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系学霸 第486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赵奕很淡然的说道,“你先看看,我也不知道具体对不对,还有一些问题暂时没想好,还需要咱们一起来论证一下。”

“……好!”

孙磊实在是太震惊了,他不敢相信赵奕看了设计,只用了一个晚上时间,就想出这么多东西,发现问题同时还想好了解决方案,工作效率简直是不敢想象啊!

他苦笑的想着,“我真是傻,竟然会觉得赵院士不懂,不懂的人是我才对啊!”

“赵院士这个水平,自己设计方案都很轻松,大概他找专业的人来,只是做个参考吧。”

“呼~~~”

孙磊用力的呼吸调整心态,就开始仔细的看了起来。

赵奕坐在旁边安静的看,他忽然发现自己对其他人的要求有点高,他一个晚上做的东西,孙磊一天能看完就不错了。

“算了,还是先去看看别的。”

他摇了摇头,对孙磊说道,“你这两天就先把这东西吃下去,从头到尾的看一遍,那些已经解决的小问题,不用在意了解一下就好,主要看那些没解决的,形象具体有什么思路……”

赵奕说完就走开了。

孙磊答应了一声,就开始仔细的看。

……

时光飞逝。

连续两个星期时间,赵奕都在和孙磊就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孙磊的基础水平确实很不错,只要是相关的内容都了解一下。

单单是压气机放气活门的设计方案,他就能说出好几种类型。

孙磊丰富的专业知识,给赵奕带来了很大帮助,他们一起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快速的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只剩下两个非常的难度的。

一个是放气管道太长。

如果把放气活门的排风口,放置的和涡轮喷气口并列,就需要狭长的管道,管道太长最大的影响,就是让发动机外层使用更多的材料。

那肯定会增加发动机的重量。

这是致命的。

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的‘推重比’,说的就是最大推力和发动机重量的比值,一般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推重比都会超过7,昆仑发动机的推重比在7.5到8之间,国际最顶尖的发动机推重比超过10。

如果发动机的重量增加,想提高推重比就必须增加最大推力,而放弃活门释放的高压空气,所能产生的推力很难补足所增加的重量。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活塞的设计。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是简单的设计肯定会让活塞磨损严重,使用就可能出现问题,另外,知道连续的小活塞技术难度也很高。

孙磊原本的设计中,并没有对活塞的细节设计。

这方面还需要咨询材料专家。

赵奕马上找来了李荣茂和张洪涛,为了能有更多的想法,他把机组所有人都叫了过来,群策群力的思考解决方法。

其他人都不是专业的,只能凭空想象的去说,但外行人的思维不受限,也许能有更好的想法。

这次立功的是周庆。

周庆可不懂什么活塞原理,也不懂复杂的材料问题,他说出了一个很奇妙的想法,把活塞设计成一个类似挤压海绵的东西,“如果压力太大,肯定会把海绵撑起来,撑到一定程度,空气就能冲过去。”

“否则就出不去!”

这个想法说出来马上遭到了材料专家的否定。

张洪涛非常肯定的说道,“没有这种材料,只要能被压力撑起来,肯定是透气的,否则就等于是气球,不透气,一旦透气就破了。”

“如果有的话,市场上就能看见这种类型的活塞了。”

周庆低声嘀咕了一句,“我只是说说想法,赵院士都说随便发表意见……”

赵奕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拧起了眉头,他觉得周庆的想法很新颖,材料方面确实是不支持,但可以设计的更复杂一些,比如把活塞的部分变成多孔形态,里面添加橡胶、树脂类的材料,压力过高的时候,挤压橡胶、树脂在孔洞里运动,露出通往排风口的通道。

当压力不足的时候,橡胶、树脂会在另一侧压力的挤压下重新回归原位。

这个设计可以把压气机不同级的部分,用小孔连接在一起,但中间肯定是不通畅,被橡胶、树脂类材料堵住,因为两侧的压力不同,差别过大的时候,橡胶、树脂类材料就会改变位置。

