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系学霸 第655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赵奕笑道,“就算是给核聚变点火,也是在反应开始以后,而不是最初就直接点火。Z波确实能增强反应,但要说直接点火,也是针对核裂变。”

Z波能够增强粒子活跃度,高丰度的铀原料会直接被点燃,引起强烈的核裂变反应。

但是,核聚变的原料,本身不会有强烈的辐射,粒子活跃度增强,也没办法直接被引燃。

陈泽书还是明白基本原理的,他疑惑的问道,“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材料性能不合格,没有办法控制反应,如果是压缩后的原料,反应应该会更强烈吧。”

“可以这么理解,但原理是不一样的。”

赵奕点头做出了解释。

受到空间压缩的原料,内部的粒子活跃度会增强,同等的环境下,能够增加反应强度。

但是,反强度增加是有区别的。

如果是普通的核聚变原料,反应强度增加也就代表参与反应的粒子更多,但受到压缩的原料,同样的粒子数参与反应,释放的能量会更高。

或者可以这样去理解,粒子吸收了空间压缩的能量,参与核反应后,释放出来的肯定会更多。

如果是常规的化石燃料,被压缩以后,几乎不会增加反应强度,因为化石燃料参与的化学反应,被压缩后的物质化学性质是不会改变的。

核燃料不同。

核反应的基础原理是能量转化为质量,比压缩的粒子的能量更高,自然释放出来的也就更多。

当然了,也会变得更危险。

陈泽书倒是理解了赵奕所说的,但他苦笑的说道,“我们还是研究一下,怎么控制反应吧,这个感觉,实在是太危险了,如果后续反应功率不足,倒是可以考虑。”

赵奕摇头道,“其实这个和控制反应是没有关系的,反应强度高,输出功率高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同功率的情况下,原料消耗大大降低。”

“另外,陈院士,你不用担心核装置控制问题,如果核心全都是压缩材料,肯定能满足反应控制需求。”

他给自己设计的核聚变装置,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装置的控制核心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一旦相关的材料被压缩,性能肯定会大大增强,就不存在控制上的问题了。

两人开始讨论起来。

陈泽书是核专家,他对于核反应机制非常了解。

赵奕对核反应也有一定的了解,毕竟核心的设计都是他完成的,但针对内部反应相关内容,以及真正核聚变发生时,内部反应的情况,了解的还只存在于书面上。

这主要因为赵奕没有进行过详细的高能粒子研究,也没有真正参加过核试验,或者是分析内部反应相关的工作。

两人一起讨论、一起计算。

他们很快就得到了结论,如果换成是压缩五倍的原料,同输出功率的情况下,就能大大减少原料消耗,数值差不多在两倍左右。

这和原料粒子能量增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被压缩后的原料,参会反应会变得更加充分。

后者才是关键。

实际上,哪怕是原料被压缩,粒子吸收能量也是有限的,因为Z波释放的能量是有限的,而能量是守恒的,被粒子吸收的能量肯定不高,就算全部都增强释放出来,也不会太多。

但是,被压缩的原料,粒子活跃度增强,参与核反应就会更加充分。

比如,原来有一百个粒子,核反应只能覆盖五十个粒子。

现在原料被压缩,一百个粒子中,就会有九十参与反应,再加上粒子的能量变高,释放出的能量就会增强一倍。

当真正计算出结果以后,陈泽书都变得非常期待了。

核聚变装置不像是核裂变,高丰度原料能持续使用十几年,装置运行过程中,是需要不断更换原料的。

现在设计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持续高功率使用,原料预计可以使用六个月左右。

如果是常规的持续运行,预计可以维持两年左右。

这还是理论数字。

可是装置更换燃料可不像汽油加油那么简单,核聚变装置释放的辐射很小,但因为内部结构复杂,更换原料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更换过程消耗的成本,要比原料本身的价值能轻松高上几倍。

如果原料的使用时间能提升一倍,就会大大减少使用过程中更换原料的维护费用。

“如果被压缩的倍率更高,效果肯定会更好。”

陈泽书有些期待的说道。

赵奕摇头,“五倍到八倍左右是最佳值,压缩反应倍率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高,如果超过了八倍,就得不偿失了。”

