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系学霸 第684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奕星科技是纯科技公司,并不是制造业公司,他们研究的是技术,负责的是设计,具体制造本来就是要靠其他企业来完成。

——

在完成了技术使用申请以后,赵奕就开始论证,建造环绕太阳运转的空间能量传输装置的可行性,论证主要是围绕详细数据进行。

最主要的就是能源传输总量以及设备本身的消耗。

任何能源供给的设备,都必须要做到输出大于输入,因为建立空间链接、维持能量传输通道,肯定是需要能量支持的。

这一部分能源损耗,甚至要比供给Z波卫星装置,维持内部磁场以及其他电路损耗更多。

赵奕并不是要详细的做计算,因为还没有详细的设计,他只能评估一个差不多的数值。

“接收端最低也需要两百千瓦以上!”

这是估算出来的数据。

现在普通的Z波发生卫星,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功率,平均在100千瓦左右,考虑到每天只有一半时间,能够转化太阳能,功率平均就在50千瓦左右。

如果要维持能够建立通往火星的Z波压缩通路,功率就必须要提升八倍以上,也就需要四百千瓦,再加上建立通路所需的两百千瓦,总计就需要六百千瓦左右。

接下来赵奕找到了国家天文台著名的天文学家周霖教授,询问了一下太阳周边建立卫星的可能性,最主要是询问距离太阳多远,不会受到外部强风暴,也就是物理风暴的干扰。

周霖非常的有耐心,还不断提醒着,“现阶段,建造环绕太阳卫星是不可能的,太阳风暴、射线电子风暴、强辐射,都会对卫星装置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赵院士,我建议你,还是不要去想建造环绕太阳——”

“叽里呱啦——”

周霖连续说了一大堆,赵奕也只能耐心的听,后来才回答说道,“如果只考虑物理性干扰,十万公里差不多就足够了。”

“太阳表面的强风暴,起落最多有五万公里,十万公里的距离,就不会受到严重干扰。”

“但也不一定,如果遇到了表面强喷发活动,十万公里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物理性影响。”

赵奕得到了答案。

十万公里!

按照周霖的解释,十万公里基本上是安全的,也有微小的概率会受到物理干扰,但干扰的程度很小。

因为有足够强度的材料保证,高温、高辐射、电子风暴等,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最怕的就是物理性干扰,比如突然性的强风暴。

哪怕材料的性能再好,内部承受能力再强,受到强物理性的干扰,装置也肯定会出问题。

赵奕得到了准确数据以后,就开始了详细的计算。

如果是距离太阳表面十万公里,光能强度大概是地球附近的一千五百倍以上,再通过空间能量通路,同面积传递到接收端的大概是七百倍左右,就能最高实现转化七万千瓦的功率?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不是有多少的太阳能,就能转化多少的功率。

哪怕是使用压缩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转化功率最高也只有百分之四十,高太阳能可以增加厚度,提升一定的转化率,但全部算在一起,最高比现有只提升十倍。

那么和Z波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面积转化的功率,最高也只能达到一的千千瓦。

“因为是空间能量传输来的光能,可以对电池板的外形进行重新设计,比如螺旋构造,最大程度的上进行吸收,转化率就会大幅提升。”

“最高也许能再提升五倍,达到五千千瓦?”

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

实际上,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最高转化也许只有三千千瓦,甚至两千千瓦。

但是,不管怎么说,哪怕是五千千瓦的数据,和七万千瓦的数据,依旧相差非常的巨大。

另外,他的计算是基于‘和Z波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同面积传输’,实际上,发生专门传递能源的卫星,肯定会把传输范围最大化,最少提升个三倍、四倍是很轻松的。

那么就会剩余大量的太阳能,无法被直接传递、使用。

剩下的能源怎么办?

赵奕皱起眉头仔细一想,随后又松开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也许这就是实现奕星科技盈利的第一步。”

“真是没想到,第一步会是能源,会是太阳能!”

大量能源浪费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建立更多的‘接受端’,分散接收所有的能源。

那可是轻松发电超过十万千瓦的清洁太阳能。

十万千瓦什么概念?