比如,左侧是10Kpa(pa,压力单位),右侧是20Kpa,差距就是10Kpa。

小孔中间的材料就会改变位置,并露出一侧通往排风口的通道。

左侧是2Kpa,右侧是7Kpa,差距就只有5Kpa,中间的材料也会改变位置,但并不足以露出通往排风口的通道。

这种小孔类的设计,一个肯定是不够的,也许需要十几个,才足够释放排出高压气体。

当然还是要看小孔的宽度。

赵奕思考了许久,忽然开口道,“我觉得周庆的想法可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他简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所有人仔细的听着,越是听越觉得惊讶,孙磊都惊的张大了嘴,忍不住喊道,“赵院士,你真是太天才了!”

其他人也跟着说道,“这个设计真是绝了!”

“您参考的是周庆的想法?我怎么感觉完全不一样?两者有什么关系吗?”

“这个活塞设计真是高科技了,而且还正巧能用在压气机上……”

“赵院士果然是赵院士!”

“让其他发动机组听到您的想法,我估计他们会惊爆了眼球!”

“……”

在一大堆吹捧的声音中,赵奕很淡然的露出了微笑。

其实有的时候,他也真心想低调一些,表现的太天才就脱离群众了。

但是,没办法!

天生就聪明,能怎么办呢?

第四百四十五章 主设计结束,审查组到来

赵奕说出了设计想法之后,研发组就针对材料和设计两方面进行论证。

设计方面还是由孙磊和赵奕负责,另一个参与的人就是周庆,周庆诠释了什么叫重在参与,他只是说出了个想法,赵奕针对想法扩展做出了可行方案,他也不懂什么构造、设计的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做的端茶倒水的工作。

不过赵奕还是让周庆一起参与,毕竟是周庆提供的想法。

研发来说,想法或者说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想法就什么也没有,周庆只是提供了想法,但有了他的想法才有了设计。

这就是研发贡献。

材料方面就是由李荣茂和张洪涛负责了,他们需要一起研究什么材料符合要求,并详细列出符合要求材料的性能、参数指标等等,他们不只是要列出一种,而是要列出很多种,做一份优缺点的分析报告。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研发组都在做这项工作。

三天时间足够设计定型了。

最终他们拿出了一个设计和材料都符合要求的方案,敲定了放气活门的设计方案。

那么接下来孙磊的设计方案,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管道问题!

压气机处在涡扇发动机的中间位置,距离喷气口间隔着燃烧室和涡轮组,管道要布置在喷气口并行的位置,等于是横跨了半个发动机长度。

这个距离实在是太长了。

因为发动机内层的包-皮,需要承受很高的温度和压力,最低都是由钛合金构造的,多上几个内部的管道会增加很多重量,而放弃活塞所能提供的动力十分有限,即便是运行的时候,能达到主体喷气口的百分之五,就已经是理论上最高值了。

这个动力其实也不低,因为战机减速的时候,肯定会大大降低燃料的供给,有放气活门提供的辅助动力,就能再进一步降低了燃料供给。

但是相当于给发动机增加的重量,设计并行喷气口的管道,肯定就得不偿失了。

归根究底还是一个设计的问题,但管道并不像是放气活门,可以采用很精妙的设计弥补其他问题,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长度问题上采用更精妙的设计,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

当然,方案还是有的。

袁海涛说了个想法,他认为可以直接把排风口放在二级风道中,涡扇发动机并不只有一个风道,内部主风道是发动机动力来源,内部各种部件都是为主风道服务的,二级风道在主风道的外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因为最前方风扇占据面积太大,而中心的压气机占地面积太小。

战机飞行速度很快的时候,高速的空气就无法全部从主风道通行,发动机本身就成为了巨大的阻力,于是就设计出了二级风道以及最外层的三级风道。

当风力升高到一定程度,二级风道的风口就会被打开,空气可以从二级风到直接通过,同理,风力再高的时候最外层三级风道也会被打开。

如果放气活门的排风口,直接放置在二级风道的内部,就可以把高压空气直接排放到二级风道,顺着风道排出到出风口位置。

这个想法直接被赵奕和孙磊否定了,因为高压空气排到二级风道,就无法起到增加推动力的作用,之前的设计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放气活门儿的排风口只能放在一级通道内部,最好排出高压空气还能起到其他作用,比如进入燃烧室推动燃料燃烧。

