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系学霸 第757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连续几天的研究都没有任何进展,邱成文干脆提出了一个建议,“我觉得这样去做理论研究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是我们的凭空猜测,以猜测的方式去构建相关的数学,想要得到答案完全是碰运气。”

“可以这样,我们做理论假设,去寻找实验方向。”

“我们可以去试图去构造更稳固的连接,在进行相关的实验,希望能看到一些东西。”

这是很实际的建议。

邱成文的想法很直接,就是构造更稳定的空间信道。

比如,同样是十立方米的链接,连接的可以是一万个空子,也可以是十万个空子,甚至可以是一亿个空子。

这就是增强信道。

就好像是修路一样,同样是标准两车道的公路,有的建造的非常简单,甚至可以是坑坑洼洼,但只要道路相对平整,就可以让汽车通行。

有的则是修建的非常华丽、宽广,地面非常平坦不说,中间还设置有栏杆,道路两侧有很多的树木,环境也变得非常好。

同样是让汽车通行的道路,修建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不断的增强信道以后,达到了一个临界值,就可能在实验中看到一些东西。

这就是邱成文的想法。

虽然已经确定了研究的方向,但因为要进行物质传送实验相关的工作,研究只能被暂时搁浅。

接下来理论组就非常忙了,他们参与到实验委员会的工作,连续听取了几个团队的数据研究相关报告。

在工作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hl团队汇总的数据,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偏差,被赵奕当即指了出来。

“你们的最后结果有偏差。”

赵奕很确定的说道,“在你们的报告第三页,收集到了粒子数据计算,求解的结果不完全正确。”

会场顿时出现了议论。

各个团队做数据报告是在中心会议厅,团队代表会进行相关的发言,解释提交的数据报告计算过程,并阐述对数据计算结果的分析。

报告会提前一天提交上去,但因为其中的数据和计算非常的复杂,需要团队派出代表作出细节的讲解。

但牵扯到某一个步骤的计算,就不会有人看的那么精细。

哪怕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一般也很难被指出来,报告会传输到网络上,信息会对合作机构进行公开。

往往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有专门的人对单独的报告进行详细研究,才会发现某一个计算结果出现的偏差。

粒子对撞实验数据工作,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赵奕在会议上就直接指出来,给人的感觉就非常震惊了。

“他是怎么看到数据错误的?”

“难道前一天他仔细校对了数据?但是,不可能啊?这么多数据,一天怎么看的完?而且还挨个去计算?”

“太惊人了吧。”

这时候,好多人才想起赵奕是世界上最天才的数学家,他完成了好几项顶级数学猜想的证明,而在数据计算领域,他拥有绝对的权威。

实验委员会的几个人,都不由得惊叹道,“赵奕,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好像对数据天生敏感,一点点错误都能够看到。”

“我完全没有发现。”

“一直到现在,我都不能确定那个数据是错误的。”

“不是错误,是不完全正确,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来就是个范围数据。”

“但是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他们只能感叹,“不愧是赵奕啊!”

第七百零九章 肯定是发生了什么

物质传送实验的数据审核工作持续了一个星期,几个团队都分别在会厅做了报告,中途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整体上却没有什么问题。

很快。

随着所有的结果都出来,数据汇总后也有了最终结果。

其中最重要的几条,一个是物质传送的整体比例,确定为百分之六十三点七九二, 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比原来的数据要精准太多了。

另一个是物质传输实验中,发生的粒子破坏度,粒子破坏度反应的是实验过程中,组成物质的分子被破坏的比例,数据为万分之零点三。

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值了。

但并不是所有被破坏的分子, 全都参与了核聚变反应,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分子被破坏到了微小粒子程度,大部分都只是被分解成了原子, 到了原子的级别被破坏量就非常微小了。

实验中传输的物质主体只有水,一半儿以上的水被传送过去,发生了很复杂的反应,有的是被直接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传输瞬间就合成了水分子,有的则是变成了氢气和氧气,还有的被分解成了微小粒子,从而参与了核聚变反应。

