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名帅不帅
寻常电影的切镜模式在一镜到底下,居然依旧能如此丝滑。
现场不少人不禁点头:这摄影,确实有点东西!
接着电影继续,同伴牺牲,高个子主角从日本兵手中拿了枪,剧情也进入到了第三场景。
而这一大场景也是视觉上给人震撼最大的。
高个子主角独自上路,电影也正式进入到“战地游戏”模式。
这是从第三视角的新奇体验。
也就是后来吃鸡等游戏中,仿佛上帝视角操控主角行走做动作一般。
在躲避日本兵追杀时,主角躲进了一间废弃房间,看到了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婴儿,两人害怕又饥饿,主角把仅存的一点食物给了她们。
只是这温馨场景仅仅一闪而过,没等主角走多远,便亲眼见识到了日军的兽行。
一个个平民被排队砍头,女人被奸杀。
刚刚救助过的女人和婴儿也倒在了血泊中。
通过墙缝看到这一切的主角咬牙切齿,不仅是主角,在场观众也是皱起了眉头。
虽然这些场景都是中远景,但那种残酷的兽性感却扑面而来。
这就是战争!
不,这是反人类的罪行!
主角忍无可忍。
正要冲动之时,身后一只手忽然伸出,那是一个受了伤的人一把拉住了他。
简单交谈后,知晓对方是记者,而且是原本是汉奸的记者,他的工作是为日军服务。
因为受不了恶行所以偷偷拍了照然后跑路,但中枪了。
这时日本兵追杀而至,记者见状,自觉必被发现,也跑不了了,便拆开相机,取出胶卷交给主角。
交代拉扯一番后,记者用尽最后力气引开日本兵,主角得以逃脱。
而后边很快响起枪身和笑声,不用说了,记者已死,而且是被虐杀。
主角这边也不好过,他没跑出多元,转头就在某破房子里遇上敌人。
暗室交锋,紧张地开门,嘭地一声,主角和日本兵同时开枪。
结果日本兵死了,主角没死,摔下废墟,被泥土和木头石块掩埋。
战争游戏的刺激感再次爆炸。
现场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这时候已经顾不上什么一镜到底剪辑点在哪里,已经找出来几个,画面又怎样唯美了。
只想着主角死了没,还能不能逃出去。
当主角从废墟中扒拉开砖块泥土,此时天色已暗。
这时候,全片视觉效果最震撼也最有艺术性的片段来了。
主角在黑夜中跑路,照明弹不断升空,在受了伤的主角眼中,看到的是拔地而起的光明,正映在本来是优美小镇、但如今变成断壁残垣的焦土上,不断移动的光明和黑暗仿佛是他头脑中的幻象,耳边是炮弹巨大的爆炸声和子弹的呼啸。
路过一个街口,那是十字架的教堂和佛像的庙宇在熊熊燃烧。
橘红色的火光吞噬着那两个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宗教标志。
整个屏幕被火光和黑暗铺满。
主角站在画面中,后头是被火光拉长的长长的黑影。
有影评人已经get到了更加深入的点:主角此刻仿佛身在地狱,往后是深渊,往前是烈火,无处可去,令人绝望,这说的是主角,又何尝不是在说人类?
当然在场的专业电影人更是觉得,影片在这里已然超越了技术,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接着在破晓之前,主角在映着炮火的桥上的一跳,几乎是末日美学的教科书演绎。
镜头一转,他从瀑布中坠落,在打着旋的池塘里漂浮,手边竟然有一片片飘落的梅花。
梅花落在河水上,也落在了无数已经巨人观的平民尸体上。
有老人,有女人,还有小孩子的小手...
这接近十五分钟的片段,使得现场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战争是真残酷,这座名叫南京城的城市,简直就是炼狱,好在主角逃了出来。
最终,主角顺着溪流,终于来到了大后方。
被大部队救起,为了给长官传递城内消息,主角横穿有着无数难民和战士逃命的田野。
这一幕又是一个无比震撼的长镜头。
见到了长官,在主角告知南京城内的情况后,长官无奈道:日军的记者比这里的伤员还要多,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奥斯卡主席西德尼嘴角微翘,他觉得电影里的姜闻说得对!
主角听后,来到伤员区,把胶卷交给一个受伤记者怀里抱着的小姑娘。
画面最后,是一望无际的江南风光。
镜头移动,后边,是江南水乡一般的小镇,前边远处,是隐约可见的硝烟弥漫的南京城,身边的难民们唱起了歌谣,主角拿起了枪...
第347章 这一幕怎的如此熟悉?