“排入燃烧室不可能。”

孙磊直接摇头,“燃烧室的温度太高,高温会顺着排风口反冲击到管道内部,很容易造成损坏。”

赵奕点头道,“燃烧室不用考虑,我们还是要把排风口,加在喷气口的边缘。”

“可以这样。”

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说道,“重新设计一下主风道外层、二级风道外层,尽量拉近燃烧室边缘和喷气口的距离,减少可能增加的重量。”

“我们就试一下~”

赵奕敲定了研发方向,其他人也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对于发动机外皮的设计,都完完全全是外行人,就没有一个做过类似的设计工作。

所以一切都要靠赵奕自己,不过对他来说,这个设计难度并不好,其他人做设计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在拥有足够多的条件,他可以轻易得到理想的设计结构,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他就拿出了一个设计方案。

这个方案是压气机外层设计成弧形,因为两侧的燃烧室很小,压气机对燃烧室形成了半包裹的结构,放气活门的排气管道,就能直接跨过燃烧室,穿过厚厚的涡轮组外层,抵达喷气口边缘位置。

虽然依旧是直线的行进,但管道的长度大大降低,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完全可以设计在内层包-皮中,并不需要再额外假设一层材料。

当然了。

因为内层增加了管道,肯定要对相关部分加厚,总重量还是会有所增加。

“只有最初预计的十分之一,而所能提供的动力和稳定性,增重也是可以接受的。”

孙磊做计算后得出结论。

赵奕倒是非常的淡然,他做设计以后就已经知道结果,计算对他来说没有任何难度,他只是把设计拿给其他人看,象征性的让他们提一下意见,让每个人都增加一下参与感。

最好的结果就是全体通过。

如果有人提出意见也没有关系,适当的简单解释一下,选择性无视就好了。

到此。

孙磊的设计方案,问题全部被修正。

这一套设计被完全敲定,研发组内部庆祝会,大家都来恭喜孙磊的成功,一套设计能被采纳也就代表了成功,周庆也沾了一点‘功劳’,他比孙磊还要受羡慕,因为他真的只是说出了想法,孙磊是做了设计并全程跟着做研发,来了昆仑二组后每天过工作超过十二小时,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赵奕在庆祝会让大家再接再厉,“我们争取一口气把问题都解决,设计出全新的、最顶尖的风扇发动机!”

“这个项目拖了太久的时间了。”

他很认真的说道,“我真想一口气就做完。剩下的工作也不多了,都努力、加油……”

赵奕对大家的鼓励是发自内心的,但其他人大多都很不理解。

“项目拖了太久的时间?”

“多久?”

孙磊就疑惑的问道,“据我所知,昆仑二组才刚组建吧?”

周庆道,“你来得晚,赵院士说的时间,应该是从我们运来样机算。”

“到现在多久?”

“快半年了,我们是年后三月份来的,现在都九月份了!”周庆回答的很认真。

“半年?久?”

孙磊呆呆的听着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王屋发动机组是昆仑发动机组分出来的,出来的时候就带着一大批人和技术,他们做的工作只是在原有的基础进行修正、改善,结果用了八年多时间设计才定型,后续制造出了样机,而到了现在距离能装配战机,依然还是遥遥无期,感觉最少差上两、三年。

燕华大学这边研究昆仑样机才半年时间,就已经完成了核心的涡轮叶片材料研发,又论证了压气机放气活门设计,成果可以说十分斐然。

但是,完成设计?

“后续还有很多工作,按照这个进度来说,最快,最快,也还要一年时间吧?”

孙磊是按照赵奕的工作效率来计算的,换做是王屋发动机组,别说是一年时间了,再给三、五年能设计定型,就已经可以接受了。