同规则(如避免误击友军或民用设施)。

4.防空与反导协调处(50人):统筹战区陆军防空部队、空军防空兵、海军舰载防空系统的协同拦截;制定分层防空方案(如火箭军反导系统负责高层拦截,陆军防空负责末端防御)。

5.训练与演习处(50人):组织跨军种火力协同演练(如火箭军与空军联合模拟打击航母战斗群);通过兵棋推演验证火力协同方案的可行性。

6.装备与弹药管理处(50人):统筹战区火力单元弹药储备与战时快速补给,协调特殊弹药调配(如钻地弹、电磁脉冲武器)。

7.军民融合协调组(50人):在火力打击中规避民用设施(如发电站、医院),减少附带损伤,战时协调地方资源支援火力保障(如征用民用通信设施辅助目标定位)。

七、网络空间与电子对抗局 (400人)

负责网络攻防、电磁频谱管控及电子战支援,应对信息化战争威胁。

下辖部门:

1. 网络攻防处(50人):组织网络渗透、漏洞攻击、数据篡改等进攻性网络战行动;防御敌方网络入侵,保护我军指挥信息系统、数据链和关键基础设施;开发网络战武器(如病毒、木马)并测试其实战效果。

2. 电子对抗处(50人):实施电磁频谱压制(如干扰敌方雷达、GPS信号);保护我军通信和雷达系统免受电子干扰;管理战区电磁频谱资源分配,避免自扰互扰。

3. 情报与侦察处(50人):通过网络侦听、电磁信号截获等手段获取敌情;分析敌方网络架构和电子战弱点,为攻防提供情报支持;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筛选高价值目标(如敌方指挥节点)。

4. 技术研发处(50人):研发网络战与电子战新技术(如量子通信抗干扰、AI驱动的网络攻击算法);测试新型装备的战场适用性(如无人机搭载电子战模块);与军工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关键技术。

5. 装备保障处(50人):维护网络战设备(如网络渗透平台)、电子战装备(如干扰机);战时快速修复受损系统,确保技术装备持续作战能力;管理战区网络与电子战装备的标准化和兼容性。

6. 信息安全处(50人):制定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和加密通信协议;监控内部网络数据流动,防范内部泄密或恶意攻击;组织“红蓝对抗”演练,检验系统抗攻击能力。

7. 联合作战协调处(50人):与战区陆、海、空、火箭军部队对接,提供网络与电子战支援;制定跨军种协同规则(如电子静默时段、频谱共享机制);在登陆作战中协调电子干扰掩护部队抢滩。

8. 军民融合支援组(50人):动员地方网络安全企业参与国防行动(如漏洞挖掘、应急响应);战时征用民用通信设施辅助电子战(如利用5G基站增强干扰范围)。

八、战略规划局(450人)

是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中的核心智囊机构,负责统筹战区长期战略研究、兵力部署规划、战场建设及未来战争形态预判。

1. 战略研究处(50人):分析国际安全环境与战区战略方向潜在威胁;研究大国军事博弈趋势;制定战区中长期(5-10年)战略发展报告。

2. 兵力规划处(50人):统筹战区陆、海、空、火箭军等军种的兵力结构与规模优化;规划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如无人作战集群、天基系统);协调军种间资源配置(如将陆军远程火力与海军陆战队整合为跨域打击群)。

3. 战场建设处(50人):设计战区战场基础设施(如岛屿基地、地下指挥所、预置弹药库);推动智能化战场建设(如部署传感器网络、无人哨所);制定战场环境保护与伪装方案。

4. 政策分析处(50人):解读军事战略方针,转化为战区具体政策;研究国际法与国际规则对军事行动的约束制定战区涉外军事行动准则(如护航、联合演习)。

5. 风险评估与应对处(50人):识别战区战略脆弱点(如能源通道安全、信息链依赖);制定应急预案(如台海冲突中的域外干预应对);组织跨部门风险评估推演(如网络战导致指挥系统瘫痪)。

6. 数据与分析中心(50人):整合战区情报、地理、气象等多源数据,构建“战略数字沙盘”;利用大数据与AI分析战场态势演化规律;管理战区级战略数据库(如敌方兵力部署模型)。

7. 新兴技术研究处(50人):评估颠覆性技术(如量子计算、高超声速武器)对战区战略的影响;制定技术转化路径(如将AI算法嵌入指挥决策链);协调军民科技合作项目(如商业卫星用于军事侦察)。

8. 联合作战规划处(50人):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作战计划;协调军种间联合作战规则(如空海一体战、跨域火力协同);对接战区联合参谋部,确保战略与战役层衔接。

9. 国际合作与安全事务处(50人):参与战区周边多边安全对话;制定对外军事合作框架;管理非传统安全事务(如反恐、护航国际合作)。

第812章 恐怖的干部数量

九、纪律检查委员会(战区纪委)(550人):

战区纪委是监督专责机构,受军事委员会和战区常务委员会双重领导,核心任务是维护军纪、查处违纪违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