发电厂的大型电机容量,才是以万千瓦作单位,也就是足可以顶得上一个发电厂的电机。

这个电量也足以保证供应几万户普通家庭的用电。

当然了。

现阶段来说,发射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来为普通家庭供给用电,绝对是非常不合算的生意,大概率会很久收不回成本。

但是,哪怕只考虑民用领域,也足以支撑快速收回成本。

比如,推广‘太阳能汽车’,十万千瓦的持续发电量,足以保证五千台汽车持续运作,最主要是,汽车只需要安装个小功率的接收器,就能二十四小时不断的运作,并不需要任何的加油、充电操作。

每一台汽车的能源动力端,赚上五十万人民币,卖出一万台就是五十亿人民币。

这个汽车生意,算起来真是钱途广阔啊!

第六百三十二章 制造戴森球?

赚钱真的是一项很有吸引力的事情。

那怕赵奕已经是全球顶级的富人,也不会拒绝多赚一些钱,让自己的身家继续提升。

另外,很有吸引力的是,这是一项可以让奕星科技公司赚钱的项目。

赵奕对奕星科技是非常有感情的,因为奕星科技是他真正投入精力,希望能做好的公司。

他名下还有星亿科技、星亿投资等公司,但两家公司的开设,都是为投资和专利分成服务的,并不是真的用心去运营。

现在的奕星科技则是高端航空研发企业,研究的是走在人类科技前沿的探索技术,一家常规的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实现盈利,而不是持续不断的投入。

如果只有投入来做研发,就不是常规的企业,而是单纯的科研机构。

在决定建立奕星科技的时候,赵奕和刘建昆的想法都是,以航空技术端作为突破,来实现企业的盈利,比如,提供卫星、火箭运载相关的技术服务,比如,后续制造小型太空飞船,成为专注于制造功能性太空飞船的公司。

如果未来能发展到探索星球,也可以在星球探索上,寻找实现利润的突破点。

赵奕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快就能找到利润点,而且是从来没想过的能源方向。

最近几年时间,新能源就是制造行业的主流。

全世界都在宣传新能源,新能源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的噱头,包括风力发电、电力交通,当然也包括可控核聚变等等,好多的技术都被提出来,而发展比较迅速的是电力汽车,已经有好多国家定下了,多少年不再生产传统燃油动力汽车的目标。

虽然市场上有许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还有些厂商也以新能源汽车为研发核心,迅速取得了膨胀式的发展,但是,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能源,劣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充电需要的时间过长。

电池技术发展的再快,也很跟上成熟的燃油动力技术,充电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电动汽车也存在好多其他问题,比如,耐寒和耐热能力都不强,有些电动汽车在特殊环境下,甚至可能会发生自燃现象。

等等。

现在好了。

如果拥有了持续供给的太阳电力,功能就不再是问题,只要打开了和空间链接设备,就能有直接的高效光能供给,并远远不断地转化为电能。

这种方式制造出来的汽车,根本不用进行充电,就可以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拥有一颗,环绕太阳轨道运行,能持续不断供给能源的聚能卫星。

这是核心。

赵奕沉下心思开始做起了设计,环绕太阳运行的聚能卫星,说白了就是个环绕太阳的空间链接设备,其核心技术就是空间连接技术。

在对空间能量传输的技术进行解析以后,卫星的核心设计就根本不是问题,附带的电子系统、动力装置等,都是很容易解决的,最核心的反倒是材料问题。

距离太阳表面十万公里位置,也是相当危险的区域,最高温度可以超过一千摄氏度,同时,还要经受太阳活动影响,高速射电粒子、电磁风暴、超高强度辐射,等等。

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普通的电子设备马上就会被损毁。

所以,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外围必须全部采用z波压缩材料,内部大部分也要使用压缩材料。

这方面还是要找高等压缩材料制造公司。

高等压缩材料制造公司,是科技处旗下新成立的公司,核心就是原来的z波压缩材料组,成立的目的是更高效、科学的制造z波压缩材料。

现在的z波压缩材料,最主要供给的还是最新科技研发,并没有直接普及到民用领域,正因为如此,高等压缩材料制造公司显得很清闲,他们也做了很多准备,但都是为了应对马上到来的宇宙飞船制造项目。