整部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
就是两个主角逃亡的故事。
整体片子里两位主角的旅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
第一个,从万人坑到废弃战壕。
第二个,从废弃战壕到农庄后院。
第三个,黑夜中的逃亡,遇到濒死记者。
最后一个,从瀑布、河流、森林,逃亡到最终的大后方。
很是简单的故事,但整体片子的情节和转场安排地很是巧妙。
在总体紧张的节奏下,导演还安排了张弛有致的环境和场景设定,使得这个逃亡的故事看起来如此简单,却没有让人有一分钟的无聊情节。
另外,每一个画面都很美。
很神奇,一部残酷的大屠杀电影居然能看出美。
但事实就是如此。
现场的人已经察觉到,该电影技术精雕细琢、非常精湛,战争的残酷与浪漫的唯美糅合,在视听觉的综合呈现中必定能带给观众十足的震撼。
除了美外,就是一镜到底了。
全片一镜到底倒还好说的,目前世界上也不是没有。
真一镜到底的影片,有《俄罗斯方舟》,拿过金棕榈。
伪长镜头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将数个镜头利用后期特效、隐藏性剪辑处理成看上去只有“一个镜头”的高技术含量活儿,这样的电影,四几年就有《夺魂索》。
现如今,又有了《1937》,而且在场的人,哪怕有些人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1937》真的是做的最好的,而且是拉开巨大身位的好!
因为其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演员与摄像机需要持续穿越多个战壕、小院、废墟、河、树林等近六七个主要场景,配合后期剪辑、特效背景置换、数字化处理,将十几个镜头整合成“一个”长镜头。
如此,就给现场的人带来了一种无比身临其境的感觉。
想象你身临其境在一个大逃杀的游戏中,前面是各种关卡、敌人、陷阱,你只有一次机会,无法重来,唯一的优势是有两条命(两位士兵),但死了游戏就结束。
在影片的两个小时中,镜头都围绕着这两位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呼吸、恐惧和希望,都被尽数收入了镜头中。
观众变成了他们,他们的恐惧变成了观众的恐惧,他们的绝望变成了观众的绝望,他们的英勇变成了观众的英勇。
不得不说,《1937》真的真的,是把“一镜到底”这种镜头语言给推到了人类影史从未达到过的技术高度!
另外,《1937》并不止于技术和美学。
电影里,从敌人到战友,他们所经之处的横尸遍野,是整部影片的背景。
近景中,敌军战壕中一张女人的照片、记者的救赎与复仇、火光冲天中,主角看到的地下室的饥饿的女人与初生的小婴儿。
这一切都在他最后爬出水面,在伤兵营中听到的民谣时得到了升华。
他本来是一个无辜的人力车夫,因为矮个子的原因才当了兵,结果刚当兵就遭遇了灾难。
然后从开始的抱怨,到同生共死的逃亡,到被战友拯救生命,最后亲眼见证更加残忍的暴行,又被记者委托神圣使命,被再次拯救后,拥有了负重前行的勇气,最后拿起来抢,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这些才是主角作为一个个体,在战争中最可值得铭记的东西。
这在西方视角下,个人成长是最被看重的。
而同样的东西在东方视角下,也许是主角最后拿枪,加入了集体,英勇抗击才是重点。
但在西德尼看来,这最后的一幕妙就妙在,西方人看到了西方人喜爱的,东方人也看到了东方人喜爱的。
可以说,路平安这回算是完美解决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平衡,同时又巧妙地借用超高技术水准,将历史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而且这样的展现,谁都没法视而不见!
西德尼不禁感慨:不愧是路平安!
然后开始鼓掌。
接着其余人同样鼓掌。
哗啦啦啦啦啦...
影院灯光亮起。
众人纷纷鼓掌。
这是送给电影最纯粹的尊重。
一部超高难度的一镜到底电影。
完美展现了技术和美学,又能实现和剧情的完美结合。
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至于影片还能不能参加奥斯卡?
用西德尼的话说就是:“这样的电影要是不能参加奥斯卡,本届奥斯卡将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当天下午,关于此次观影的消息也在媒体上传播开来。
“西德尼:很高兴路导演能参加本次奥斯卡!”
“科波拉:这是电影技术的又一高峰!”
“一镜到底,lu的全新尝试完美到无法想象!——洛杉矶时报评”
“艺术、技术的完美结合,《断背山》后,lu又有了代表作,也将是好莱坞技术在全球的又一代表作——奥斯卡电影报道评”
“影片带来的紧张感难以言喻,每一场战争都是地狱般的体验,《1937》发生的故事虽然跟现今世界关联不大,但这不妨碍其成为《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最佳的战争片——观察家报评”
“《1937》导演路平安必定会因为此片再次成功,而他在影片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技术筹备方面完善周到,在情感呈现方面也极具力度——有线电视新闻网评”
“...”
毫无疑问,业界震动。
当所有人还停留在一镜到底展现普通小场景剧情时。
一部展现战争大场面,且在技术、美学以及剧情做到完美结合的一镜到底电影,必然会对世界影坛产生无比的震撼效果。
而随着各种影评前瞻出来,北美影迷、普通媒体以及吃瓜群众们纷纷震惊。
前不久还在被各种质疑的lu,又一次打破了质疑?
这一幕怎的如此熟悉?
熟悉路平安的影迷们此时已经在网上喧闹起来了。
“永远不要质疑lu!他可是成功复活蝙蝠侠的男人!”
“第几次了?Lu的电影似乎每次上映前都会被质疑,心疼lu”
“关键是每次都会被打脸,像lu这样的真男人,岂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你们这么激动,电影看了么?没看激动个啥?”
上一篇:都市剧:多子多福,开局签到死士
下一篇:我,盗墓说书人,开局曝光老九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