虽然核聚变爆炸非常的微弱,但还是一楼了很多产物,实验之后甚至发现了放射性的氢原子。

“最终结果证明,证明物质传送对于分子、原子的破坏,和实验传输能量没有关系,是实验的方式激活了水分子发生分裂,发生分裂的分子就参与到了后续的反应。”

“在反应的过程中, 被传输后的粒子, 发生了一系列反应, 从而损失了极为微小的质量。”

“但其中的关键是发生了核聚变反应, 我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引导核聚变反应方式。”

“在此之前,我们只能利用特别方式提取到的粒子为原料,并点燃激活核聚变反应。”

“现在的引导更高一筹。”

“或许,我们可以以此发现研究出新型的核能源——”

对于国外的团队机构来说,实验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非常的有意义,最后的核聚变爆炸同样很有意义。

本-布拉德-切尔米基认为可以研究最后的爆炸,并且尽量的去放大爆炸,就可能会发现新能源的制造方式。

这個提议并不被接受。

现在已经有了技术非常高端的传输太阳能,可以说是最为清洁的能源,同时也有可控核聚变,所以实验最开始发现核聚变爆炸,也根本就没有往能源的方向去考虑。

显然,国外机构考虑的角度和国内不同。

国外很多机构也一直在研究可控和局面,但因为反能量屏障持续时间受到限制,他们也没有压缩材料技术,就根本无法制造出可控核聚变装置。

如果没有国内技术的相关支持,哪怕再过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时间,他们也不可能制造出可控核聚变装置,更不用说把可控核聚变作为能源来使用了。

传输太阳能技术,对他们来说就更加先进了,甚至先进到根本不可想象。

所以他们对于能源还是非常执着的,发现一种新型制造核聚变的方式,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能源。

但是,以传输物质的方式制造核聚变爆炸,控制起来难度实在太高,进行相关深入的研究,需要花费非常高额的投入,暂时也有些得不偿失。

本-布拉德-切尔米基的说法,听起来确实很有意思,但实验组直接就拒绝了,因为能量和空间的研究更加重要。

会议讨论的核心还是物质传输相关的研究。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传输比例。

国外机构团队,首先想到的也是输出端,也就是传输比例和z波压缩有关,但实际上,以往的各种实验都证明,传输比例和z波压缩关系非常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关联的。

“也许是因为,z波压缩后的空间,已经提供足够空旷的场地。”赵奕做出了简单的解释。

这就好像是在一片空旷的篮球场,放置一平方米面积的物资。

一个空旷的篮球场,想要挪出一平方米面积,就实在是太容易了。

换句话说,空间只要被压缩一点点,就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场地’,给传输过来的物质、空子使用。

想证明这一点也很简单,之前的实验早已经调整z波的功率,哪怕是功率调整到最低标准,对于实验结果也没有任何影响,而有影响的是空间链接设备建造的信道,稳定的信道能够有效减少最微小粒子的比例,也就是降低爆炸的强度。

这是被实验证明的结果。

实验的总结会议得出了几条结论,要说真正的进展几乎没有。

实验组倒是也不意外,因为只是一个测试实验,等于是刚刚开始研究,甚至说还没有开始做研究,测试实验的目的只是让各个团队熟悉一下实验和工作。

仅此而已。

现在能得出一些结论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测试实验结束以后,一些团队就可以返回了,但还是有好多数学家、物理学家以及工程师留下来工作,其中有一部分是各个团队的代表,有一部分则是直接被聘任,将会长期在实验基地工作。

这些被聘任的人员,有的是负责数据工作、检测工作,有的是负责计算相关的工作,还有的加入了软件支持团队,负责提升软件的性能。

等等。

展开国际性的大项目,好多之一就是能够留下人才,项目会提供很多顶尖的工作岗位,也能够吸引顶尖的人才来工作,并且是长期性的进行工作。

接下来就是对于测试实验数据的后续分析,以及准备进行第二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的讨论会在一个月后开始进行,实验就不是测试级别了,而是会正式进行大型的实验。