——

两周后。

大型Z波装置更换了临时发生部件,并进行了一次高强度实验,目的就是制造发生器以及其他部件所使用的材料,等于是为装置本身制造材料。

实验过程非常的顺利,实验组得到了一大批的压缩六倍左右的材料,同时,Z波的发生端口,不出意外的直接出现了问题。

接下来就是利用六倍压缩材料,制造出新的端口了。

这个过程需要不短的时间,就像是陈泽书说的,有些材料熔点在一万摄氏度以上,几乎只能在实验室进行融化、塑形。

相关的技术人员估计,最低也需要两个月时间。

但是等在两个月也值得了。

只要能使用高强度的压缩材料,就会让内部发生装置,再也不会受到低强度倍率空间压缩的影响。

当然,也是有上限的。

六倍强度的压缩材料,能承受的空间压缩强度就是六倍,高于六倍就可能会让发生端口出现问题。

压缩强度和Z波能量、覆盖范围粒子数量、磁场强度有关。

比如,当覆盖区域一片空旷,压缩倍率就会快速上涨,很可能让发生器直接出现故障。

其实也很好理解,就像是用铁锅炒菜,锅里什么都没有,自然就会出问题了。

赵奕仔细计算过,现有的设计来说,处在地面环境中,覆盖最小的区域,并且覆盖区域内一片空旷,最高能实现十二倍左右的压缩倍率。

这是极限数值。

之所以说是极限数值,和装置设计、地表磁场、空气密度有关。

12倍,听起来不多,实际上,即便是不考虑装置设计、地表环境影响,释放最高的能量,压缩倍率也不会超过14倍。

这主要和释放Z波原理有关。

空间压缩倍率和所需的能量,是呈现指数级增长的。

如果要实现压缩倍率‘e的π次方’的临界值,地球表面的化石燃料,全部加在一起,最多也就能压缩几克左右的材料。

“那大概就是黑洞内部很普通的物质吧?”

赵奕思考着。

在实验组闲来无事,就是等待压缩材料制造的部件,赵奕就干脆返回了首都,到燕华大学平平淡淡的过了半个多月,中途还去参加了两次会议,都和压缩材料、核聚变装置研发有关。

然后他接到了刘建昆的电话,以及航天局发来的信函,说是邀请他去参观正在完善的空间站,以及制造好的大型反重力推进器。

航天局一直在研发空间站,空间站已经很完善了,实验舱、载人飞船都已经制造好。

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完善阶段。

航天局最初的设想是,利用火箭推进器,先把核心舱运到太空中,后续再一个个进行运载,并慢慢的‘拼接’在一起,真正完成整个空间站。

但是技术发展速度太快,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反重力技术快速发展,航空集团直接研发出了大型的反重力推进器,并且已经执行过几次,运行卫星上天空的任务。

所以航天局的计划也有了变化,他们召开会议决定,利用大型的反重力推进器,一口气把实验舱、生活舱、载人飞船,包括其他部分,甚至是实验器具,全部一口气打包运送太空中。

这个计划听起来非常的惊人,因为一次运送的重量超过四百吨,而且是运送到几百公里的高空。

如果是用火箭推进器,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火箭推进去运送的极限,差不多就是一百吨。

三百吨,很难想象。

反重力推进器,和火箭推进器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相关的技术人员论证,最高能运动一千吨以上,甚至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

现在航天局就是邀请赵奕去参观,他们的想法是,想让赵奕指正一下问题,毕竟反重力装置是赵奕研究出来的。

赵奕和刘建昆通了电话,就决定去一趟航天局。

他不是一个去,还有几个领导,以及其他技术人员,还带上了理论组的几个人。

大型的反重力推进器,和小型推进器肯定是不一样的,技术难度不是一个级别,出现什么问题都有可能。

不过赵奕关心的不是这个,技术问题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他想知道的是,空间站是否能留出空位,安装上一个高强度的Z波发生器?

第六百零三章 太空穿梭实验,十秒内抵达月球!