赵奕在完成了设计以后,马上联系了高等压缩材料制造公司,同时也联系了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以及航天局,他找到了相关负责人,又找了科技处的官员,一起就环绕太阳聚能卫星的制造做研究讨论。

事实上,也是谈判。

奕星科技公司也是航空集团旗下的公司,但却是独立运转的,就必须要自负盈亏。

不管是应用技术也好,使用材料也罢,都是要支付相关费用的,而环绕太阳聚能卫星的制造是重点项目,一定程度也是为了实现盈利,肯定是要做正常的商业谈判。

这天上午,两家公司外加航天局的代表们都来了。

另外,还包括科技处的官员,正是赵奕熟悉的刘部长。

在会议开始前一个多小时,刘部长就找到了赵奕,问起了详细的情况。

刘部长也知道一些消息,似乎是关于制造一种,环绕太阳的卫星,和空间链接技术相关,因为牵扯到保密性问题,就需要科技处来做监督,但具体是什么,就不太清楚了。

“刘部长,不知道你听没听过一个词。”

“什么。”

“戴森球。”赵奕很平淡的说出三个字。

“戴森球?”刘部长顿时张大了嘴,他当然听过戴森球。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提出的一种理论。

所谓“戴森球”,其实就是直径2亿千米不等,用来包裹恒星开采恒星能源的人造天体。

这是一个利用恒星做动力源的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一个“球体”是由环绕太阳的卫星所构成,完全包围恒星并且获得其绝大多数或全部的能量输出。戴森认为这样的结构是在宇宙中长期存在并且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的文明的逻辑必然,并且他建议搜寻这样的人造天体结构以便找到外星超级文明。

从那时起,各种各样的设计,包括建造人工天体或一系列这样的结构以便包围太阳,便不断地由一些狂想的工程学家或科幻所提出,并冠以“戴森球”之名。

这些后续的设想没有仅仅在从太阳能收集站上止步。

许多工程设计还包括建设人类殖民地和工业基地。

刘部长长期担任科技处的领导,对戴森球也有过了解,尤其随着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他更是仔细的研究了一番,前一段时间,还想着是否把可控核聚变和戴森球联系在一起,当然结果是没有想出什么。

突然听到赵奕的说法,他下意识的说道,“难道你是要制造环绕太阳,以太阳为能源的核聚变装置?”

“当然不是。”

赵奕直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随后继续道,“但道理是差不多的,前一段时间,我研究出了空间能源传输技术,就想制造一个贴近太阳的卫星,来传输太阳周围的光能。”

刘部长听着点头,“原来是这样,但是,这有什么意义,仅仅是光能——”他没有继续说下去,意思已经表达的差不多了。

相比核聚变的高能来说,光能效率真是要差太多了。

“怎么也是一项高端研究啊!”赵奕笑着说道,他没有仔细的做解释,但还是说了一句,“我是打算,从光能传输技术入手,解决z波卫星的太阳能转化功率问题,也许还能依靠这个,让公司实现盈利。”

“原来是这样!”刘部长顿时恍然大悟。

他下意识忽略了后面一句话,重点抓住了前面的问题--

z波卫星功率。

刘部长对于z波卫星还是有了解的,并知道奕星科技是生产太空飞船的公司,肯定是希望依靠z波卫星辅助完成太空穿梭。

显然。

现在的z波卫星功率,达不到能让飞船实现穿梭的程度。

这方面的问题,刘部长还是做过一些了解的,他认为发射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就是为了给飞船实现太空穿梭做铺垫。

两人说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就进入会议室时见到其他人,随后就开始了谈判。

奕星科技一方还是很专业的,主核心就是赵奕,其他还有一个六人组成的团队。

高等压缩材料公司、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也都派出了一个小组,航天局方面也有两个代表,其中一个还是航天科技研发相关的工程院士。

两家公司都不反对和奕星科技合作,但他们关心的主要是保密性,另外也关心进行项目的利润问题。

哪怕是新成立的最新科技公司,也肯定会在意收益问题,任何公司运营,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利润。

不过公司的代表们想法,和刘部长差不多是一致的。

虽然赵奕提交了空间能源传输技术,但制造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传输的仅仅是光能,怎么去想实现的成本都会非常高昂,甚至都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

如果中途出现哪怕一点问题,也许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