为了第一次的正式实验,还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首先一点就是要升级、更换设备,还需要对于实验场地附近进行建档工作。

另外,实验内部放置的检测设备也会更加精细,还会多出两个团队参与。

等等。

现在都是对于测试实验的数据,进行后续的研究,因为数据分析结果并不是确定的,分析过程可能会出现错误,甚至是采集数据的阶段都可能会出现错误。

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公开到各大合作机构,他们可以在电脑上查看信息,并通过信息进行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工作。

好多科学家都已经摩拳擦掌了。

这是物质传送实验第一次公开数据,而数据中存在着很多的信息,也许有些信息根本没有发现,有些信息都隐藏着非常有价值的内容。

他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一些东西。

这些数据就是珍宝。

就像是粒子对撞实验中,粒子的标准模型就是根据实验数据一步步构建出来的,新粒子的发现也是根据数据分析出来的。

现在的物质传统实验是一项新的研究,就肯定会有很多探索的方向。

他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去分析数据,从而找出一些可研究的内容,并且认真的研究出来。

——

从实验开始到分析工作结束,总计花费了三个星期时间。

等各个团队离开以后,工作才相对轻松了一些,理论组的几个人也清闲下来,但他们没有去放松休息,而是迫不及待的开始另一项工作,也就是研究空间链接技术,争取能构建更加稳定的空间信道。

这是一个设计性的工作,但想要参与设计,要有相当的理论基础。

不只是理论组的四个人参与,空间信息科技公司的团队,也派出了四个人参与到设计工作中。

其中包括两名顶尖的光学专家,还有两个是原科学院量子物理实验室的顶尖研究员。

赵奕是研究团队的核心,他首先做出了一个基础框架,其他人根据框架的每一个位置,进行细节化的完善工作。

听起来很简单,参与进去就知道有多复杂。

一个完善的空间连接构造,需要两百三十三个光束发生点。

两百三十三的数字是很奇怪的。

这是一个质数。

质数个光束发生点,也就意味着无法形成完美的闭环,不能够让信道一直持续下去。

正因为如此,不管是空间连接还是能量传输,都无法构建出完美的信道,也就需要持续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来把信道长时间维持住。

即便是有不断能源供给,信道也并不是完善的,无论是什么时间点,都会有一到六个点的缺失。

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尽量的进行完善,但完善的并不是缺失的点,而是构造每一个光束发生位置的通路,以便能在固定范围的空间内,捕捉更多的点位或空子。

在设计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扩大光路点的数量,因为扩大光路点也就意味着扩大覆盖空间的范围,范围增大并不会让信道稳定,反而可能会让信道不稳定。

搞得更稳定的信道就需要增大光束发生点的能量,增大能量的同时还不能够增加宽度。

这样就需要更好的管道材料。

最主要的方式则是通过建立新的分支传播,光束发生点的链接,并不是一点连一点,有的点位会连接一个点,有的点则会连接几个点甚至十几个点。

这些连接都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连接分支点位数量越多,就能够让信道变得更加稳定。

同时,所有的连接都必须要处在一个圆盘上,也就是一个平面上,换句话说,连接的管道不能够有交叉出现,否则就会让连接无法构建。

以上就是两个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他则包括打磨光路管、增加光路管的平滑性等技术问题了。

在仔细的商讨以后,参与研究的八个人被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有两个人负责一块区域,两个光学专家没有被分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光学相关的建议。

构造更稳定信道的工作花费了一个星期时间。

在一个星期之后,最终的设计方案被定型,就到了制造验证的阶段。

每一个参与研究的人都是忐忑和期待的,他们希望以最新设计制造出来的设备,连接以后能够出现异样,异样就代表了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