空间站的研发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航天局已经上报了具体发射时间,实际上,早在两年以前,航天局就做好了时间表,首先发射的就是核心仓,也就是空间站最中心的部分,其他部分则一个个发射上去,应超高的太空对接技术,和核心舱进行链接。

这个过程是非常慢的,每一部分,包括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舱等,都需要单独的运送。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反重力技术,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之前已经应用反重力推进器,运送了好几颗飞机上天,相关的部门认为技术已经成熟,可以直接运送质量高的空间站上太空,而且论证过程中,发现危险性很小,因为反重力推进器有个特性,就是能够直接回收。

一般的火箭推进器发射升空以后,在落到地面上的都只有残骸,主要因为大部分主体都是燃料,其他部分也并不重要,因此并没有做复杂、得不偿失的着路系统。

反重力推进机就不一样了,因为是采用反重力推进,下落过程可以再开启反重力装置,就直接解决了着陆的问题,蕴含高技术的大型装置也不可能不回收,着陆问题是最开始就研究的。

既然反重力推进机能够回收,使用的也不是火箭燃料,过程能源消耗比较少,危险系数也就大大降低。

这次高层领导、航空集团以及反重力实验组、理论组组成的视察团队,来到航空局的目的,最主要也是查看大型反重力推进器。

反重力技术的发展,其实让空间站项目很尴尬。

之前空间站项目是重中之中,但现在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大型反重力装置升空,是没有技术壁垒的,就完全可以让大型反重力装置,作为一个太空上做研究的平台,直接顶替了空间站的作用。

大型反重力装置的好处在于空间足够大,而且安全系数非常高,只是操控性相对差一些,必须保证有更多的宇航员长期工作。

但只是一点,空间足够大,就远远甩开了原来的空间站。

当然了。

现在的反重力装置,还不能直接顶替空间站,因为并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空间站是完全封闭的,而且使用的是各种高端材料,反重力推进器则是敞开的,外层并没有封闭。

但是外层的封闭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尤其是Z波压缩材料出现后,就更加不是问题了。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种压缩轮镁合金材料,涂抹在材料形成轻薄的一层,就可以再可以直接对抗太空中的辐射,甚至是太阳所放射出来的带电粒子,也就表示,使用这种材料封闭反重力装置,就可以让装置上升到一千公里外,到真正的太空中。

这也是很大的优势。

空间站的高度设定在四百公里左右,最高也不超过六百公里,这主要是因为,空间站的活动,还需要受到地球磁场的保护。

在距离地表一千公里以内,都是地球磁场干涉的范围。

这个范围内,太阳发散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会被地球磁场影响发生偏转,也就不会直接影响到空间站、卫星运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外,就肯定会受到高速带电粒子的影响。

太阳发散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对于电子设备具有非常大的威胁,也许一次普通的太阳风暴,就足以让一千公里外的电子设备发生损坏。

有了新发现的铝镁合金涂层材料,可以直接运用在太空装置上,可以把卫星、空间站,直接放置在距离地表一千公里外的轨道上。

这样就方便更好的进行实验,更好的对宇宙进行研究。

这些都是空间站项目尴尬的地方,因为他们所做的研究,都差不多已经到定格了,不可能发现了新的保护材料,就更改重新进行设计。

总之,航空局还是很尴尬的。

不过领导团队对于空间站项目,还是非常重视的,一则是国内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站,反重力技术发展起来,但距离完全成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另外,空间站项目也可以作为先期探索,帮助后续太空探索积累技术和经验。

视察团队进入航天局以后,就被招待着观看了空间站各个部件,还有相关人员演示的升空计划书。

其中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但明显能感觉到,好多原本的设计,都被划掉了。

比如,对接技术。

空间对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原本的设计是每一个部件单独运送,就需要在太空上完成精密的拼接。

现在不一样了。

计划被更改为使用反重力推进器,一次性把几个部分全部运送到太空中,就根本用不到拼接技术。

一群人看完了空间站,却都在谈论着反重力推进器。

相比来说,他们还是对反重力推进器更感兴趣,因为反重力推动器,就像是跨时代的科技产物,而空间站技术,国际上已经有了。

赵奕倒是对空间站感兴趣,但是他感兴趣的点不一样。

他和空间站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周皓民院士,一起走在队伍的中间,感兴趣的问道,“空间站项目还能调整吗?我的意思是说,我想加一个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什么实验装置?”周皓民疑惑问道。

“Z波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